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精神和脊梁

 

中国的文化,精神和脊梁 中国导演拍的电影越来越有深度了。今年看了好几部电影,感觉中国的导演越来越会电影了。...



中国导演拍的电影越来越有深度了。

今年看了好几部电影,感觉中国的导演越来越会拍电影了。《战狼2》我是无意之中周末看的首映,后来票房才受到追捧。然后都是无意中接着看了票房双雄《芳华》和《前任》,昨晚又看了《无问西东》感觉票房也能达到5亿以上,主要是这个电影年轻人很难看懂,但是很有深度。因为主要讲的是与西南联大相关的,四个年代年轻人的故事。西南联大的前身是清华、北大和南开在抗战期间,在云南昆明的合并办的学校,诞生了一批建设新中国的学术专家和脊梁。



美国的文化,是体现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来传播到全世界的,而中国的文化,也需要用中国的方式去传播,其中中国国产电影也是传播方式之一。提到中国的文化,精神,不得不提到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来自北大,一个来自清华。

《无问西东》中提到了泰戈尔访华,林微音和徐志摩做翻译。但是中国人有一个与泰戈尔相提并论的国学大师,他就是号称“清末怪杰”的辜鸿铭,1913年,和泰戈尔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可以说是学博中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融合孔孟。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不但要售票,而且票价要高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梅兰芳的戏票价格为一元二角,而辜鸿铭的讲演票则开价两元,却还很叫座。足见他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辜鸿铭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用英文向全世界来宣传中国文化。

辜鸿铭还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向西方人宣传了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在北大的形象是一个留着辫子的民国老头,而清华也有这样一个,留着辫子的老头,他是一位国学大师。他就是王国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的水平之高,可以通过一件事情得到印证——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1923年春,当时溥仪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按清代惯例,在南书房工作,大都应是进士、翰林以上学问渊博的著名人物,王国维虽只是布衣出身,以他的学识,与杨钟羲、景方、温肃三人同时入南书房工作。

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王国维在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1925年9月14日,国学研究院普通演讲正式开始,王国维讲《古史新证》。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书》课程。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充中国史学界。

做学问的“三种境界”论,即使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无论是辜鸿铭还是王国维,他们都是中国的文化脊梁,无问东西。

后语:很多人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坚持是一种信仰,打赏是一种态度!




    关注 凯恩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