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姚远:回望土楼

 

姚远,浙江宁波人,浙江省作协会员。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15岁起迷上诗歌,25岁后恋上散文。市级以上公开发表作品近100万字。作品发表、入选《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北方文学》、《语文报》、《浙江作家》《浙江教育报》《宁波日报》...







回望土楼

文/姚远

我在初春的暮光里终于见到了这些土楼。

清早从福州赶早班动车到南靖,换公交车去土楼路上,由于春节交通管制,山路上严重堵车。暮色苍茫时分,与这些散落于青山绿水中土楼相遇的刹那间,这惊喜的心情似乎是穿越千山万水之后与远方归隐山林的朋友相逢,白天旅途的劳累和堵车的烦闷霎时烟消云散……

忆起几年前来厦门,大家当时提议去福建土楼看看。导游小王说,土楼位于偏僻的大山里,跑那么远去看土楼,太费时费力,于是取消前往土楼的计划;春节前我在泉州行走的那几天,心里又惦记起土楼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成行;这次从福州转道南靖,山高水远,峰回路转,暮霭融融里,期盼已久的土楼安然静默于山川幽谷,如闲云野鹤般遗世独立……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情报局终于考察清楚,福建“发射井”不是“核武设施”,而是福建当地特色民居——土楼!这些珍贵的土楼也开始令世人瞩目和向往。



南靖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漳州南靖田螺坑。其地形像田螺,四周苍山环抱,中间地势低洼,这五座三层高的土楼在清代嘉庆年间(1796)始建,民国后多次重修。方形步云楼居中,三座圆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与椭圆形的文昌楼,分别依山势陆续环建,远观这五座土楼,整体如一朵绽放在天地间拙朴的硕大梅花,黄墙黛瓦、错落有致、疏放清朗,与自然山势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那晚我们借宿在田螺坑文昌楼。

房东阿姨告诉我们,文昌楼重建于1966年,每层有32个房间,3层共96间,是田螺坑土楼群中最大的一座土楼。过去客家祖先为躲避祸害,历经千辛万苦从遥远的中原迁徙此地,保存种族,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散发着生气和暖意的土楼,是古代客家祖先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最生动的体现。建造土楼时,需在大量生土中掺石灰、细砂、糯米饭、鸡蛋清、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搓、舂压、夯筑,风干后的土楼外墙相当坚固,犹如铜墙铁壁刀枪难入,而集体团结协作建造土楼的场面,看起来像是在过节,和谐又热闹,那团结、互助、和睦的人情美,令人钦羡不已。

阿姨家土楼,一层为厨房,二层和三层是卧室,后来修筑的四层是一个阁楼。经过三层走廊,我们踏着狭窄木扶梯,拾级而上,轻轻推开阁楼的小木门,黄昏淡淡的阳光穿过屋顶透明的“天井窗”洒下来,“委屈你们住阁楼,真是不好意思,”房东阿姨满脸歉意,“过年我家两个孙子来土楼,也是住这里,这棉被还是他们刚刚盖过的,”说笑间,她帮我们整理起床铺,当她提出给我们换新棉被时,我谢绝她的好意,我不愿再给这好心的阿姨添麻烦。其实,今晚我们能找到栖身之处已是万幸,春节期间田螺坑土楼群所有旅馆网上都早已订完……当我们拖着行李箱在田螺坑山道上赶路时,偶遇这位家住文昌楼的阿姨,她得知我们今晚还没有找到住处,就热情邀请我们去她家土楼住一晚。就这样,我们挤过一拨拨人群,随她到了步云楼西南侧的文昌楼。



暮色来临,越来越多游客聚集在土楼群院落里,他们一个个好奇地打量着土楼:在砖瓦之间探究土楼的建筑传奇,在雕花木饰中欣赏土楼的画里风情,在方圆之中探寻土楼的前世今生。

