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其心,缓其度。操琴品弦,心身和一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描述弹琴的环境与内心的准备中有这样一段话:“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描述弹琴的环境与内心的准备中有这样一段话:“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上头,或在林石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崖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桌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

操琴的理想环境是藉由超尘脱俗的气氛,如:焚香、静心、净身、净手,让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来~ 泰然自若、不疾不徐,将全身的精气神与天地调和,与宇宙太和之气相通。

操琴之时需以静坐的姿态,全神贯注,眼观鼻、鼻观心、心下丹田,气息调匀,端坐于琴的第五徽位前,手放在弦上,将自己内心的心弦与古琴的琴弦相融合;操琴者的气息、性情、思虑、想传达的琴趣与意念透过手在琴弦与琴身的接触与驻留,随着乐句的起伏与意境,在虚实间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意境,以求得弦外之音,趣外之趣,体会心灵与琴弦契合的妙趣,使抚琴之人能更深切体会琴乐的乐趣,感受古人修身养性之道、古琴合乎天地自然之道,同宇宙万物生成之理!进而体会“琴、棋、书、画”乃至万物呈现的意境,若能细细品察、学习,将能深刻体悟,得知精髓!



“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泠然音生,疏如寥廓,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后至而下,以协厥律。”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寻徽协声,辨之在指,审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溪山琴况》

正调品弦之“正”,有止于一的涵意,而“正调”所强调的并非指古琴的声调…… 而是要求抚琴者要用正心、正念来弹琴,调音要将琴调成五正音,是心弦为主,琴弦为辅,在调音中,将琴音自然调到正调,并从五正音的相互共振间,调整身心的状况,琴与音和,指与琴和,意有所指。

“品弦”是要观察、品评五正声的音准是否已经达到与自然间的和谐;并听听调音时,琴弦震动的频率,是否与精神从面的正心、正意相契合。



抚琴有许多规矩,比如在弹琴前应净手、净身、静心,并庄严我们的仪表,以合乎礼节;用正心、正念而生出的诚恳心,如同进入庙宇的庄严肃穆的心态,尊敬自己,也尊敬听琴的人,缓和气息,先做到“澄其心”、“缓其度”,之后能做到“远其神”,达到宁静致远,心身和一,与天地相和的境界。古琴中所蕴含的瑰宝,远超音乐的本身,达到了身、心、灵各面的物我调和的精神层面~ 而古琴蕴含的琴道、琴德也是我们当今浮躁的社会人迫切需要认知和体悟的!
乐山市古琴文化学会


    关注 御兰古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