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适合的高考”,难有“适合的教育”

 

教育改革的脚步从未停下,当“适合的教育”又一次成为讨论热点时,我们也一如既往地神往这一次“适合的教育”真正能够造福孩子,造福百姓,造福社会。...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教育改革的脚步从未停下,当“适合的教育”又一次成为讨论热点时,我们也一如既往地神往这一次“适合的教育”真正能够造福孩子,造福百姓,造福社会。




提倡“适合的教育”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清醒反思: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从未停止,但积重难返,现实中应试教育的沉疴积弊改变甚微。

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沉陷于日复一日的题海战中不能自拔,身心健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另一方面兴趣得不到发展,个性得不到张扬,人格得不到健全,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被严重边缘化。学校只是提升分数的炼狱,没有成为孩子幸福成长的园地。

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需要身体健康、人格健全、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富有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品质的建设者,但当前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与社会发展脱节。不少学生体质羸弱,心理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基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尽管各种教育新概念层出不穷,但注重整体轻视个体,注重分数轻视身心,注重知识轻视能力的倾向没有多少改变。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
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是对时代、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呼应,是要寻找教育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教育规律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以求突出学生本位、关注社会需求、契合教育规律。
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多元全面发展;就是适应时代需求,注重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协作共生精神培养;就是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为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自主发展提供可能。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追求“适合的教育”的路上。

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是增设了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引领学生适应社会,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但实际的情况是,
选修课程不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而是由地方或学校统一指定;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多数只停留在课表上,实际操作时多分配给语数外课程,社区活动等同样流于形式。
为什么?
因为高考指挥棒直接影响了中学教学。什么容易就选考什么,选考什么就教什么、选考什么就学什么是学生最务实的选择。






江苏高考由语数外3门计分数的科目加2门计等第的选修构成。语文数学的选修种类繁多,但选择什么基本都是地方部门根据高考试卷结构统一选择。

2门选修中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化学的境遇最为不堪。不少中学几百人竟然无人选择理化组合。
为什么?
因为高考方案中等第的确定是根据百分比计算的。选化学的多是实力较强的,选化学的竞争非常剧烈,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成就他人的分母。那些喜欢化学的因为高考的现实放弃了。


如果作为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的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取得成功,我们能说课改是成功的吗?
即将在全国范围启动的高考改革也应该是对“适合的教育”的一种呼应。

高考改革的初衷是追求公平公正,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适应社会发展取消文理分科。

从公布的改革方案看,多数是3+x。3是指语数外,x是6门或7门中任选3门。


已经早先试点的上海、浙江高考的选考暴露出了不少与改革初衷相背离的现象:取消了文理分科,选文科组合的竟然超过了选考理科的,选考物理的大大减少;所谓选考,因为学校师资及实际操作的困难,基本是由地方替学生选择;因学科太多,学生负担大大加重。


不少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不少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这种方案下国民的科学素养将大幅度滑坡,10年之后的中国出不了物理学家、化学家了。最不坏的制度设计,正在于把所有人都假定为利己主义者。



“适合的”高考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对自身切身利益的考量,它必定是权衡利弊后的一种妥协——

必须堵住投机取巧的漏洞,让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又契合社会需求的发展之路。

尊重差异与个性发展也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求得平衡。如果应试是学生的一种生存之道,

我们不妨尽可能把能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科目都纳入高考并以具有有效区分度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也能够以应试的方式最大可能地生成核心素养。

以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健康生活”为例。我们担忧学生负担沉重、国民体质下降,就应该对其他文化科目做减法,对体育课程做加法,在高考制度设定中让体育以分数的形式体现。


从各地公布的高考方案看,尚未发现有将体育作为选考科目的。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王宗平教授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供学生选择,不失为一种适合现实的选择。

如果体育变成应试,那应该也是一种不坏的现象,至少,它可以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可以遏制中国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趋势。


当高考是“适合的”时,“适合的教育”也就可望可及了。

推荐阅读: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适合的教育

江苏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放到改革的重点上

每年30万读英国寄宿小学,想多上点儿体育课

“校园足球”动真格,招生高校由75所增加到152所,增幅超100%



    关注 动商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