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代,用音乐赋能

 

身处在最好的时代中,传媒人用音乐为时代赋能。...





音乐类节目,无疑是中国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综艺类型之一。

在模式、在舞美、在听觉、在运营之上,都有越发轻车熟路的操作。但越成熟也可能越程式化、标准化、僵固化,越成熟也可能意味着越少空间的创新,越高难度的突破。



然而,我却在1月19日刚刚落幕的《梦想的声音2》中,看到了音乐类节目的一种极致。



极致的创新
创新中,守恒的规律从来是物极必反、见缝插针。

“物极必反”,说的是当一种类型过度泛滥后,必然生长出与此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类型;“见缝插针”,说的是当在一个市场中窥见一丝尚未被满足的缝隙,时不我待地迅速切入到这一战场之中。

《梦想的声音2》的创新大抵就是如此。



当“竞技类”“选秀类”的音乐节目已经过度消耗甚至造成审美疲劳后,《梦想的声音2》主打词是“讨教”——这也是这档节目的核心模式点:五名素人追梦歌手通过同台演唱一首歌,在观众荧光棒加持与导师按键加持下,获得最多支持的追梦歌手获得“首先讨教权”,在五组导师中选择其一讨教,若讨教成功,则可获得一首由知名音乐词曲创作人奉上的原创歌曲,并可继续讨教;若讨教失败,则遗憾退场,并由后续顺位的追梦歌手依次讨教。

这个模式的厉害点在于,它具有游戏化的趣味性。追梦歌手的讨教历程,就像游戏闯关中的打怪升级,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需要层层迭代升级。首先先要在同类的追梦歌手中脱颖而出,然后则一关一关地迎战一位一位华语乐坛的优秀唱将。事实上,当看到少数能连续闯关成功的追梦歌手之时,作为观众的“爽感”是最高的,由于投射心理与代入心理,很容易让观众与同为素人的追梦歌手产生移情效应,于是在他的通关中也仿佛感同身受地体验追梦而圆梦的快感。



这个模式的难点在于,它对导师的要求颇高。模式中,追梦歌手讨教明星导师的歌曲,是各位导师的代表作;明星导师接受讨教演唱的歌曲,则是由QQ音乐听众推选出来的歌曲。这一方面,要求所邀请的明星导师是有极其丰富优质、高水准、易于竞演型呈现的代表作,二方面,则要求所邀请的明星导师拥有极强的音乐功底,不但能在6小时内完成对音乐全新的即时改编,还要在6小时候完成对音乐完美的现场演绎。而《梦想的声音2》其中最出色的一点,便是请到了林忆莲、羽泉、林俊杰、张靓颖这四组音乐代表作与音乐基本功都非常优秀的歌者。

而除了核心模式点之外,你还发现《梦想的声音2》在创新上的匠心无所不在:



你会注意到,每一期节目的开头都会有一个绝不相同的开场设计,用游戏化的方式让明星导师进行“惊”曲分配,或者通过对口型猜歌名,或者通过“你划我猜”,或者通过听前奏抢答歌名,或通过惊喜箱选曲,甚至或者通过让张靓颖当总导演“任性”地发挥;



你会注意到,每一期节目还会隐藏一个特别任务的悬念,在节目开头释放却隐藏这个特别任务,直到节目终了才进行最终的揭晓,比如,献给老战士合唱团的特别歌曲,献给残疾人运动员夫妇的特别歌曲。



音乐类节目是最容易陷入到“程式感”的一种节目类型,尤其在进入成熟期之后,这个问题就会更加的明显、放大、集中,而《梦想的声音2》通过每期节目诸如此类游戏化、特别化的设计,消解了这种程式感、增加了惊喜度。


极致的审美
截止前11期,《梦想的声音2》共上微博热搜近60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歌曲本身。

在进行这部分分析之前,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让读者朋友先看看以下三个视频,一来,能理解为什么这些歌能上热搜,二来,能辅助后续我将展开的分析。

《梦想的声音2》:林忆莲翻唱《红色高跟鞋》

《梦想的声音2》:胡彦斌翻唱《慢慢》

《梦想的声音2》:羽泉翻唱《如果这都不算爱》


看罢以上三个视频,不知你是否会认同我的这个观点——《梦想的声音2》是足以留下诸多值得继续流传下去的经典live版本的。

当音乐文化从纯卡带、CD、MP3的听觉文化过度到并重听觉、视觉、氛围为首的感觉交融在一起的视听文化,关于“经典版本”的界定也在重塑。一个在这个时代下的歌曲经典版本,是在包括编曲、包括演绎、包括舞台、包括灯光、包括观众、包括氛围的所有元素的加成下、烘托下的极致审美体验,它是同时来自于听觉、视觉与感觉的。



