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电影诞生123年 它给了另外一个定义

 

immers,给下一代沉浸式娱乐指出了一个方向。...





2017年,全球电影票房达到了399亿美元,可喜可贺。

作为全球增长的主引擎,中国内地2017年度票房达到了559.11亿元(约合85.93亿美元),与北美地区年度111.2亿美元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从《美女与野兽》、《速度与激情8》、《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到内地的《战狼2》。

全球的电影人都在奔着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让更多的观众回到电影院。

然而,技术的发展并不以电影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当李安拍出120帧高帧率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当詹姆斯·卡梅隆正在套拍60帧的《阿凡达》系列续集。

当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一部《Ready Player One》(《头号玩家》)讲述他对沉浸式娱乐的理解。

我们知道,在电影这一造梦艺术诞生123年后的今天,拍电影以及看电影的方式,是时候进行一场变革了。
近期举行的2018年CES上,一家国际化的科技和娱乐公司LUCI,推出了一款IOD全新品类产品immers,从颜值看很惊艳。



immers的核心功能,在于佩戴这款极轻便的头显设备,就可以达到远远超出在巨幕影厅观看4K3D电影的效果。毫无疑问,这一IOD新品,在目前市场上堪称开创与颠覆。

这里需要划重点的是,根据官方描述,在这款设备上,可以实现观看120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效果!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上映时,全球只有5家电影院可以看120帧版本,而immers将是除此之外全球唯一一个可以看到李安导演的120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终端,120帧不再是绝唱。



immers凭什么底气做出这样的承诺?电影拍摄及放映技术的发展到今天,又该走向何处?我们简单了梳理了一下,来看看对于追求极致观影体验的你来说,immers意味着什么。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播放无声影片《火车进站》,正式打开电影艺术大门。从此,电影成为世界上最主流的多媒体融合艺术形式,并让无数人为之疯狂。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从2D到3D、4D、5D……电影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止,而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带动电影文化的繁荣。

无声时代,卓别林让我们第一次体验到“喜剧的哀伤”。

黑白时代,《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至今仍是电影艺术的圭臬。

更不用说《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等等等等连接我们内心最柔软处的那些彩色电影经典。



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有了像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李安等这样对电影技术不断追求和尝试的艺术家,甚至包括像史蒂夫·乔布斯这种伟大的发明家,才让电影愈发迷人。

看电影,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互动过程,我们跟着电影中的角色一起哭一起笑,这种被称之为“代入感”的情感共鸣,现在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叫“沉浸感”。

沉浸感这个核心,正式电影诞生123年来,所有电影艺术家们追求的方向。

想象一下,如果你不是在看一部电影,而是进入一部电影,就站在主角身边,看着他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根头发在演戏,是多么的过瘾。



沉浸感的第一来源,是画面。只有画面清晰到让你模糊了电影与现实的区别,这种强烈的画面刺激才会直击心灵。

换成技术术语,画面的清晰来自这样几个指标:

第一是帧率。虽然目前主流的电影制式仍然是24帧,但是在24帧之下,很多精彩的场面我们都无法看到。比如,在李小龙时代的电影,24帧一秒,根本拍不下来李小龙出拳的动作,因为太快。

于是,彼得·杰克逊拍摄的《霍比特人》使用了48帧制式,卡梅隆正在用60帧制式套拍《阿凡达》续集。而带着使命感的李安,则直接采用了120帧的制式。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什么要采用120帧,这与李安电影一贯对人类情感的挖掘密不可分。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人类最真实、细腻的表情微动作,无疑将是对电影艺术的一次突破。



画面清晰的第二个指标,是分辨率。我们经常听到4K这样一个关键词,分辨率是衡量屏幕像素值的一个参数,分辨率越高,意味着画面越清晰。前些年,内地许多电影院只能放映1.3K的电影,画质可想而知。

而目前,影院主流的分辨率达到2K,仅有少量影院支持4K,而在其他终端上,不少电视品牌推出过4K屏,而在手机端,4K似乎很受嫌弃。

画面清晰的第三个指标,来自3D。实际上,3D技术正是在电影院遭遇观众危机的情况下被采用的一种电影拍摄及播放技术。3D电影可以带来更好的画面体验,但目前影院流明的控制,让3D体验越来越差。

画面清晰的四个指标,是像素密度。虽然在银幕环境下,像素密度这一概念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电子显示屏层面,像素密度与画面颗粒感、纱窗效应直接相关。

