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大教授给我们讲河豚鱼的故事

 

沪上佳肴数万千,唯独鲻兀共毒鲜...

主讲人:陈舜胜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
河豚是鲀的习称。中国沿海河豚资源极为丰富,共有50多种,上海盛产的是一种暗纹东方鲀,身体呈纺槌状,背鳍靠后,与臀鳍几乎相连,无腹鳍,尾鳍平洁,全身无鳞,头部、脊背及腹部均倒钩刺,脊背及上侧部具有灰褐色横带纹四至五条,体色随体长及环境水质稍有变异。



河豚大多生活在海中,但在海中及海、淡水交汇处也可发现。河豚的牙齿和颌骨很坚硬,可以咬碎极硬的贝壳。腹部有气囊,遇到危险时,吸气膨胀,像一个大皮球,全身上下棘刺怒张,让敌人不敢侵犯。但在人类看来,河豚却好似在卖萌,也更适合捕获。

河豚这种至毒之鱼,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品尝过河豚,而且知晓它的毒性。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得更加清楚:“吴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胀,眼令目花”。这一切缘于它体内在一百多年前才被人类发现并命名的河豚毒素,该物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毒性比氰化物还要高1250多倍,0.0005g即可置人于死地!

然而河豚极鲜,就连剧毒都无法阻止吃货们进击。作为“长江三鲜”之一的河豚,到底有多鲜?鲜到苏东坡告白:“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



如今,不少河豚已经“戒毒”。要知道,河豚的毒素非先天携带,而是后天吃了含有假单胞菌等细菌的藻类食物,修炼出了一身“毒功”。

河豚戒毒有两步。第一步是控制毒源。人工饲养的暗纹东方鲀从出生起,每天的伙食都是严格把控的。比如刚刚出生时吃的轮虫,长大时吃的鱼虾等饲料,都经过严格把关。这就保证了暗纹东方鲀无法得到修炼“毒功”的原材料。

(河豚刺身)
第二步是严格管控。众所周知,烹饪河豚的厨师需要接受2年以上专业培训,并且需要持许可证才能入厨。更多的管控实施是为吃货们安全负责的检疫局、食品安全局等等部门,真是为我们吃河豚操碎了心。他们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监控着河豚的品种、饲养、检验、运输等,还要严格管理市场内的行为规范、餐馆和厨师经营许可等。

美味与剧毒,是我们人类给河豚鱼标上的两大标签。就像害虫和益虫只是想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其实,在这个星球里,不同的物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海大通讯社
文章来源丨阿基米德FM
主讲人丨陈舜胜
编辑丨王雪
审核丨于光磊
策划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 海纳网络文化工作室
投稿邮箱丨shou_gw@163.com
-转载联系后台-


    关注 上海海洋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