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褚金勇:大学是培养思想家的地方

 

​以我之见,大学之“大”不在建设“大楼”,不在引聘“大师”,而在培养“大写的人”,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思想家”。...

褚金勇,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研究生》杂志执行主编。

大学是培养思想家的地方



以我之见,大学之“大”不在建设“大楼”,不在引聘“大师”,而在培养“大写的人”,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思想家”。

身在大学教书,重读传世经典《大学》,总会不自觉地生出一种“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感。以我之见,大学之“大”不在建设“大楼”,不在引聘“大师”,而在培养“大写的人”,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思想家”。然而,时处后现代语境,潮流所至,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大学也不再迎风而立,而日渐市场化沦为贩卖文凭的中心。面对社会价值的失序,大学师生都遗忘了“反求诸己”的精神内省,忙于兼职挣钱,疲于实习就业,却遗忘了“格物致知”的专注与热情,舍弃了“家国天下”的理性与担当。

“互联网+”的时代,大学的围墙早已形同虚设,各种信息穿堂入室,诱惑着单纯的学子。青年学子追慕新潮无可厚非,但无穷的诱惑背后也会有无穷的困惑,切不可陷入随波逐流,失却初心。《大学》有言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此,须切记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永远稀缺的是一种专注的精神,永远紧要的是个体如何在这大变动的时代里安身立命。对于青年学子而言,能在繁嚣的社会中觅得一方净土着实不易,暂时可以不去想其他的纷纷扰扰,潜心读书治学,何尝不是人生一件乐事。本期杂志做的《这些年,我们指尖上“消散的青春”》校园调查,意在倡导告别崇新崇快的碎片化阅读,回归专业阅读,回归经典阅读。身在大学的青年学子尤当养成专注的精神,选择一个领域深研苦修,把自己铸造成器。当然,以专注的精神潜心读书并非“死读书、读死书”,因为大学不但是个人内在的成长历程,也是一起读书、共享思考地方,因此《这些年,渐渐消逝的“学术卧谈会”》来怀念昔日的学术卧谈文化,希望重新唤起当下学子学术讨论的热情,在交流中去除知识狭隘、丰富自我思想。

在大学培养“专注的精神”,不是崇信“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的避世逻辑,而是用专注的精神来挣脱网络碎片知识的合围,通过系统地研读寻找立身之地,以立于一个更高的视野来心怀天下。当然,凭借专业学识走进公共空间,需心有静气、理性说理,这是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走向“心灵成熟”的必由之路。因此本期杂志推荐大家阅读《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是想给戾气丛生、话语失序的社会增加一份理性的力量。而推荐关注电影《百鸟朝凤》是引导学子思考,面对社会的礼崩乐坏、价值失序如何重建价值。当下社会,麻木者靠虚幻的希望而生,不敢正视礼崩乐坏的现实;痛苦者虽省视一切,却不敢在价值失序中有所坚持。身在大学的师生则应该有所坚持,凭借自己的思想创造与价值承担,为中国重建社会信仰和价值理想。古语有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不敢妄称思想家,但我们却力求远离卑琐;我们不敢妄称掌握了至正至纯的思想,但是我们却要时刻保持学术探索的热情;我们无法强求别人施舍给我们尊严,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社会承担来获得尊严。

文字来源:作者赐稿

策划编辑:济    生

网络编辑:萌    宝

延伸阅读:

丘成桐:为学与做人

马敏:何谓大学教育之道?

历史功过与文化遗产:纣王墓前沉思

       现代大学周刊

大学人文主题微刊
关怀时代,构建思想空间
追求自我,拓展价值版图
这一刻,遇见大学!
微信号:Uweekly
官网:www.cnuu.org
投稿:iuniversity@qq.com


    关注 现代大学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