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古代那些有关人工智能的“手工活儿”

 

数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已经在琢磨“人工智能”的事儿了,而且他们的制作流程是,全!手!工!……...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和文物中,埋藏着一些惊人的「神器」:几乎全自动的「梳妆台」,流光飞舞的走马灯,高达10米的自动钟……它们既闪耀着「人工智能」的光辉,又蕴含着古代手工匠人的初心,更有甚者,启发了现代的生产方式和机械设计,有的“神器”至今无法解释……

最近一年多,“人工智能”的字眼每天充斥着每天大大小小的新闻。关于“人工智能”?英文的说法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AI,按字面解释,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说人话就是,一类可以模仿人的思想行为,最终解放人的劳动力的学问。

听起来很玄乎,按照手艺君的理解,当下为人所热捧的“人工智能神器”固然厉害,但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已经在琢磨这一档子事儿了,而且他们的制作流程是,全!手!工!……

丨“唐朝极客”的自动梳妆台

仿古梳妆台
马待封是唐代海州人(今连云港),自幼学习木器制造工艺,勤奋钻研,做木工同时,掌握木器油漆、雕刻、烫画和绘画装饰,并琢磨出机械、风能、水能、齿轮、平衡等原理在木器上的应用,已成为响誉当地的能工巧匠。

开元年间,他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修法驾——这是一种利用六匹马拉的豪华马车,一大帮御用工匠束手无策的活儿被老马一人用了不到一天就拾掇完了,不仅如此,马待封顺手还把宫中损坏多年、堆在库房的指南车、记里鼓、相风鸟等许多器械、仪器进行修理、改造,达到尽善尽美境界,令皇帝及满朝文武叹为观止。

唐玄宗一高兴,想到马上是王皇后的生日,便准备送爱妻一份惊喜,让马待封给想想办法。马待封绞尽脑汁,制造出了一台有木头机器人的梳妆台,专供皇后梳妆打扮,这件妆具“中立镜台,台下两层,皆有门户”(《朝野佥载》),内藏机关,构造独特。皇后梳洗时,打开妆台门,就有以木头制造的妇女机器人拿毛巾、梳子递给皇后,随后返回原地。皇后梳洗完,手执香脂、妆粉等化妆品的“木妇人”会依次将化妆品递给皇后化妆。最后,化妆品仍由“木妇人”拿进去,妆台上的门也都自动关闭。后世科学家一度认为把此梳妆台定为“中华第一机器人”。现在看来,老马也应当配得上“人工智能中华鼻祖”的称号。(很可惜,此物只存在于典籍,并未有实物图)

丨走马灯——电影大片的前身
供图/视觉中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走马灯是仙音烛、转鹭灯这类具备灯影流动功能的灯的统称,也叫“马骑灯” 。它的外形类似圆形或多边形的宫灯,灯中间竖一根立轴,由一组偏斜状叶片构成的“叶轮”(俗称“伞”),被横向装置于立轴上部。叶轮下面,有多根细轴垂直固定于立轴中部,各根细轴上粘贴好工匠用纸做成的的人物马匹。

经常看历史演义小说的人应该记得,描写战争场景时,小说家总爱用“走马灯似的厮杀起来”的描写。由于使用此灯时,灯内会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此刻,轮轴上的纸质人物和马匹,就会被烛光将影子投射在屏上,使图像便不断走动,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有“走马灯”的名字。说起来,古人脑海中的“好莱坞大片”应该就是这样吧。

丨被中香炉——陀螺仪的妙用先普及一个物件:陀螺仪。最早是应用于航海导航的,如今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地下勘探等各个领域。之前有误读,大航海时代起源于欧洲,一系列的航海器具也都应该是出自白种人之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陀螺仪恰好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而且它的原理最早竟是被应用于香炉之中。



被中香炉又名“鉔”、“卧褥香炉”、“香熏球”等,是用来盛放香料给被褥熏香的。目前最早的记载见于司马相如《美人赋》“金鉔薰香”,由此可以判断被中香炉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西汉。被中香炉的独特源自它精巧的设计,它的外壳是镂空的球形,内有两至三层同心圆环,最里面是半球形炉体。炉体是用来盛放香料的,两端分别有短轴与中间的几层同心圆环相连接,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在重力作用下,无论炉体如何翻转,炉口总能保持水平状态。
简单来说,无论香炉怎样转动都可以保证炉体内的香料绝不会撒出来弄脏被褥。而这种结构原理在16世纪时由欧洲人发展并制造出陀螺平衡仪,后来被广泛运用于航海领域,使罗盘不论经受多大的风浪都能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为航船指明方向。

