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工匠丨王世春,迎来手艺春天

 

王世春今年72岁,是宁海唯一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戏台)传承人。2016年4月,他在一市修复古戏台的镜头,上过央视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同行们说他“年逾古稀了,反倒迎来手艺的春天,越老越红了”!...



央视纪录片《戏台澡巾》


王世春今年72岁,是宁海唯一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戏台)传承人。2016年4月,他在一市修复古戏台的镜头,上过央视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同行们说他“年逾古稀了,反倒迎来手艺的春天,越老越红了”!
1
要的就是原汁原味

王世春皱纹像核桃壳,讲话谦逊本分,全无某些大师的“满嘴跑火车”。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桑洲村祠堂的建筑工地忙碌,是工地的木结构总负责。他告诉记者,他是岔路镇东山村人,18岁开始就跟村里的老木匠学做木工。木匠分大木、细木,大木就是造木结构房子,细木则指做家具,王世春学的是大木,也就是“起屋”。“起屋”起了40多年后,各地传统木结构的庵堂寺观复兴,他又开始承接戏台的修复和制作,尤其擅长做戏台顶部的“藻井”,人称“藻井王”。他不但修缮了一些结构复杂的古戏台,还口传手授,带出了章小忠、张绍虎等10多个高足。本村的东山村祠堂,宁海的赖家、下应等村的宗祠戏台,都留下了他们精美的造型。同时,凭借过硬的技艺,王世春还走出宁海,在宁波一带扬名立万。
岔路镇东山村章氏宗祠


故事一:2013年开始,王世春和柴永良、柴世陈、柴永桦等师傅一道,历时两年,建造了砖木结构的东山村章氏宗祠。记者到过章氏宗祠,对历时两年造一个祠堂当时颇为不解,直至老师傅们道出原委,才释然。原来,章氏宗祠不但布局上遵循中国传统的祠堂特征,还在材料上一律用拆下来的旧料,实在没有,就到东阳、义乌一带的旧木料市场去淘。又在形式上采用翼角起翘的亭台形式,集楼阁之台基、殿宇之梁架、亭子之屋盖于一体……如此慢工出细活,真正是“经典不是一夜写就的”。

现在,章氏宗祠以原汁原味、做工考究成为古建筑“复活”的典范。外地来取经的匠师、来写生的画家络绎不绝。
2
为宁海木匠争光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里,戏台的藻井被认为是人与神的交流之处,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只有最尊贵的建筑,才能装缀藻井。王世春文化不高,说不出多少高深的理论,他告诉记者的就是白开水一样的大实话:精美华丽的藻井,宁海人叫“鸡笼顶”,是戏台的心脏,而戏台又是一座祠堂的心脏,农村宗祠中藻井的良莠,反映的是家族的实力;同时,藻井又有聚声和扩音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演出的质量,早年间没有扩音器,藻井的作用更要紧……
修缮中的一市镇里岙村叶氏宗祠


故事二:几年前,一市里岙村欲修缮叶氏宗祠。里岙叶氏是宁海出城南的一大望族,修缮宗祠的“把作老师”,就请到了有名的王世春及其团队。

修缮叶氏宗祠的藻井,王世春说“从来没有这么着力过”!以前,王世春制作藻井,根本不用画图纸,是真正的胸有成竹,往往是边放样边下料,保证严丝合缝。里岙的藻井,因原来的木头朽烂不少,只好全部拆下来。每一个榫卯都编上号,能用的重新用上,不能用的另行新做……19层1600多个构件,能用的只有300多个,徒弟们面对着一堆烂木头嘟嘟闹:“还是全部重做新的好!”但王世春不稍马虎,依然严格把关。

浸染着王世春工匠精神的里岙藻井,一经现世,名震一时,直至上了中央电视台,为宁海木匠争得风光无限。
3
本质上是个老实人

虽然王世春在抢救、传承古戏台建造技艺上堪称大师级人物,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本质上是个老实人。

故事三:王世春虽然年逾古稀,但并不保守。记者发现了他的两个特点:一是他对技艺非常开放,只要有年轻人想学,他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他说:“这门手艺不能在我手中成为绝响。”二是他对越来越多的木匠电动机械并不排斥,且手工、机械各取所长。比如说:机械钻孔速度快,但只能是圆孔;手工打洞可方可圆,但速度慢。王世春就琢磨出:先用机械钻一个圆孔,再用凿子手工修几下成方。这样就速度、仿古建筑要求两全齐美了!
王世春出镜央视专题片《戏台藻井》


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王世春这样的“大老师”,并没有相应的高工资,而是和普通木匠一样,过去是每天250元,现在才涨到300元——从这一点,也印证了人们说他是老实人,真的是实话实说!

来源:宁海新闻网  王方 惠广亮

图片:宇威摄影工作室

视频:腾讯视频

□编辑:白溪钓翁[/b]
□审核:华庭天籁
·END·

岔路养生小镇

请长按加入



微信号:clysxz


    关注 岔路养生小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