抬头望天,我看到文昌楼围成的椭圆形天空,安静深邃的夜空下是沉浸在欢乐时光里的人群……几百年前建造土楼的客家祖先根本不会想到,今天的土楼人气指数会这样高。要知道当年从中原辗转到这一带深山荒野就是为躲避灾祸,远离人群,保存种族,他们不希望有更多外人来干扰他们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破坏那份和谐与宁静。用糯米饭、鸡蛋清、红糖等做建筑粘合剂的土楼足以抵挡、防御野兽和各种外来侵袭,历经岁月风霜雨雪和诸多世间烽火纷争,土楼人、土楼和周围的山川田野朝夕相依走来……

原本处于过年喜庆氛围中的文昌楼,又添这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那祥和欢乐的年味特别能感染人。我不知道,待年味转淡,游客散去,土楼会不会感到寂寞?

我沿着文昌楼木廊漫步,看到文昌楼祖堂供奉着他们祖先峭山黄公的牌位以及他和三位夫人的画像。这位黄公生于公元871年4月,卒于公元953年,享寿82岁,祖堂墙上有认祖诗:

“骏马堂堂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春秋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这些诗句证实田螺坑祖先是从遥远的中原迁徙到福建山区,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房东阿姨也和我谈起他们祖先的种种艰辛和不易。据说客家人一般都能明确说出自己的足迹,并世世代代保留自己祖宗牌位。客家人注重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美德,也善于教育下一代:“温良恭俭让”是儒家传统处世原则,同事看到这首和睦诗正体现儒家的教育思想:

“同宗叔伯弟与兄,相恭相敬莫相侵,池塘春意生青草,庭院风光让紫荆。恒言亲有三代好,须知族重万年情,譬如树大分枝叶,总有一本共滋荣。”



晚饭后步出文昌楼,沿着土楼间相连的鹅卵石径,一一拜访了其他四座土楼。摇曳的灯火里,高大土楼的墙体上爬满裂痕,层层环抱的木围栏上残存些许斑驳的漆色,屋檐上排排垒叠着的老瓦片有些残破凌乱……岁月在这些方圆的土楼里留下每一寸光阴走过的痕迹,这些土楼洋溢着浓浓人间烟火味,在这陌生而温暖的土楼里,我丝毫感受不到初春料峭的寒意和孤寂。

文昌楼的夜晚是踏实、安心和舒适的,厚棉被,木板床……那夜梦里我竟回到了童年的老家。

翌日清晨,被一阵阵鞭炮声惊醒。走出土楼望去,对面山峦隐没在晨雾之中。循着山野间嘤嘤鸟鸣,漫步至文昌楼边上的山丘,那里竟栽种着一片绿油油的青菜,目光越过丝丝缕缕飘带似的雾岚,一排排香蕉林隐约现于视野里,一大片薰衣草似的紫花和红蓼争相绽放,山崖边那一树白梅开得正热闹……

晓雾将歇,山色渐清,待我们收拾好行李,挥别土楼,回望身后,那缠绵的时光印痕,恍如隔世。这时我忽然记起文昌楼阿姨家木门上的春帖“春风万里”四个字……

 
(责任编辑:偏说  制作:四季芳  图据网络)




姚远,浙江宁波人,浙江省作协会员。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15岁起迷上诗歌,25岁后恋上散文。市级以上公开发表作品近100万字。作品发表、入选《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北方文学》《语文报》《浙江作家》《浙江教育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未来作家报》《宁波当代作家散文选》《三江风流》等。散文集《静待一朵花的绽放》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赞助人:龚益成、北京了了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吴微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唐克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邓文静、张玖玲

在场制作:四季芳(组长)、刘珍、宋小铭、谭丽挪、庆洁、董丽、胡君涛

在场宣传鸣谦(组长)、雷永鸣(副组长)、东方坏坏、詹晓明、魏巍、张倩男、杨惠泽

在场终校:袁志英、杨培铮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投稿须知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可自行处理。

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请投稿前仔细斟酌。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1800字以下的散文,请同时投两篇。

此为《在场》杂志选稿平台,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关于稿费
普通作者返一半,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关注 在场主义散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