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9】肝海绵状血管瘤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肝海绵状血管瘤

1.病理与临床

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多于男性。常在体检中偶尔发现,其重要性在于和肝脏恶性肿瘤的鉴别。

肿瘤多为单发,9%-22%为多发,肝左右叶均可发生。血管瘤小者多为实体性,大者多为囊性,超过5cm者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实际上是由许多扩张、扭曲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窦内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海绵状结构,并充满新鲜血液。偶尔肿瘤内血栓形成,并可出现钙化。

2.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肝动脉造影主要表现为供血动脉增粗,巨大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呈弧形移位,出现“抱球征”;动脉早期,肿瘤边缘出现斑点、棉团状染色;静脉期,肿瘤染色逐渐向中央扩散而达到均匀一致;这种轮廓清楚、均匀的肿瘤染色一直持续到肝实质后期。

(2)CT表现:平扫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斑点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区,其密度接近动脉大血管的密度;门静脉期,强化区融合增大,向肿瘤中央扩展;延迟期,可使整个肿瘤增强,呈等密度或高密度肿块,并持续一段时间。整个对比增强过程表现为“早出晚归”的特征。综上所述,以下3点可做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标准:①平扫表现境界清楚的低密度灶;②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始强化,呈斑点状或结节状,强化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并不断向中央扩展;③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成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肝右后叶血管瘤CT图像
平扫呈等低密度(a),动脉期病灶边缘见小结节样明显强化(b),门静脉期(c)及延迟期(d)逐渐向病灶充填,“早出晚归”的特点。

(3)MRI表现:血管瘤的MRI信号具有特征性。T1WI呈均匀的低信号,T2WI呈均匀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在肝实质低信号背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为边缘锐利的极高信号灶,称为“灯泡征”。Gd-DTPA对比增强后行多期扫描,肿瘤强化过程及表现与CT相同。



肝左内叶多发血管瘤MR图像
T1WI呈低信号(a),压脂T2WI呈明亮高信号(b),动脉期病灶边缘区见小结节样明显强化(c),门静脉(d)及延迟期(e)逐渐向病灶充填呈高信号

3.诊断与鉴别诊断

大多数的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CT表现为“早出晚归”的增强特点,MRI有“灯泡征”,超声时病灶具有边缘裂开征、血管进入或血管贯通征,等等。但是,对于不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仍需与肝细胞癌或肝转移癌鉴别。

版权声明

    本微信平台属于个人公益性医学影像类学习平台,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所有转载视频只用于基层教学使用,且明确注明授课专家姓名,不希望被转载的原作者及老师可与我们联系,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关注 新乡医学影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