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 中国人的俄狄浦斯三角(1)

 

俄狄浦斯象征了个人在情感关系中许多成对的矛盾冲突,如果一个人没有顺利从俄狄浦斯冲突中走出来,那他就会陷入俄狄浦斯三角冲突。内心的几种力量在心中斗争无法和解,这些羁绊就使人做起事情来瞻前顾后,不干不脆,诸多顾虑,这就是我们说的神经症性的症状。...

笔记整理声明:

  • 本篇学习笔记来自张天布的《中国人的俄狄浦斯三角》课程
  • 笔记内容为课堂老师讲述的知识部分,学员的案例讨论内容均不呈现
  • 所整理内容仅代表老师的观点,拒绝转载
中国人的俄狄浦斯三角(1)


俄狄浦斯的含义可以从四方面来解读:

  1. 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2.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借用俄狄浦斯的故事用以揭示个人内心冲突的模型,即俄狄浦斯情结
  3. 一个人心理成长的特定阶段,该阶段恰好具有俄狄浦斯的特征,即俄狄浦斯期
  4. 在家庭中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即孩子、父亲、母亲三人中两两呈现的三角关系。


探讨俄狄浦斯可以从以三个维度展开:

  1. 个体维度,主要探讨个体由于俄狄浦斯冲突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
  2.  群体维度,主要探讨俄狄浦斯现象在群体文化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借助文学经典,因为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通常具有时代代表意义。更进一步,还可以借助神话与传说。
  3. 现实生活与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俄狄浦斯现象。


俄狄浦斯现象突出表现在一个人3-6岁的阶段,它展现了孩子与父母一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心理关系),与此同时,孩子也要在这个阶段完成心理上的性别认同。

俄狄浦斯情结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在研究人的意识分层理论(意识/潜意识)时,运用了自由联想以及分析梦境的办法。当他的父亲去世之后,弗洛伊德做了很多有关父亲的梦。通过对自己梦境的分析,他觉察到了自己对父亲的许多情绪,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恨,甚至是攻击性。他开始有一种担心,担心是不是因为自己对父亲的攻击性导致了父亲的死亡。这种后来被命名为“幸存者内疚”的情绪让弗洛伊德联想到了俄狄浦斯的在,所以就将这种孩子对父母复杂的情感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

需要指出的是,俄狄浦斯情结不等同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只是借用故事说明人在潜意识深处对父母的复杂情感,是一种象征而非科学论证。俄狄浦斯象征了个人在情感关系中许多成对的矛盾冲突,包括爱与、好与坏、欲望与诱惑、安全与破坏、攻击性与遭报复、胜利感与内疚感、亲密与分离等等。我们所经验的多种复杂的关系,都可能被一个孩子投射到自己与父亲母亲的复杂关系中去。一个孩子最早的内驱力的指向总是自己的父母,这种内驱力既包括爱也包括攻击性。

俄狄浦斯三角有两种情境,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和不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意味着一个人进入了成熟的俄狄浦斯期,这时候的孩子能够接受父母是夫妻,即“我和父亲有关系,和母亲有关系,但首先父亲母亲是一对”。

但在早期的不成熟的俄狄浦斯阶段(也叫前俄狄浦斯阶段),孩子内心的能力不足以去接受父母作为整体的一对,TA只能认为父母是单独的个体,并与自己形成关系。这时候孩子就需要在渴望父母与节制自己的欲望之间形成平衡,既渴望拥有父亲/母亲,但又要保持节制(因为父亲母亲是夫妻)。

此时,作为养育孩子的父母,就要意识到俄狄浦斯期对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个阶段。以男孩家庭为例,作为母亲,要一方面享受和接纳儿子对自己的依恋,但同时又要做得有分寸。而父亲呢,要平静地享受孩子对母亲的迷恋,不担忧儿子对自己的威胁,并做好对孩子的榜样,接纳孩子有时会挑战自己。并适时拉开过分亲近的母子关系,让儿子接纳父母本是夫妻的事实。

如果一个人没有顺利从俄狄浦斯冲突中走出来,那他就会陷入俄狄浦斯三角冲突。当内心的几种力量在心中斗争无法和解,就会形成持续纠结,徘徊不前。这些羁绊就使人做起事情来瞻前顾后,不干不脆,诸多顾虑,这就是我们说的神经症性的症状。想当好人,但心胸又不够大;但如果真要当小人,又做不到。要理解这一类人,就要从他们内心的关系结构入手。 这不仅仅说的是一个人现实的关系,一个人内心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他现实中的人物关系是不完全重叠的。我们理解俄狄浦斯关系重要的是理解一个人内在世界里面,不同形象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在做心理咨询中理解个案贯穿始终的思路,不断去揣摩体会在一个人内心里头的那几个形象之间的关系。


未完待续


你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读书笔记 |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读书笔记 | 《正常家庭过程》

听课笔记 |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


    关注 龙猫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