丨记里鼓车——古代计程车

记里鼓车最早叫做“记道车”,是由大名鼎鼎的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它的原始功用是计算路程,后来又增加了可以打鼓计程的自动机械装置。
最早的记里鼓车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置一钟,下层设一鼓,车上还有小木人,每当车行过十里,小木人就会击鼓一次,而每击鼓十次后就会击钟一次以示提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可称得上是古代的机器人。到了后代,还不断有人对其进行改进,但记里鼓车工艺繁复且用途狭窄,于是到了明清之际便已不见于世。
现在满街跑的“黄色小车”,想起来也可算作是“记里鼓车”的后辈子孙了,当人们还在抱怨计时器可以做手脚时,殊不知数千年前,机敏的古代匠人就已经掌握了这一门技艺了。

丨水运仪象台——欧洲天文钟的祖先

这是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耗时七年设计制作完成的大件,可看作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观测台。整座观测台高约12米,宽约7米,共分为三个部分。最上面的部分是露天观测台,放置有一台浑仪,浑仪上有屋顶遮盖,屋顶的设计十分精巧,可以随意开合,便于观测。中间部分是一间密封观察室,里面置有浑象,机械模拟了日月星辰的天象变化。最下面的部分是整座仪器的报时装置和动力机构。



其中,下边的报时装置又分为五层,每一层各司其职,用来报告每天的不同时辰,时间可以精确到刻。而最令人惊叹的是,整个报时装置都是通过自动机械小木人来完成的,每到一个时刻,这些小木人或摇铃或敲钟或击鼓,五层共计162个小木人。如此精密的设计,难怪连英国科学家李约瑟都说这“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而所有这些自动机械装置全部是由整座仪器的动力机构的运转完成的。动力机构依靠水的恒定流量,不断推动水轮从而带动了整台仪器的机械运转。也因此被称为“水运仪象台”。可惜这台集智慧与创造于一体的仪象台最终不幸毁于蒙古灭金的战火之中。

丨灯漏——古代AI登峰造极之作
大明殿灯漏模型局部     摄影/陈航

按照《新元史》的记载,在元宫大明殿前放置一座宫灯造型的自动钟,“高丈有七尺”。元代的一丈七尺,换算之后大概是 5.3 米左右,仍旧是庞然大物。顶部的龙头和双龙戏珠横梁, 可以检测驱动水流的流速。四层“灯球”,则通过不同的木偶造型来显示时间, 自动报时。

大明殿灯漏是中国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创制的大型计时仪器。灯漏的主体是用金子和珠宝制作的,内部分为四层,上层按圆环状分布着日,月和参、商二宿的图形,每日自右向左回转一周。下面一层陈列着龙、虎、鸟、龟,象征着四个方位,每到一刻,它们都有跳跃的动作,内部并有击铙的响声。再下层又是圆环状的分划为一百等分,每等分就是古时的一刻钟。它的上部有十二个木人,手执时辰木牌,当某个时辰来到,它们在四个方向的门内执牌报时。门内另有木人用指着刻数。在灯漏的下部四个角的位置,各有一个木人手执钟、鼓、钲、铙响器,一刻鸣钟,二刻击鼓,三刻击钲,四刻击铙,还有在时初、时正到来时这些响器也要鸣响。产生这些动作的机构都隐藏在柜子里,用水来驱动它们。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中华遗产》杂志2017年10月刊

以及百度百家《我们爱历史》相关文章

所有图片除署名为均来自网络

列举了这么多的“古代人工智能神器”

手艺君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

这些只是沧海一粟

中国的手工技艺,从来都是博大却又低调的

在我们为AI机器人叹为观止的同时

别忘了老祖宗以前也干过类似的事儿

点击阅读原文

多多关注我们的传统工艺
猜你喜
“纸”是意外?老牌电竞加持手工外衣焕发新生
琅琊榜火了萧景琰,这个妹纸却把“王凯”请回了家
甜食控慎点,这些只能看不能吃的诱人甜甜圈



    关注 手艺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