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观音寺,干吗一定要造两尊观音像?

 

《咸淳临安志·西湖图》:x0a“五丈观音寺”。x0a旧名龙兴千佛寺,x0a在今玉皇山南麓。x0a五代时杭州又有龙兴寺,x0a塑观音像,x0a在今延安路与凤起路交叉口,x0a即《京城图》军器所x0a(左样符寺、右千佛阁)。...

《咸淳临安志·西湖图》:

“五丈观音寺”。

旧名龙兴千佛寺,

在今玉皇山南麓。

五代时杭州又有龙兴寺,

塑观音像,

在今延安路与凤起路交叉口,

即《京城图》军器所

(左样符寺、右千佛阁)。


足有四丈多高(12米多)的金缕衣,悬挂在德寿宫聚远楼里,都够着楼顶房梁了,金光耀眼,宏丽华美,叹为观止!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模一样的金缕衣居然挂有两件。太后吴氏前后左右审视了良久,终于舒了一口气。她吩咐宫女去请太上皇来看,但转念一想,还是叫宫女先去大内请皇帝(即孝宗赵杳)过来。没过太久,孝宗匆匆赶来。令吴太后高兴的是,她那孙子赵悼(孝宗第三子)也跟着来了。
金缕衣


乾道七年(1171)赵悼被立为太子,但同时他就被下放基层锻炼,去临安府担任府尹一职。皇帝这是为了让他了解民情世俗,培养执政能力。这天,太子进宫向皇帝报告,因为政通人和,临安府监狱已空无一人。皇帝很高兴,恰好此时德寿宫宫女捎来吴太后懿旨,要皇帝去德寿宫看金缕衣,赵悼便跟着一起去了。

这时,太上皇(即高宗赵构)也被吴太后请来了,祖孙四人便一起观赏这两件金缕衣。大家啧啧称奇,一致称好,唯有太子小声嘀咕说:“虽说‘佛要金装’,但这观音寺也真够‘奇葩’的,偏偏供奉了两尊观音巨像,否则,这么珍奇的金缕衣做一件就够了。”

吴太后没有搭理太子的异议,而是提议太上皇、皇帝和太子三人一同陪她去南山的五丈观音寺舍衣。太上皇似乎不甚积极,认为舍衣之事由孝宗来做即可。但吴太后说了,五丈观音寺的两尊观音雕像各有五丈之高,前次因为对舍衣之事不够虔诚,客观原因也是这两尊像实在过于宏大,竟然把金缕衣的尺寸给量错了,而且成衣后也未仔细把关,结果拿去披上观音像,仅及雕像的一半身高,当时真的是好尴尬。现在这两件金缕衣是第二次裁制,虽然重新量身定做,但只有祖孙三代一同去舍衣,方显得全心全意、郑重其事,也是挽回先前未尽诚意的罪过。太上皇一听有道理,也就答应了。

过了几天,舍衣礼仪在观音寺内观音阁安排妥帖,这祖孙三代人便一同前往。舍衣仪程一切顺利。礼毕后,寺院主持僧性将祖孙三代迎入后院禅房,进献香茶。闲谈中,太子忽然问道:“请问大师,天下寺院多有观音像,但多是仅有一尊像,何以这五丈观音寺却并列共存两尊观音像,其中有甚故事?”

