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职业是需要装逼的

 

终究还是要靠专业吃饭,得拎的清。...





这两天一个叫自称“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张晴姑娘,凭借写得一手的好玛丽苏,给盈科做了“活广告”,还让律师行业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关注。



顺带她标榜的“北大法律系”出身,逼得北大法律系毕业的同学整宿未眠,掘地三尺自挖祖坟,就为了证明跟她不是同路人。



张姑娘估计也想不到,只不过多读了两本郭敬明的书,自我包装成了名校毕业的穿Burberry的律所合伙人,发了几条文风浮夸的朋友圈和微博,就因为交友不慎,朋友圈被截图挂在微博,就成过街老鼠了?不仅被网友人肉,全网群嘲,连律所的饭碗都要掉?



哥觉得吧,大伙过分了。

炫富、虚荣、玛丽苏,再不耻也是人家的个人行为,也没伤害谁。相比之下,不跟本人打招呼、甚至连码都不打一个,就把别人的朋友圈信息挂微博,最终毁掉对方的生活与职业生涯的这位“朋友”更可耻。

我觉得这件事唯一可以拿来讨论的是——简历造假。

我绝对同意欺骗是错误的行为,但是在职场上,美化简历的人还少吗?行走江湖,谁没装过几次总编、总监?特别是一些对外的岗位,装逼真的就只是一种职业需要啊!



哥有个朋友就读于香港某大学的MBA, 每次上课必发朋友圈,套路是“我们的班级棒棒的,我们的同学敲可爱”,再配上两张照片——全班合影或是激烈讨论的课堂,学校名称必然会在照片里出现。假如去了趟香港,照片下还会显示定位。

这个MBA听上去唬人,其实挺水:入学不考试,甚至除了开学典礼和毕业答辩以外,连香港都不用去,就在北京一个月上一趟课,16个月就毕业了。

假如我跟她不是那么熟,可能也会觉得她虚荣浅薄,其实人家姑娘活得可明白了:学费7万的MBA,她何尝不知道有多水,就是秀给外人看的,职业需要啊!

她的职业是咨询顾问,现在跟人合资开公司。她调侃说,在写字楼里看见穿西装打领带的,不是卖保险就是咨询顾问。



她实习的第一天,还啥也不懂,就装成项目成员的跟项目经理一起去跟客户开会,俗称show face——只因多个人,客户心理就更踏实点;

毕业没多久就做上项目经理,自己还没从业经验,就要装成专家,给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每次客户汇报,都要拉上毫不知情的老顾问陪坐,只为让她的话更有分量;

有足够的业务积累之后,她跟人合伙开咨询公司,销售压力扑面而来,怎么让客户信任你这家新公司?把自己包装得更高级,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有些职业,装逼只是为了生计。

装逼,不代表不需要专业,而是为了在专业的基础上,活得容易一点。

律师就属于这类职业。

想当律师要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然后通过实习,才可以申请执业。

司法考试不是一般的难考,通过率只有10%,有个学法学的朋友跟我说,直到研究生毕业他们班通过司法考试的也不过一半,做律师的更是少之又少。

想当律师,得找到律师事务所让你实习,还得有老司机带你,还没有工资。想通过实习要求刑事案件、非诉讼案件、民事案件…每一个判决书上都要有你的名字,做够了多少个才可以申请执业,相当苦逼。

好不容易可以当律师了,你以为就可以身穿Burberry脚踏13寸高跟鞋,像张晴仙女一样出入在法庭?对不起,没有案源就没有收入。一个新手律师假如没有社会关系,自己又不会来事,谁找你打官司?数年来的努力通通白瞎。

就问你,这个逼装,还是不装?



张晴的问题并不是装逼,而是装逼失败。

律师就像一个小创业公司,自己拉客源、自己提供服务、自己做口碑。想要得到客户,要先看上去更值得信赖,想要发挥专业,要先看上去像专家,想要变精英,要看上去更金贵。这个道理张晴是懂的,她只是跑偏了。



她没有把建立律师的职业形象作为目标,而是把律师的职业身份作为了手段,把装逼的重点放在了“我是精英,我很能花钱,富豪都爱我”。这个人设招不来案源,只能招来色狼,现在还招来了人肉。



对于一个新手律师来说,正确的装逼重点应当集中在体现专业性上:多参加业内活动,主动建立和企业的关系,代理法律顾问,建立与诉讼大户的联系,在业内某一些专业方面的积累口碑,用口碑吸引案源,再用实践积累经验,从而实现从“人设专家”向“现实专家”的转身。

同理,保险销售的装逼,应该体现对保险行业的眼界,对保险知识的了解,而不是一味的炫耀选择我的客户都是多么的优质、多么的有钱;微商的装逼,应该体现为对产品的了解,优势的推荐,而不是做虚假销售记录的分发,假装我赚了好多钱……



正如哥标题所说,许多对外拓展的职业是需要装逼的,但是装逼,只是为了在专业的基础上,让你的话更有分量一点,活得稍容易一点。终究还是要靠专业吃饭,得拎的清。


    关注 新闻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