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诞生》表彰了几个好演员,也暴露了影视圈业务不精的现实

 

《演员的诞生》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文 | 左左

《演员的诞生》昨晚决出了总冠军,周一围斩获了这一头衔。

我丝毫不对这个结果感到吃惊,反倒是周一围在演技上的再次突破让我惊讶。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周一围能够拿下《赵氏孤儿》里文言文式的台词,并在决赛三强角逐里让自己饰演的程婴,既寄情于私人小我,也放爱至家国天下。



他颤抖的嘴唇、抓紧药箱的手、从怕事到坚决的转变,把程婴看似懦弱中的那股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止周一围,其他的几位六强,在这一期节目中都奉献了相当精彩的演出。

这一期堪称完美的收官战里,全都是「好」演员。

所以宋丹丹才会说,我们现在没有任何权利,再去批评你们哪不好。换用章子怡的话,这个舞台已经不属于我们再去说哪个演员更好,哪一个演员有一点瑕疵。



我不否认导师们对这些演员的认可,我也完全同意这些演员们都拿出了行业内水准极高的演出。

这些「好」让人看到中国电影和演员群体充满希望的未来,它是演员的荣耀,但是,这种「好」,并不能掩盖表演行业整体糟糕的现状。

一直关注这档节目的人应该对这种「不好」深有感触,从第一期走到现在,具体的名字就不提了,嚎叫式的演出、喘气式的表达情感、车祸现场一般的舞台走位,都让很多人咋舌,这些热度和人气都还不错的演员,表演竟然能够差到如此地步?

当然,造成这种差效果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演技,还会有表演方式、表演载体、剧本熟练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但所有的小现象都是大环境的映射,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的「不好」的演员,只不过是当今影视行业中占据着资源的大流量演员中的很小一部分。

不可否认,如今的影视圈,流量小花小生太多;好的演员,尤其是好的电影演员太少。

还记得冯小刚导演炮轰小鲜肉吗?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导演有话说论坛」上,他说到,电影演员、电视剧演员和综艺明星应该是三类人,但现在变成了三合一。

「对综艺的伤害小,对电视剧有伤害,对电影的伤害就太大了。」

担任了决战参谋官的陆川在论坛上也说过,在好莱坞,明星不会轻易去真人秀。五六十年代电视行业兴盛的时候有过,但是演员们去过秀场体系以后,表演和票房都会往下走。

「好莱坞的明星知道,他们要保护这个产业。」

陆川说这个话的时候,其实是在惋惜当下的产业现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保护和尊重。

五十年代美国的真人秀《一日女王》
当下的华语影视市场没能建立起这种保护意识的原因,其实和五六十年代美国电视业兴盛的时候明星去参加真人秀有些类似。我们现在的影视行业发展得实在太快,光是2017年,就产出了295部网剧,970部电影,看看这些数字,你就能感受这种快的可怕。

在这种快之下,原本衡量电视剧、电影等不同领域的衡量标准开始紊乱,变成了唯一而粗暴的,最迅捷直白的标准——流量。

所以,我们看到导演不得不被流量捆绑着创作,也看到大量在表演上没有经过足够训练的流量新人、综艺明星进入电影行业。

《演员的诞生》只不过是择了几个样本,就引发了舆论热议,就这一点来说,它目的达到了,它让我们重新开始关注表演的专业度。



演戏就是讲故事,并通过这个故事让观众看到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这个故事,它需要导演、编剧和演员的共同合力。前两者在幕后,演员在台前。

在台前,演员需要完全进入到故事中,这不仅仅意味着在台上的那段时间生活在故事中,还意味着在无数台下的时间里,也生活在故事中。

方法派演技不就强调了在台前幕后演员都要保持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吗?好莱坞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少演员为了角色忽胖忽瘦,完全处在和角色一样的状态里。在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女魔头》中,你根本看不出来里面痴肥癫狂的沃诺斯是模特出身的查理兹·塞隆,她为此增重了30磅,为了吻合角色形象,甚至一直不洗头。

