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 这一秒不发朋友圈,因为想说话的人就在身边。

 

细思极恐的神剧强势回归!...



有没有那么一些时刻,你翻遍了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可以随时随地放肆打扰的人?你在脑中放映完了一天的悲喜和烦恼,最后都流于一条朋友圈里的几行文字。每天都有精彩的意义在散落,有趣的事情在发生,我们却不再交谈了。依赖文字聊天,拒绝语音,一句“哈哈哈哈哈”的背后可能是另一张面孔。是的,世界这么大,可你连一个真实的人都触及不到。



《黑镜》第四季在2017年12月29日回归了,不用我多介绍,这部以极端黑色幽默探讨科技与人性的英剧(后被美国Netflix接手)有多神,其中一点就在于它精准切中了现代人的痛点:以超跑时速冲刺向前的社会与个体,内心的精神需求或许从来都像只窝在家里的猫,只想被温柔抚摸,等待今晚的安睡,这当中的滞后与落差便使人的心理产生了极度的扭曲。简单回顾一下前三季《黑镜》里各单元的剧情,有的描摹了未来黑科技是如何推进到了令人恐惧的程度,这种恐惧可以是对隐私的窥探:



如S1E3,人人内置芯片,记忆影像可以被随时翻查,多疑的丈夫歇斯底里地在三人记忆中搜查妻子与前男友的关系。到了这一季,类似的记忆访问装置被用于探讨亲子关系(父母是否有权以保护孩子安全的名义“监视”他们的动态)和犯罪调查(保险公司为确定事故的责任方,可以合法调取相关目击者的回忆画面),无论是公民的隐私权还是至亲之间作为个体本应保有的私人空间,这些都是关乎科技会不会剥夺自由的问题。



还有一种对科技伦理的恐惧。“人之所以为人”的度量是什么?几乎是所有科幻作品都要面对的母题。当意识可以像副本一样被提取出来,被植入另一个人的脑中或一个根本称不上是实体的载体中,那个你还是你吗?独立意识是不是存在的一种?本季中依然有这样的剧情。已成为植物人的妻子的意识被装载进了丈夫的身体里,两种声音、两个人格,终会打架,到最后,不堪忍受丈夫有新欢的妻子的意识居然被转移到了一只玩具熊中。



除此之外,以社交心理为概念的几集就更加接地气些,所构想的未来SNS场景简直不要太智能:一切社交行为(如买咖啡、与同事交谈、电梯间寒暄)都伴随着互相评分,分数越高,你在现实中能得到的待遇就越好,会怎么样?沦为了一个行走的大众点评,而且被评的是自己。越被虚拟形象摆布,就越不敢发出真实的声音,新一季的第一集《卡利斯特号飞船》就被很多网友调侃为“社恐的复仇”。



以为这是某款模拟太空环境的角色扮演游戏吗?是也不完全是。舰队中威风凛凛的戴利舰长在现实中确实是个技术控程序员,可CEO独吞荣誉的打压、同事对其宅男形象的不敬都给他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内向的孤独患者表面上忍气吞声,转头便默默收集同事们的指纹,回家在自己开发的游戏上建立起他们的虚拟人格,在游戏中对他们颐指气使,宣泄怒气。



到了第四集《绞死DJ》中,软件已经可以做到用大数据为单身男女找到最佳配偶,但是在此之前,系统会为你指定一个接一个的约会人选,每一次的“恋爱”时长都有规定,会是一周,也可能是5年。吃指定的饭,住进被安排好的房间,期限一到,换下一个人尝试。与不同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都会被记录,从而最终得出绝配人选。有趣的是,如此冰冷设定的一集,反而被观众誉为本季最清新的一集。在极端环境下,人才会发现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数字和系统可以为未来的生活规划某种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不去经历。正相反,最甜美和痛苦的过程正来自于经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女主和男主在各自约会了数个对象后再次被系统安排在了一起,并且有5年的时间可以进一步相处。他们约好这次尽情享受,不提前查看“恋爱”时限。其间他们的逐渐了解、相知相惜,甚至是男主私自查看了时限而导致时限急遽缩短这一事件所体现出来的猜忌、偏执,都让这场“数字式契约”恋爱恋出了真实的样子。决心打破规则,被流放出这个世界的瞬间,他们就已经战胜了被规定好的命运。



系统代替个人选择,即便会有最优解,但代价是剥夺了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剥夺了“去拥抱所有感觉”的感觉。像是在第二集《方舟天使》中,保护欲极强的母亲在女儿脑部植入了一个智能软件,每每碰到血腥、暴力等自认为对女儿成长不利的画面,母亲的第一反应不是沟通、教导,而是拿出操作面板选择手动屏蔽,导致女儿在看到这些场景时,眼前是一片马赛克。再过了几年,女儿依旧不知道家门口狂吠的狗长什么样、血的颜色是什么样。



虽然《黑镜》大部分的集数都在描摹被科技奴役后人性扭曲的黑暗,少数暖心的几个故事还是深藏着对我来说更为打动人心的情感内核,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那个曾经不被陪伴的自己。与其在虚拟中度过完美的一生,不如放下手机,接受残缺的自己和或许同样不堪的情感,去经历所有痛苦,答案永远只存在于真实的字句和真实的人生中。

2018年,你最期待哪部电影?
关注《生活周刊》提前知好剧!
在青意社买《生活周刊》报纸限时送
桑活菌桌面同款台历哦!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生活周刊》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13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关注 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