僧性微微一笑说:“请殿下打量一下这观音阁大致有多高?”太子道:“太高了,两尊观音像各高五丈,这楼阁不及十丈,但八丈之高总该有的吧。”僧性:“太子好眼力!这观音阁正是八丈之高。”他啜了口茶水,为太子讲述了这座寺院的来由。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在杭州的吴越国王钱椒信奉佛事,曾以五金铸造了十万座宝箧印经塔。为广结佛缘,钱椒遣使者渡海将其中的五百座塔颁赐日本各大寺院。吴越国使者在日本完成使命返还时,海船上却多了一名日僧,他自称“转智”,搭个顺风的“便船”一起到中土。哪晓得这艘“顺风船”在返程时碰上了罕见的风浪,风鸣海汹,好几次就要翻船了。众人正自惊恐,却见转智和尚合掌端坐,面不改色,一心诵经“如意轮咒”。在他的诵经声中,风浪渐渐平息,海船竟然安然无恙。这时转智和尚说,方才端坐诵经时,忽见如意珠王(观世音菩萨所显化)显现十首八臂、十丈之高的胜相,海上由此风平浪静。众人甚感惊奇。转智又许愿道:安然登陆后必求一处高梁广宇,雕造十丈胜相,以谢佛恩普度众生。
观音


后来这艘海船果然平安返回杭州。但上岸之后转智傻了,别说在杭州,就是整个东南佛国,想要雕造一座十丈佛像何其之难,想要找到一座能容纳十丈高像的庙宇,更是难上加难!不过,转智和尚会转,他不晓得转了多少地方,终于转出“智”来。他找到了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的龙兴千佛寺,这是当时杭州最高大的庙宇,拥有一座八丈高阁。转智与主持僧光相商,提出的妙想是,以阁为殿,立五丈观音雕像两座,合二以为十丈之数。僧光闻所未闻这样的事,不好做主,思忖这转智既然是吴越王钱椒请来的和尚,还是由钱椒来决定。僧光向钱椒汇报了转智的想法,钱椒一听这样的好事,一口许诺。于是,僧光便将千佛寺进行了一些改造修缮,转智则化缘募工,雕造了两尊各五丈高的观音像,两国和尚配合默契,将两观音像顺利请进庙,转智终于还了心愿。

后来的事情也很“奇葩”。这日本来的转智和尚,人们发现他居然不食人间烟火。杭州鱼米之乡,但他平常只是找些野芹、水寥果腹。杭州丝绸之府,但他也不穿丝绵衣裳,无论寒暑天气,一件褚袍(纸做的衣服)遮体,被人称作“纸衣和尚”。后来他由海道前往天竺(今印度)求法,在南海附近的瞻波城国受不了炎热酷暑天气,胡乱喝了些不能喝的水,结果悲剧了,不幸中毒身亡。千佛寺因有转智雕造的这两尊非同一般的观音像,而改称五丈观音寺。北宋末年,方腊造反攻破杭州,观音寺受到严重破坏,但奇怪的是,玉石俱焚之中,偏偏这座观音阁挺住了,屹然云际,不坠劫火。

南宋时候,有一天太上皇偕吴太后“临幸”观音寺,瞻仰了如此伟观奇观后,吴太后即发愿动用“内蒂”(皇家私财,蒂「音tang] ),为两尊观音像新制两件金缕衣。

祖孙三代皇帝同时莅临一所寺庙,这种事情很少见,但南宋时出现了。五丈观音寺的名声由此也更为轰动,远近闻名。到南宋末年,诗人董嗣杲游历西湖胜景、吟诵《西湖百咏》时,还看到寺内有一石碑,记载了高宗、孝宗和光宗三代皇帝造访这座名寺的事迹。董嗣杲写下了他当时的观感:
    
海国风涛拥万寻,此身何翅直千金。
涉波直现昂藏相,结屋还坚报施心。
圆得诸方传转智,幸存一半有观音。
阴廊谁立苔碑在,只载三朝法驾临。


到明代时,有一位叫陈贽的诗人,是董嗣杲的铁杆粉丝,他将《西湖百咏》和韵了一遍,结果又将五丈观音寺的故事吟诵了一遍:
大士空中现几寻,庄严宁惜费千金。
若非突兀惊人相,那显慈悲救苦心。
风度遥传钟馨响,月明远听海潮音。
残碑尚在荒山里,凤驾莺旗不再临。


(作者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杭州文史小丛书》(第二辑)

《风在坊间云在巷》

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杭州文史研究会编


北山街上的孤云草舍


    关注 杭州文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