作为一个评论者,我很知道审慎地使用评价性词语的重要性。然而,正是在这种审慎下,我会毫不犹豫地将中国音乐类节目视觉审美的“标杆”来评价《梦想的声音2》。这是我至今看音乐类节目中,截图最为疯狂的一次,几乎每一帧截图都是一张舞美大片儿。从舞台穹顶而下的环形灯幕,在每首歌曲演唱前巨大环形光圈顺其而下,仿佛给歌者赐予了一个音乐天国之下的巨大光环,崇高感、宏大感油然而生。



而这样的视觉辅助,搭配着十分高级的原曲改编,搭配着信手拈来的现场演绎,搭配着互动热烈的观众气氛,一个经典的视频版音乐live就此诞生。

我很庆幸,这个节目,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高级的审美。

高级的审美是不落俗套,恰如羽泉改编的《如果这都不算爱》,用爵士、慵懒、有妖气的唱腔,唱出了口水歌想象之外高级感;

高级的审美是超乎想象,恰如胡彦斌改编的《慢慢》,作为改编鬼才的胡彦斌,你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个音符将要怎样刺穿耳膜,刺穿想象;

高级的审美是恰到好处,恰如林忆莲改编的《红色高跟鞋》,恰恰不在一个竞技类的节目中,你才能欣赏到这种,不必引亢高歌,不必故弄技巧,只是追求让它达到“增之一分嫌多,减之一分嫌少”的、恰到好处的高级感。


极致的利落
评价这个节目的另一个核心词,便是“利落”。

当往昔音乐类节目的苦情营销成为全社会流传的一个段子时,这一届观众的审美已然不能用满足上一届观众的玩法继续了。

收看《梦想的声音2》第一期节目时,我就被一开场惊人的利落感惊艳到。没有任何关于选手背景、故事、梦想的铺陈,单刀直入地进行首场出场追梦歌手的挑选、排练、随即上场,迅速、利落、精练地没有一秒拖沓、没有一句废话,干净地非常爽快。



而在随后铺展开来的节目中,也并不对选手过度包装、过度渲染,但却在上文所说的“极致的审美”中,用极致的视觉、听觉、感觉的加持下,把这群追梦歌手在舞台上的魅力,放大到极致。所以,让人记住的,并不是这个素人有怎样的身家背景,有怎样的追梦理想,而是一首一首他们或许尚未有机会在其他场合下,所拥有的非常优质的音乐live表演作品。



而在这里,由《梦想的声音2》所给我的关于音乐类节目的发展转捩上,我也看到了中国观众在内容上正在期待更高含金量的审美形式——由故事导向转向实力导向的更真实的音乐审美。


极致的情怀
诚如《梦想的声音2》的核心模式点,是“讨教”而非“竞技”。于是,在这个舞台上,音乐不是用来被竞技的物品,而是用来被圆梦的礼物。

这个梦,是踏实的。

对于追梦歌手而言,《梦想的声音2》并不许多给他们一个一夕成名的幻象,一炮而红的假想,而是真真实实地让他们与自己欣赏、崇拜的明星歌手同台请益、讨教,实实在在地跟他们碰撞、交流与学习,而是给了他们一个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实力,将会获得完整属于自己的原创歌曲的机会。在《梦想的声音2》中,便有37位追梦歌手向明星导师们讨教,其中12组歌手共获得了19首由华语乐坛优秀创作人奉上的原创音乐。这个梦,不是宏大的,确实踏实可感的。



这个梦,是熨贴的。

《梦想的声音2》致敬过老一辈的歌唱艺术家,让他们现场感受当年的金曲会有怎样一番如今的演绎;致敬过残障人士,在最后一期张靓颖演唱《Don’t Stop》甚至邀请了残障人士同台演唱,那个残障女孩儿说,她从聋哑的状态变成如今能说会唱的状态,整整用了十几年的时光。



原来,“梦想的声音”是这样的——它是一部分人关于事业朴素的理想,它是一部分人关于追忆深沉的回忆,它是一部分人关于生命的信念。

而你似乎能在这个关于音乐的小切口中感知到那个略显宏大、略显难懂的“中国梦”,原来落地后,就是这样的。它就是一个踏实的、幸福的、真诚的梦,音乐里有中国梦,中国梦里亦有音乐。



18日,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统计,2017中国GDP总量首度突破80万亿大关,GDP同比增长6.9%,是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首次加速。而这便是,身处在最好的时代中,传媒人用音乐为时代赋能。


结 语
走到第二季的《梦想的声音》,显然完成了一次极致的升级。

关于模式、关于视听、关于节奏、关于情怀,向内对比,它显然实现了对自己又一度的突破,向外对比,它也呈现了国内顶尖音乐类节目的极高水准。



然而,极致的《梦想的声音》第二季,同时也给第三季的创作下了一封更大的战书——它究竟又要如何自我突破,完成更满足观众期待的下一轮突围?

只有拭目以待。

推送列表
【头条】最好的时代,用音乐赋能

【二条】1号合辑 | 预见2018传媒产业大趋势

【三条】1号招聘 | 传媒1号/传媒少数派 鑫宝源影视 奥美(北京)腾讯组 长沙共青团新媒体中心 新浪娱乐明星组


    关注 传媒1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