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伪科学欺骗,每个人都能改变性格

 

性格色彩理论、九型人格理论之类,都是垃圾。...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很多时候,人们把性格当做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老板让你去做个演讲,你害怕表现不好,就说:我性格内向,不适合当众发言,还是算了吧。

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奇葩,发言不看场合,乱说话,得罪人以后,就给自己找借口:对不起,我性格比较直。

听起来,性格的力量很强大,所以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比如:性格色彩理论、九型人格理论。

很遗憾,它们都是伪科学。

没有科学依据的理论都是耍流氓

很久以前,我看过乐嘉的性格色彩理论书。开始时,觉得挺厉害,能解释很多事情。但看着看着,心理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他的这套理论,如何证明是正确的?

任何一项科学理论,都需要证据。伽利略为了证明不同质量的物体加速度相同,让两个不一样的铅球同时从空中落下,结果它们同时着地。

有一次,有个朋友和我提到性格色彩理论,我问他:人的性格为什么分为红、蓝、黄、绿四种?难道不可以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吗?

他想了一会儿说:这个方法来自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人的体液分为四种,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我说: 现代医学早已经证明,四液说没有任何依据,纯属猜测。

有人会问:那九型人格测试靠谱吗? 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是10型人格?16型人格不可以吗?

这些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主要依靠某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归纳。

这事太不科学了,按照这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发明一套自己的性格理论。因此,对性格方面的知识,我一直抱有怀疑态度。当垃圾过多时,你很难从中挑出金子。

直到看了《大脑的情绪生活》,终于遇到了一本性格领域的好书。

作者理查德·戴维斯,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教授,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被称为如今最杰出的神经科学家。他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06年度“世界百大影响力人物”。

理查德教授把人的性格(他把这叫做“情绪风格”)分为六个维度:

  1. 情绪调整风格。面临难题时,你是否能走出困境,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平静?情绪调整的两个极端分别是:快速恢复和缓慢恢复。
  2. 生活态度风格。你是是一个积极还是消极的人?按通俗的话来说,面对半杯水,你看到的是“怎么只有一半了”还是“太好了,还有一半”呢?
  3. 社交直觉风格。你能读懂其他人的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调吗?这决定了你的社交直觉是敏锐还是迟钝。
  4. 自我察觉风格。你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身体和精神所处的状况吗?
  5. 情境敏感风格。你能区分不同场合,从而做出得体的表现吗?
  6. 专注力风格。你是否能排除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在每一个维度上,都有从1-10分的区间,你可能处在这个维度的某一个极端,也可能是处在中间地带。

最关键的是,每一种情绪风格都对应一种特定的大脑活动模式,这一点至关重要。脑成像技术证明,情绪风格其实是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等区域中可以测量的活动。

大多数性格理论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戴维斯的理论,建立在大脑的客观活动上。

举个例子,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大脑前额皮质与杏仁核直接的脑白质——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的轴突——越多,一个人的情绪调整能力越强;脑白质越少,一个人的情绪调整能力越弱。

基因决定性格?No

性格由大脑结构决定。那大脑结构由什么决定呢?

也许你会脱口而出:基因!

如果大脑结构完全由基因决定,那我们的性格在出生时就注定了。这意味着,悲观的人无法变得乐观,抑郁症患者不可能回归正常生活。

有一句话总结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样的思想主宰着学术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近20年来的科学研究,推翻了这一切。科学家发现: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也就是说,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生显著的改变。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与我们头脑中的思想都可能引发改变。

比如,观察小提琴家的大脑可以发现,控制手指的大脑区域在大小和活跃水平上都有显著增加。

事实上,基因只会对我们产生部分影响,它不能决定命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遗传疾病,但是,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方是精神分裂症病人,另外一方患病的概率是50%,而不是100%。

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几乎是一样的,但他们的人生却会产生很大的差别。

几十年前,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发表了论文,说一个人小时候害羞,长大了也会害羞。大众都信了。

后来,戴维斯做了一个实验,先后测量了一组儿童在3岁和9岁时的害羞程度。实验结果让他很吃惊:一个小孩3岁时的表现,和他9岁的表现几乎没有相关性。

也就是说,害羞这个被人认为难以改变的特质,实际上能够被重新塑造。

10分钟学会改变性格的方法

一个儿童,会成长为怎样的大人,和所处的环境关系很大。

一个3岁时异常活跃的男孩,后来爸爸意外去世了,他在9岁时的表现就特别孤僻。

一个3岁时很腼腆的女生,因为遇到了特别好的幼儿园老师,家里的哥哥也很和善,慢慢就变得爱和其他人打交道了。

后来,戴维斯做了其他的很多实验,发现以上逻辑对成年人也适用。

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会对他的大脑构造产生影响,从而可能改变他的性格。

不过,你可能会想:改变环境的代价太大了,如果无法改变它,那该如何磨炼自己的性格呢?

戴维斯的答案是:冥想。

在戴维斯之前,几乎没有人把冥想和科学联系在一起。因为当时冥想被认为是佛教活动,和科学有无法逾越的鸿沟。

基于对冥想的兴趣,戴维斯跨入了这个可能会葬送他职业生涯的领域。他对长期坚持冥想的僧侣做了大脑研究,也对短期进行冥想的实验者进行了脑成像扫描。

结果让人吃惊:即使是短期的冥想训练,也会改变我们大脑处理情绪的方式,让我们变得更乐观、更能同情他人、更好地理解自己,还能更为专注。

在一项针对抑郁症治疗的对比研究中,冥想训练比药物的效果更好,而且更不容易反弹。

最容易上手的方法是正念减压疗法,也被称为正念禅修。只需要3个步骤,随时可以练习:

  1. 在地板或者椅子上笔直地坐着,在放松的同时保持脊柱挺直,这样就不会打瞌睡。
  2. 进行腹式呼吸,缓慢地进行吸气和呼气。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鼻尖,留意每次呼吸时产生的不同感觉。
  3. 如果发现自己走神,有了其他不相关的念头或者感受,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到呼吸就好。
每次可以练习5-10次,当你对它熟悉以后,就不用再把呼吸当做自己关注的目标,你可以转而去注意此刻进入你显意识的主要内容——不论是一个念头、感受,还是身体的某种感觉。培养自己对当下状况的觉察能力,而不用对它展开思考或者评判。

最近,工作比较忙,从9点到下午6点,一直在进行高强度的大脑劳动。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到6点钟,心情会很焦躁,大脑像卡壳的机器,塞满了各种碎屑,无法继续运转。

现在,吃完晚饭以后,我会做10分钟冥想。做完以后,大脑像进行排毒了一样,重新变得活跃和专注,又可以再继续工作一两个小时了。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使人自由”。没有任何一项东西,能决定我们的命运,不论是基因,还是性格。


    关注 兰启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