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筱箐:中国的70后还没学会怎么体面地变老

 

如果你真心实意觉得自己老了,那更多是因为你变得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对同类失去了怜悯、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是因为你自以为高明的看破红尘。...



本文原标题:《“70后向往自由”没毛病啊》


2017年12月21日,我在纽约市政府参加一个记者会,市长宣布教育局长明年要退休。过去四年在任期间,教育局长办成了不少大事,推行了全市四岁孩子免费上学前班的项目,提高了会考及格率和高中毕业率。现在这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坐在市长身边,面带微笑听着人们对她的赞誉和不舍。说是”老太太“并不过分,教育局长今年74岁。市长说当年请她出山时人们都说如今七十就是新四十,但教育局长在过去四年显示出的充沛精力和工作热情证明了七十其实是新三十甚至新二十。

不愧是事关教育的记者会,顺手就上了节数学课。我坐在观众席上掐指一算,按照这个比例尺,我今年明明还是年方二八豆蔻年华啊,可是为啥最近总有人给我转发《老年日报》10月份登的那篇头条《70后向往自由,60后注重健康》呢?
我在纽约偏居一隅,幸运的躲过了中国国内那些关于中老年问题看似不露声色却处处刀光血影的大讨论,什么保温杯啊、中年少年女啊,油腻十诫啊,微信上转的再热闹,对一个想买保温杯都买不到、被逼常吃牛排就冰水的人来说也没什么杀伤力。“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所以也就什么都不用走心。大概也是因此,我在这个话题上显得很愚钝,第一次有人把那篇文章私信专递给我的时候,我是真心实意的一头雾水,回复说:“对,我们70后就是向往自由,so what 呀?”

好吧,我承认在数次通过私信收到这篇文章之后,终于看到了标题上面那行小字:“老年生活如何过?”,终于明白了原来这里有个梗,但我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复,除了那句一模一样的:“so what 呀?”

不是说我相信什么“年龄在心”的鬼话,年龄当然首先是在身。当你开车必须超速要不然不等开到就忘了自己要去哪儿的时候,当你除了动脉哪儿都硬不起来的时候,当你的关节预告天气比气象台还准的时候,不用别人提醒你也知道你老了。这时候你要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后站在马路中间对着来往车流挥舞手臂大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那就是二了。

但身体的信号只是人们判定自己年龄段的标准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社会期待。跟五岁的孩子玩过家家,让他/她扮演你的爹妈,这孩子马上就能停止哭闹和撒娇,一板一眼的进入角色,对咱们这些凡人来说,社会期待的力量就有这么强大。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人对年龄段划分的社会期待比中国人至少延迟十年,这是为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即使在美国,像纽约市教育局长这样70当40过的也是特例。但根据美国信托银行(U.S. Trust)最近的一项调查,不同年龄的美国人对“老年”的界定有所不同,千禧一代认为59岁以后就算老年,1965到1980年出生的X一代认为65岁开始算进入老年,1945年到1954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和1945年之前出生的沉默一代都认为73岁才是老年的开始。这个调查结果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全美国基本没有人认为60后和70后应该成为《老年日报》关注的对象。

当然《老年日报》搞出这个标题不过是玩了把黑色幽默(内文写得清楚,人家是让你未雨绸缪),朋友圈里大多数人也是把它当成段子转的。美国人也开这样年龄相关的玩笑。

2017年11月13号,晚间搞笑脱口秀主持人吉米鸡毛(Jimmy Kimmel)生日那天,他的朋友们一个个来到当晚的节目开他的玩笑,有的说恭喜你快退休了,有的说现在明白当年你老爸为啥一坐下就要松松裤腰带了吧。鸡毛坐在一张花里胡哨的主咖特制椅上,笑纳所有的揶揄,这跟《吐槽大会》里很多嘉宾的遭遇没什么两样。但不同的是,鸡毛那天满五十了



无论他们怎样界定“老年”,五十基本是美国人拿“变老”这件事开涮的一个起点,这大概要归功于拥有3700万会员的AARP,这个美国最大的年长者俱乐部从1958年创始至今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把50岁作为入会的门槛,而且它有个神奇的本事,不管你是谁、住在哪儿,只要一过五十岁的生日,立刻就能收到该会寄来的入会邀请,提醒你是时候拿自己的年龄开玩笑了。

但在中国,《吐槽大会》里的嘉宾过了四十的都不能幸免被当成古董调侃的待遇,甭管多么心如刀割还都得满脸堆笑的欣然领受。

玩笑本来无需认真,但流行文化对社会认知的引导和塑型作用实在大到让人无法一笑而过。美国五十年前就通过了《反职场年龄歧视法》,不仅把招聘广告里列出年龄限制明文列为违法,也给了怀疑自己被解雇跟年龄有关的人一个投诉雇主的依据。2016年,负责执法的“公平雇佣机会委员会”收到的年龄歧视相关投诉超过两万单,通过调解为受害人争取到的赔偿达到3亿5000万美元。值得重点圈点的是,受这个法保护的年龄起点是:40岁。

要是你在自己的年龄被拿来公开调笑的前十年,与此相关的实际利益已经受到了法律保护,那玩笑真的不过就是玩笑而已了。而在中国,相关法律的缺失使得这种在嘻嘻哈哈中营造出来的对年长者另眼相看的社会氛围显得尤其令人担忧。

60后的人我不熟,但70后被当成老年人调侃大概也跟咱们自己的态度有关。向我转发那条《老年日报》雄文的大都是居心叵测的80后和90后,而作为暗箭靶心的70后呢,好像没听到谁吭一声,就这么认了。不过这倒也不奇怪,用不着别人挤兑,咱们很多人心里早就自觉自愿的把自己当成老同志了。这不是我信口胡诌,有数据为证,柏康(Bupa)健康集团201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45到54岁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已经把自己看成老人。

咱们这代人,吃过冬储大白菜和五分一根的小豆冰棍,穿过用粉笔抹过的白球鞋配老板裤,曾经被《十六岁的花季》里懵懂的情愫搞得心神不宁,还把翁美玲和山口百惠贴满了铅笔盒。是,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脚步中,这些现在听上去已经恍如古代。但这并不是说你就有资格以老人自居了。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阶段大多数人都活不长,四十往上就算古稀,那种紧迫感让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成就卓著。雪莱和拜伦二十多就成名了,你能比吗?孔子四十就不惑了,咱们呢,过了四十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呢。古人不说了,你比冯导岁数大吗?要不是的话,摆个老炮儿的架势跟孩子们唠叨芳华这种风光的活儿也还轮不着你呢。



完成人生使命进入老年是个体面和荣耀的事,这种体面和荣耀也伴随着身体衰竭的痛苦,这种“一任阶前滴到明”的复杂感受不是你拿个保温杯,戴个手串子,腰围长过身高就能体会得到的。

咱们这个年纪,如果你真心实意觉得自己老了,那更多是因为你变得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对同类失去了怜悯、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是因为你自以为高明的看破红尘。要是你在四十多时成了这样,那真的不能都怨年龄和时间,就好象中国电影拍不好不能老是怨体制一样。

所以咱们70后就先别急着拿年龄自嘲了,要不你明明只想在笑声中缓解一下对变老的恐惧,结果很容易弄假成真。在真正变老之前这几年要是实在没事干,不如咱们创办个杂志吧,就叫《新新青年》,显摆一下还在咱们心里头住着的那个少年。


    关注 大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