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硕士拉黑父母,12年未归:拼命逃离父母的孩子有多惨?

 

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

文 |  多多黛


他曾以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本科毕业后留学美国深造,手握这样一份漂亮成绩单的王猛,却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他拉黑了父母联系方式,决裂六年,如今又写下长信控诉父母的“罪行”。

1月23日,王猛做了一个决定,站在记者面前,拿出了一封长达15000字的信。

王猛说,他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完全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关爱”和控制。

在信中,王猛说:“我父母一直倾向把我关在家里,按照他们的喜好去包办事情。”



一次学校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他妈妈却自作主张给他穿长裤,他自己提议把短裤带着备用,也被妈妈一口否定。

小学五六年级,王猛对奥数有兴趣,父母却很反对他外出上课和比赛。一次比赛后,王猛发现自己的文件夹被涂抹破坏,妈妈得知后,非但不安慰反而冷嘲热讽:“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前,社交圈子几乎就是自己生活的大院,交的朋友也都要被父母“过目”。

升高中的时候,王猛试图要求去外地读书,依然被父母拒绝。尽管后来高分考入北大,却因社交障碍,难与人交往。

本以为进入大学就能获得自由,没想到,父母把他托付给了在北京的亲戚,美其名曰“照顾”,实则是另一种方式的控制。

“肆意操控”“包办”“炫耀”这些词,频繁出现在信中。这也是王猛把信交给记者以及同事和同学的缘由,希望大家为人父母的时候,能引以为鉴,不要去控制自己的孩子。

而王猛的父母呢,时至今日,老两口仍觉得儿子小题大做,不懂他为何“老揪住过去不放”。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场景似曾相似?

在商场,孩子要买那一件粉色的衣服,可是,你却觉得粉色的衣服不耐脏,最终买了黑色的;女儿想学跆拳道,你却觉得女孩子应该去画画和弹琴;儿子想学跳舞,可你却说,男孩子不能跳舞,没出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童年遭受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以后的命运。

不仅如此,母婴依恋关系模式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过度的关爱”有时不是爱,而是一种变相的伤害,童年的关系模式,与以后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影响。
最近,一个青蛙旅行的游戏风靡了朋友圈。

一个朋友说,她的蛙儿子,已经出走了一整天了,她只给它买了一个汉堡,不知道它饿了没有。另一个朋友呢,看着自己的蛙丫头一直在吃饭,焦心得不得了,吃这么多,会不会被撑死啊?我们是女孩子啊,胖了就不好看了。

都说大家自从养了蛙,就懂得了为人父母的辛苦。可是,这一款佛系青蛙,它是不受“父母”控制的,它什么时候出游,什么时候回来,吃多久的饭,写多长的信,熬了夜,交了什么样的朋友,父母只能看着,却什么都做不得。

这一款游戏,最能让父母们明白一个道理——对于孩子,你只需要准备足够的食物,其他都可以放手。

佛系的青蛙,逼成了一派淡定父母。

可现实生活中,淡定的父母却少之又少。他们总是在担心,担心孩子会受到各种未知的伤害,希望孩子可以一帆风顺。于是,他们开始控制孩子,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安排好的路,避免摔跤,避免遭遇坎坷。

看似一条充满爱的捷径,却生生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和人生。



有研究表明: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和干预越高,孩子越容易出现过度自我批判、焦虑症状,以及忧郁倾向。

比如,孩子正专注地按自己的思路玩游戏,这时父母却偏要来打扰:“你这样不行,应该这样玩”“不对不对,小汽车你拼错了,你要像我这样拼”……不断下指令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直接插手孩子的游戏,有的父母甚至会抢过玩具,“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玩法。

当父母高度控制孩子,以自己的想法介入孩子生活的时候,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不管你怎么做,你永远都做不好。

这种否定和干预,会造成孩子极度不自信,在以后的生活中,特别担心自己出错,过分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那么,孩子到底需要我们给予什么?

爱和自由。

爱,绝大多数父母都能做到。可是,却容易爱错了方式。过度的爱,畸形的爱,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绑架孩子的自由,就变成了一种控制。

在生活中,父母该如何去给孩子需要的、恰到好处的爱,又让孩子不失去自由呢?

○ “佛系”的态度,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

父母因为年龄的关系,阅历比孩子丰富很多,他们认为自己能比孩子更早的发现问题,理所应当直接指出问题,要求孩子改正。

可是,这种“为你好”的爱,却给孩子成长带来了局限。孩子在自己的成长空间里,父母太过主动,会使孩子失去应变能力。

我家两个孩子相差七岁,姐姐有一段时间迷上了乐高,写完作业就在那拼拼插插。弟弟也想玩,可是复杂的他弄不了,就给他买了一些小乐高。他不会看图纸,闹着让我帮忙,可是,我做家务,写稿子,根本没有时间去帮他,而且,玩具是他自己坚持要买的,那么就让他自己去领悟。

实在寻求不到帮助,他只好自己拼,没过多久,他竟然也拼出一个像模像样的小汽车造型,从此就爱上了乐高。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做一个不动声色的淡定父母,给孩子提供调整和成长的空间,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 角色转换,父母向孩子“示弱”

在孩子面前,父母也可以偶尔“示弱”,孩子的自信心在家长的弱势中慢慢被激发,内心变得更强大。反之,强势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成长。

我的一个邻居和老公离婚了,独自带着孩子。本以为没有父亲的陪伴,孩子可能会很胆小,可我们见到那孩子后,这些担心全都没有了。

有一次,他和妈妈从菜市场回来,他拉着装满菜的小推车,而他妈妈呢,却提了一个小袋子。邻居告诉我,在他们家,是儿子保护她,孩子都是锻炼出来的。

在儿子小的时候,他们经常玩解救妈妈的游戏,儿子是警察或者英雄。在妈妈“弱”的情况下,孩子的英雄情节被激发,妈妈是需要被保护的,而他才是家里的那个威猛的男人。

○ 界限感让亲子关系更亲密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发。他们开始喜欢说“我”,以此来区分自己和其他人。他们对自己的东西也开始有了保护欲,不愿意分享。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在空间上、心理上,都有自己的界限感。也正是因为这个隐形的边界,孩子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对某些人和事更有感觉,更富有热情,而对某些人和事则无感。

家长懂得界限感,才会去尊重孩子,不会随意干涉孩子的事。

很多有智慧的父母进孩子的房间会敲门,得到允许才会进去。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也会是询问的口气,得到了孩子的帮助,会跟孩子说谢谢,这些行为就是界限感带来的尊重。

有了界限感,父母不会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孩子也不会觉得,父母为自己做了什么都是应该的。



父母控制孩子,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不完善,是把自己的自恋客体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成为自我的延伸,从而修补自身的缺憾。

如果孩子做了,完善了父母,却没有完善自身,自己没有成长的机会,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也就变成了父母的“俘虏”,只能遵循父母为自己设定的人生。

就如王猛说的:“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孩子不是我们的玩偶,最好的爱不是当教练和保姆,应该是用自身的风度引导孩子。遇到困难不会畏缩不前,遇见喜欢的事,就快乐去追逐。

育儿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孩子成为如我们一样的人,而是成为他们自己。

尊重孩子,才能收获孩子的爱和尊重。喜欢今天的文章,给我们点赞,再转发出去吧;你对这个话题怎么看,欢迎写留言和我们聊聊。
作者:多多黛,80后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想把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写给你们看。本文由亲宝宝育儿原创首发,如需转载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申请授权。
亲宝宝长期招募原创作者,征集优质情感育儿文。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查看详细规则。


    关注 亲宝宝育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