孩子口吃,也许问题就在家长身上

 

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前来求诊,只因孩子莫名口吃起来。经仔细问诊,得知孩子原先个性活泼外向,也并没有口吃...





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前来求诊,只因孩子莫名口吃起来。经仔细问诊,得知孩子原先个性活泼外向,也并没有口吃的症状,只是一次玩耍过程中不慎将同学推倒,被老师及家长责罚后才逐渐出现。

最初,孩子仅在紧张时有轻微的口吃,家人并未在意,只是在孩子口吃时打断其说话,并予以纠正,想着提醒、纠正一段时间就会好。未曾料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口吃的症状愈发明显,人亦开始变得孤僻,不愿开口说话。母亲带着孩子做了相关检查,并未发现有任何病理性的改变,后在医生的建议下看看心理。

“口吃”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因其多见于儿童,尤其是5岁前的儿童,故而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

其实,口吃的形成除了儿童模仿性强(模仿其他人口吃)这一原因以外,多与心理因素不可分割。比如突然而来的精神刺激,包括受惊吓、产生恐惧、严厉的惩罚,甚至变换环境等,都有可能导致口吃。

此外,儿童在学习说话期间,父母操之过急,给予过多干涉及矫正,使得儿童紧张而发生口吃。

还有可能因为各种躯体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百日咳、麻疹、猩红热等)削弱了大脑功能,容易因精神刺激引起紧张过度,发生口吃。

口吃的儿童不仅会表现为言语不自主的重复,发音的延长或停止,偶尔还会伴有跺脚、摇头、挤眼、歪嘴、上身摇晃等动作,并可能因担心被嘲笑而逐渐养成孤独、退缩、胆怯和自卑的性格。

在治疗口吃方面,应以支持、鼓励及安慰为主。

  首先要消除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多予鼓励;

与其交谈时多用轻松、停顿的方式交谈,讲话前可以先停顿几秒;

尽量减少提问的次数,孩子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往往会比回答问题时讲话更加自如;

而在孩子口吃时,则要认真聆听,用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与其沟通,表明你是在听他说话的内容,而并非关心他是怎么说的,要减少批评、打断、提问和快速的言语,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对于过度兴奋及精神紧张的患儿,也可以配合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



文/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咨询师 李英辉

图/源自网络

推荐文章:血糖控制越低越好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糖友易发低血糖,小心跌入自救 “陷阱”
血糖控制越低越好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不要把饥饿感误认为低血糖随意加餐




    关注 家庭医生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