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乙 让M50推动上海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的艺术文化核心城市

 

M50纪实对话系列 | 艺术家丁乙...



M50成立已经有近20年时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群。M50风雨20年的时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经历市场经济的变化。特此,M50回望过去,展望未来。邀请与M50一起成长的国际知名艺术家,国际画廊和专家学者,倾情呈现纪实对话纪录片,来共同见证M50的“昨天、今天、明天。”
在2018年的起始,夯实基础,砥砺前行,M50怀揣着打造国际一流文创艺术园区的美好愿景,重新出发。


/
纪实对话系列
CHAPTER ONE
丁乙 阮仪三 劳伦斯 薛松 龚彦 周大为
丁乙是享誉国际的艺术家,被认为是中国抽象派画家中的先驱者,丁乙从80年代以来就一直描绘十字或米字格,其作品在各个展览和机构中广泛展出,例如威尼斯双年展(1993)、横滨三年展(2001),和广州双年展(2002),同时他也是第一个为爱马仕(Hermes)设计丝巾的中国艺术家。


本次M50纪实对话系列的开端,我们将讲述丁乙与M50之间的故事。
丁乙来到M50的时候,这里还叫“春明粗纺厂”,是一处废弃的厂房,但刚好与当时的他不谋而合,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可以供他创作、展示作品;而毗邻苏州河的优越位置,既有创作所需的静谧,亦有身处城中与上海息息相关之感,而这种感受也为他提供了良好创作氛围。


丁乙在M50已有近20年的时间,是互相见证成长的伙伴。在本次纪实访谈中,丁乙会为我们讲述与M50相识的故事以及对M50未来美好的愿景。



   >>>>
M50: 您应该是最早一批入驻M50的艺术家之一,请您回忆一下那时和M50是如何结缘?
丁乙老师:创意园区的模式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转变来的。我自己长时间要租用工作室,从最早的本地人民房,那时只有自建房可以出租,我读书到毕业十几年时间都是租用本地人的房,从83年开始,在上海开始买房,那时候最大的心愿是买一个有画室的房子。98年我买了一个上海大学对面三层楼房,搬过去以后感觉和城市隔离了,两个星期一个月出来一趟觉得上海很陌生了,当时城市道路建设日新月异,而这种对上海的陌生感造成了创作像断了某种门脉。
民房空间都是非常有限,随着对艺术的了解包括展览频率的增加,慢慢就需要能够在工作室展示作品的空间场所,是能够与画廊美术馆相匹配的一种空间,那这种空间只有仓库。
第一次找到一个很满意的空间是在西苏州路1131号,那是一个刷铁红色墙粉,两层高的地方,并且外面就是苏州河,有很多运输的船经常鸣笛,这种感觉是和整个上海息息相关,找到了一个真正符合创作的空间。但是1131号属于粮食局,从99年到01年那个地方拆迁后,艺术家需要找新的工作室,满足空间大,便宜的特点,后来就找到了M50。
当时这里还叫上海春明粗纺厂,正逢转型期,有很多空间可以随便挑选,我希望可以挑一个隐蔽性好的,所以选了最里面的车间。到现在这个工作室还保留着原来工厂的遗迹和一些标志。我们当时已经有意识在装修的时候尽量不碰它,只是做最基本的结构性装修。




M50:您在上海西岸和M50都有画室,请问如何看待两者的不同?
丁乙老师:我认为M50应该做得更精,而不是往宽里做,实际上我们都在期待上海某种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其实已经出现了,在上海一些特定的区域甚至是整个上海,近些年民营美术馆、画廊业都持续有新人加入,推动上海成为了在中国是最有代表性的,与艺术关联性最强的城市,但也一直在面临别的城市的挑战。
所以我们要更大范围的看待竞争,不是西岸与东岸,而是上海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的艺术文化核心城市。因为明显觉得有一些二线城市,深圳武汉都在寻找某种文化和艺术的突破口。






>>>
往期回顾




More Info about M50
定位于艺术生活服务商的M50,旗下拥有M50品牌园区以及M50品牌中心。作为上海文化艺术地标的M50与世界各地知名艺术机构保持长期合作,园区位于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的莫干山路50号,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50余幢,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存。基于这项基础之上,M50品牌中心提供包括:轻艺术展览、空间运营、园区规划、商业咨询、创意设计以及艺术策划等文化服务项目。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

摄影作者:APP
If you want to join us, please contact:
huangwei@m50.cn

Tel: 021 6266 2398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M50上海


    关注 M50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