画面清晰的第五个指标,是视场角。为什么大家喜欢看IMAX,原因之一就是其视场角要比普通银幕大,可以看到的视野范围更广,从而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



除了以上这些,从胶片进入数码时代后,对于电影视觉效果的追求,也让画面、画质的提升迈入新时代。

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公司、为皮克斯注入生命力的乔布斯,以及维塔数码公司、卡梅隆的Digital Domain。而近年兴起的表情捕捉,则与CG特效越来越融合。

用特效的力量让电影画面更加逼真,电影人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画面是沉浸感的第一来源,很显然,第二来源自然是声音。这里就相对简易一些,从5.1,7.1,11.1,13.1到近两年全景声的推出,提出了声音全方位无死角覆盖个精准声场空间定位,也就是离沉浸感越来越近的概念。

可以说,电影拍摄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在推动放映端的改进。如今的多屏时代,人们看电影的方式越来越多,同时对电影画面声音沉浸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电影院可以最大程度感受大银幕电影的魅力,不少影迷仍奉行只有进电影院才是真正意义上看电影的准则。

电脑、电视等屏幕端,适合家庭和个人场景,但其中画质、声音等方面的限制,无疑让看电影这件事的意义打了折扣。

手机、PAD等移动端,虽然便携,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但你如果在手机上看《阿凡达》这种大片,那无异于暴殄天物。
那么,在沉浸感这一电影终极追求上,有没有一种可能,既能移动便携、轻巧舒适,又能实现如同在电影院看巨幕大片的效果呢?全新IOD品类immers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简单说,immers外形是一款头戴式显示设备,通过它,可以满足对看电影有极致追求的人群,在碎片化时间里,私享个人观影的最佳沉浸式体验。



immers作为一款IOD新品类,它所带来的沉浸感,首先是差异化独家海量内容基础上的沉浸感。来自LUCI的官方信息显示,他们已经拥有了超过10000分钟的自制4K3D和全景内容储备,而与国内外影视版权方的战略合作,则为这款IOD新品带来了超过3000小时以上的海量电影、综艺、美剧、纪录片等视频内容。所有这些视频内容的基础,构建起了IOD在消费者手中真正反复、长期使用的新品类现实价值,并且可以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

immers作为一款IOD新品类,它所带来的沉浸感还依托于强大的硬件技术,在像素密度、刷新率、分辨率、视场角、3D效果及相关增强沉浸效果的技术方面取得了实质突破。

immers以16:9的双屏实现4K 3D高清显示,单位像素密度(PPI)高达3147,5倍提升的像素密度可以说实现了目前最好的画质效果,告别像素颗粒和纱窗效应,还原最细腻真实的影视内容。

immers实现了双屏3840p*1080p的超高分辨率,水平方向到达4K,从屏幕分辨率上,就定义了IOD新品类所需达到的标准。

immers在PPD方面也有绝佳的表现,人类眼睛的视觉分辨能力极限是60PPD,而immers则达到了28PPD。这一数字在当前所有多屏终端中遥遥领先,为超清视觉体验又加大了一层保障。

immers的FOV视场角在水平方向上达到70度,这意味着作为IOD新品类,immers在强烈的沉浸感基础上,更加具有交互感,能享受到超出在巨幕影厅观看3D电影的真实触感。而immers屏幕对比度高达100,000:1,意味着画面色彩的饱和、对比、丰富呈现程度更胜一筹。

另外,针对全景内容,immers还拥有极高的刷新率,完美匹配动感内容的播放,让用户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画面细节。

最后,immers对2D、3D、全景画面内容的全面支持,也就是说,目前技术条件下拍摄出来的视觉内容,都可以在immers上实现观看。尤其值得一说的是3D,影院3D需佩戴3D眼镜从而造成画质灰暗,而immers则是通过硬件技术,实现额外无需佩戴眼镜,即可观看由双屏呈现的自然3D效果,画面真实无畸变且无眩晕感。



声音方面,immers全面支持5.1、7.1音轨和360度3D全景音效效果,沉浸感更强。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immers还拥有超高颜值,它的体重只相当于一台Kindle Voyage的重量,可以说轻巧无比。

今年CES展会上,来自LUCI品牌的immers一亮相就引发众多关注,而其丰富的内容储备,则让人看到了LUCI的有备而来!

或许,一款改变人类观影方式和习惯的设备,已经来了!



微信ID:wangjuquan01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投稿或商务合作—
请联系微信dyzixun
邮箱jrdytt@126.com


    关注 网剧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