《女魔头》里的查理兹·塞隆
收官战里,陆川对《赵氏孤儿》的点评,恰好可以作为对「演员」这个词分量的脚注。

「对表演的这种信仰,还有对于表演的热爱,就像牺牲了很多人送出去的这个孤儿一样,就像《演员的诞生》,演员不是一部戏让你红了就诞生了一个演员,演员可能是用一生去修炼。」

陆川作为导演,会从更加整体的高度来评判表演,他更能看到剧本之外,对于表演、对于「戏」的本身和整体意义上的元素。所以弹幕会一直在夸陆川专业。



在对舒畅和周一围《孝庄秘史》的点评中,他说,「一围有一个很好的处理就是他一直在看椅子,这舞台上在我看来有三个人,除了你们俩还有那个死去的皇太极,这是挡在舒畅你面前,去看到多尔衮的那座山。」

「舞台上有三个人」这段评价,是陆川看到了舞台上已有的全部,甚至看到了那段历史的表现。他意思是,在表演这个第一层次下面,还埋藏着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人物矛盾和心理成因,甚至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时代。演员既要演出观众能看到的部分,也还要演出观众看不到的部分。

这不仅需要对角色的完全奉献,还需要对整个戏剧情境,对整个故事的奉献。这种奉献不仅针对演员,对于电影行业里的其他人来说也是如此。



李安在找到制片人特德·霍普的时候,第一句话是,「打扰了,我是李安。再不拍电影我就要死了。」

然后他们花了18天时间和35万美元拍出了《推手》,李安的第一部电影。然后也才有了让章子怡攒了那么多年劲儿的玉娇龙,才有了奥斯卡金像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推手》
李安几乎是为电影而活着。「我这个电影怎么在他们的身上生根,怎么产生,他们蒙然不觉,我会有一种灵感的……我这一辈子最好的东西都给演员了……当一个导演设计这个情境、设计一个角色,跟一个演员投入那个角色的时候,对我来讲是非常神圣的。」

李安用「神圣」来称呼设计电影的过程。

这种神圣感,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实在太缺乏。

演什么像什么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耶鲁大学戏剧硕士毕业,却直到28岁才演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对于演戏来说还真不是绝对。在此前,梅姨都是靠着戏剧表演在不断锤炼自己。你很难想象类似的状况在国内发生。

接近三十岁才出道?毫无耐心的、看重时间成本市场根本不会给你多大空间。

《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梅丽尔·斯特里普
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很不合理的悖论,我们整体的市场和生态,一方面在大肆欢迎着在综艺节目、唱歌、演戏之间连轴转的流量新星;一方面在批判他们演技的时候,又毫不留情。这些新晋的年轻人非常努力,但这并不能和演技上的专业度画上等号。

这便是流量选择和审美选择之间脱节和断裂的证明。

这不单是年轻演员的问题,更是市场的问题。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淬炼新一代演员的演技,而不是放任流量的宠溺。

《演员的诞生》这档节目从播出开始就备受争议,这是必然的,因为它既展示了好的一面,更暴露了这个行业存在的巨大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对冲就已经构成了批评的力量。

在今天这个自媒体时代,赞美一个人太容易,黑掉一个人也一点不难,难的是说一点有分量的真话。《演员的诞生》这档节目,能让章子怡、陆川等评委的金玉良言被整个行业听到,这个功劳仍然是不小的。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周一围早就是超级好的演员,你看了《演员的诞生》才知道?

《演员的诞生》红了谁?黑了谁?

黄圣依贡献最糟糕的一次演出之后,这节目该叫《演员的毁灭》?


《大家写给大家的经典神话书系》

用做奢侈品的标准呈现一套书

为你揭开北欧神话的神秘面纱

还原古韵,梦回光影中
老少皆宜

当之无愧的传世经典
长按扫描二维码

进入微店最低价购买


    关注 虹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