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和鸣:你所不知道的曾奇峰

 

奇峰的文集名曰:“你不知道的自己”,我与曾奇峰打交道二十多年,便学着来写一篇“你所不知道的曾奇峰”。...





奇峰的文集名曰:“你不知道的自己”,我与曾奇峰打交道二十多年,便学着来写一篇“你所不知道的曾奇峰”。有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近看曾奇峰这座峰,有三个不同的侧影,三种不同的味道。

简单化的曾奇峰

如果看精神分析文献看得头昏脑胀,越看越糊涂,不妨花时间多读读曾奇峰的文章,奇峰可以用平实的文字、生动的故事把复杂的理论娓娓道来,这是曾奇峰的功夫。澳大利亚的分析师韩岩先生,曾经感慨:“曾奇峰先生的文章有一种很漂亮的简洁,一种东方式的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这种漂亮的简洁正是我感叹的地方。”我警告医院的年轻医生不要盲目模仿曾奇峰,他是一个“坏榜样”:三个小时的学术讲座,他只准备一张幻灯片,一共六句话。还有谁可以简单到曾奇峰这个程度?简单的背后,是几十年的积累,是深刻的洞察,是高度的浓缩。那可不是一下子就可学来的。奇峰不把心理学当知识,他打通了理性和生命的关节,把知识都熔化进血脉之中了。所以他不大传授理论,不大演绎体系,他用几句话引领大家去感受去体验,有“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意味。但说句心里话,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有些担心,我怕他给人“信口开河”或“横空出世”的印象,所以我按捺不住跳将起来提问,让他把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这是我的问题。

对于奇峰而言,任何一个问题,都可激起他当下睿智的反应;任何一个题目,都可引出绵绵不绝的哲思,繁复的理论很像是捆绑手脚的绳索,于奇峰是非常不宜的。朗朗乾坤下,世界本来是清清爽爽的,奇峰对简洁的追求,就是要还我们一个清彻透明的世界罢?一个单纯不用防御的心,才有“源头活水”。

简单化的背后,还有一份笃定,一份勇气。奇峰可以如此,无疑是让我羡慕的。

绝对化的曾奇峰

奇峰说过不少“狠话”、“绝话”……真是文如其名,文如其人。

奇峰的文字是拒绝四平八稳的,他非常不情愿在正正经经的理论束缚下喘息,他在重重理论的压迫下寻找间隙,扩充间隙。他喜欢灵动、飘逸和绝对。

如果排在奇峰的后边讲课,不是一件好事,上节课他给学员扔下一些具有典型曾氏风格的曾氏语录,下节课就该你给他一一注释。他在做“大胆假设”的工作,俺们就亦步亦趋地给他“小心求证”。不过俺们也乐于如此:不管怎么说,奇峰的言论像楔子一样,已深入学员们的骨髓,已扰动了一片沉寂的心灵,或许,奇峰已让他们寝食难安了,不然,他们何以要琢磨奇峰的只言片语呢。

奇峰是绝对的言行一致,所以行为方式也是一样的绝对。言论上要颠覆所要颠覆的,行动上亦然。针对精神病院普遍存在的生物医学模式一统天下的状况,奇峰创办中德心理医院,为与精神病人绝对“平等”,医生、护士一概不穿白大褂,这在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类似这样的“标新立异”在中德有许多,之所以有许多,是因为积重难返,必须矫枉过正。奇峰牺牲了一个老成持重、圆润练达的形象,以绝不中庸的行事风格,给沉闷的精神医学领域带来新的气象。习惯势力异常强大,当父母强迫性的以自己的方式制造问题孩子时,鲁迅先生大喝一声,要“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一条生路”。父母制造了问题孩子却浑然不觉,还一脸无辜,着实可悲、可叹、可恨。

置身于精神病学领域,用一辈子的心血与精神疾苦打交道,自然是更强烈地觉知需要心理学的启蒙,需要有人把心理学成果传达给民众,需要下猛药、毒药,于是,有了奇峰这一篇篇多少有些绝对的文字。

理想化的曾奇峰

奇峰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文集得以出版,应该说是理想主义病症好转的征兆。尽管是花了心血写下的美文,但奇峰自己是不会满意的,一定要等,等到觉得可以拿出手时,才可以有自己的书,就这么等,没有满意的时候,一直等到四十不惑。现在,他决定不修改润饰,按本来面目,把那些文章结集出版,这不啻是一场心理革命。

年轻时,奇峰宣称要把中德心理医院变成精神病患者的乐园,中德心理医院的创立,是几个理想主义者在奇峰带领下雄心勃勃的实践。创立的艰难自不待言,历经艰辛仍不放弃理想主义,方显英雄本色。有许多机会可以离开,以奇峰的能力完全可以改换门庭,生活得更富足、滋润,可奇峰一直在坚守,今天,心理咨询变成热门,很少有人知道早些年的冷清和寂寞,记得八十年代在青少年宫开办心理门诊时,报纸头版头条的标题是“心理门诊来者寥寥”,现在想起来都要不免为自己感动。所以能够坚持,支撑的是大爱。

精神病患者不是奇峰的病人,是他的朋友,有几篇文章就是以患者为题的,他是带着深情在写他们,他这个心理医生的眼光,看到的不是病或病人,而是一个个让他感动的有尊严的生命。多少年奇峰与那些老病人(民政对象)生活在一起,奇峰在他们心里也绝不仅是一个医生的形象,他所代表的中德,是这些患者最温暖的家。

因为是理想主义者,对于德国先进的精神康复模式自然一见钟情,与德国人克莱特先生一拍即合,不顾国情民情,全面移植,“全盘西化”。把在高福利国家的整套模式搬过来,让其生根、开花结果,难度可想而知。有这样的经历,你不能不说奇峰是理想主义者,虽然为精神病患者开办的工厂、白天医院的结局不尽如人意,但奇峰所践履的人道主义精神,所倡导的对病人真正的尊重和关怀,已成为中德心理医院的传统。

心理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治疗师的人格魅力,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曾奇峰以他的深情、坚韧,帮助一个个患者走出心灵的痛苦,同样,奇峰出版文集,也在显示他对自己的宽容,某种意义上,作为治疗师,在疗治病人的同时,也在疗治自己。


    关注 心理简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