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壳类、掘足类、腹足类、头足类...都是什么动物?如何区分呢?

 

邂逅精致的贝壳,它们是什么呢?贝壳种类鉴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今天从第一个以及最基本的阶段开始...



鉴定贝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尤其是考虑到现存的软体动物大约有100000种。

种类鉴定的第一个以及最基本的阶段是确定样品所属的纲。可以由贝壳组成的数量来确定。

  • 如果贝壳具有8个部分或者壳层,那么就是多板纲,多板纲中大约有1000 个现存种;
  • 如果贝壳由两个壳组成,那么就是双壳纲(大约有20000 种);
  • 如果贝壳只有一个(不包含厣),那么可能是掘足纲(大约有600 种),或者是头足纲(6 个种具有外壳),也可能是腹足纲(超过50000 种)。
掘足纲具有长的锥形管状贝壳,两端均具有开口。头足纲贝壳大、平旋(单个平面旋转),被分割成几个与体管相连的腔室。

注:厣[yǎn] ,亦称盖或壳盖。系腹足纲着生于后足上面的板状结构,软体部缩入贝壳内后藉此堵封壳口。

腹足类(腹足纲)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纲。超过50000个种。
沟纹笋光螺(刻纹海蜷)
Terebralia sulcata
腹足类(腹足纲)幼虫期,所有的腹足类身体扭曲,将原先后部的外套腔旋转至头部以上的某个位置,最终形成单旋的非对称的身体结构。腹足类贝壳样式多种多样,大小自微小(0.3mm)至极大(1m)。
腹足类贝壳可能在外侧,也可能在内侧,有的可能完全丢失。像双壳类一样,腹足类在海洋和淡水内均可栖息。与其他软体动物不同的是,腹足类具有肺,自森林到高山沙漠均有可能分布。腹足类的食性可能为食草、食肉、寄生、滤食、食碎屑,甚至可能是化能自养型生物。



腹足纲幼体贝壳是杯状的。它们在幼虫期发生扭曲,身体发生180。的旋转,形成结构上非对称的贝壳。这就导致贝壳呈螺旋状卷曲,几乎都是右旋。由此产生的螺旋卷曲会形成非常多变的形状

双壳类(双壳纲)是软体动物中第二大类。大约有20000个种。
美艳荣套扇贝(鳞片海扇蛤)
Gloriapallium speciosum
双壳类(双壳纲)壳体两侧对称,被左右两个壳完全封闭住,左右两个壳由具弹性的韧带连接。头部简化,齿舌缺失。多数双壳类具有宽敞的外套腔,外套腔可容纳大型鳃。鳃除了作为呼吸器官,还可从水中过滤食物颗粒。



一些原始种直接以细泥沙中的有机物质为食,少数类群从共生的藻类和细菌中汲取营养,其他分布在深水区的种捕食小型甲壳类动物和蠕虫。多数双壳类在砂质或者泥质内穴居,有些在木头、黏土或者珊瑚上穴居。一些种以丝状的线(足丝)固着在硬的基质上,其他种则以瓣膜上的胶状物质进行固着。几种不同的种群对淡水环境具有适应性。



双壳纲贝壳包含两个独立的壳。双壳类早期幼虫形成单一的、非钙化的杯状的贝壳,称作担轮。随着幼虫的成长,它逐渐被两个外套叶包围,每个外套叶都形成单独的钙化中心——面盘,部分贝壳在幼虫附着变态之后形成,呈现出成体贝的比例和特征。多数双壳类由两个壳组成,两个壳互呈镜像。



贝壳通常包括三层:最外层的角质层(一些种很厚)、壳层(棱柱层)和底层(珍珠层)。外层形成如鳞片或棘刺类的表面特化结构。一些双壳类的贝壳已经退化,其他一些种的贝壳并入大的、圆柱形管内。

石鳖(多板纲)大约有1000个种。
结节石鳖(疙瘩石鳖)
Chiton tuberculatus
石鳖(多板纲)具有加长的、平坦的、两侧对称的身体,并被8 个横向的骨板组成的贝壳覆盖,由角质化的环带(肌肉环)包围。足部较长且肌肉发达,与环带中间形成胴体腔,腔内有多对鳃(通常6—88对)。



头部退化,眼和触角消失。石鳖独有的感光细胞通过外套腔深入骨板中。所有的石鳖均生活在海洋中,大部分栖息于浅水区域的岩石表面,并于岩石表面舔食藻类和海绵。
多板纲具有8个独立的壳板,被坚硬的环带包围。所有现存的多板纲可归为四组:鳞侧石鳖亚目,单型石鳖亚目,锉石鳖亚目和毛肤石鳖亚目。这些分组是根据表层和插入板的有无进行划分的。为了观察到这些特征,需要拆分样品骨板。然而,很常见的种通过壳板上的图案就可以进行鉴定,或者通过斑粒、骨针、鳞片或者环带上的棘刺进行鉴定。

掘足类(掘足纲)是一个小的类群,大约有600 种现存种。

长安塔角贝
Antalis longitrorsa


掘足类(掘足纲)壳体高,两侧对称,壳体完全包含在长、弯曲、锥形的管状壳内,贝壳两末端开口。掘足类没有眼睛和鳃。腹足自大的开口伸出,并在软质底掘穴。



稍小的开口暴露在沉积物表面附近。掘足类以沉积物内的微小生物为食,用薄的、细丝状的被称为头丝(captacula)的触手(tentacles)捕获食物。
掘足纲管状贝壳源于幼虫期小的杯状贝壳。发育过程中,贝壳边缘扩张包围幼虫,反面逐渐溶解而形成管。附着变态期后,贝壳从前部圆形开口边缘处开始生长,形成包含一层角质层、2 到4 层霰石层以及碳酸钙结晶的贝壳。随着不断生长,贝壳长度和前部圆形直径增加,壳内部加厚。后部开口以适合的直径得以保留,外套膜溶解、浓缩形成贝壳的一部分。

头足类(头足纲)现今只有6个种具有外壳。

鹦鹉螺
Nautilus pompilius


最早的头足纲贝壳在外侧,内部的腔室由室管相互连通,使腔室充满气体,在水中可增大浮力。进化历程中,绝大多数的头足类外壳消失。包括乌贼、墨鱼和鱿鱼在内的一些种具有内部贝壳,这些贝壳退化程度不同。
章鱼的贝壳则完全消失。一些头足类靠拨动它们的鳍片进行游动,就好像用喷射推进器一样。头足类在海洋的所有深度均有分布。很多分布在沿岸的浅水水域,其他一些种类则浮游生活,整个生命过程在进行远距离的游泳或漂流在开放海域的表面、海滨或者底部。头足类长度自25mm 至14m 不等,包括巨乌贼和更大的鱿鱼在内。头足类是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所有种都是肉食性的,头部和口腔周围具有发达的肌肉,长有吸盘的触手用于捕捉猎物,用喙状颚片和齿舌进食。
虽然头足纲现存种的多样性很大,但只有6 种原始种保留外壳-都是鹦鹉螺属的种类。其中2 个种在贝壳的每一边都具有一个脐,其他4 种没有脐。现存种中只有卷壳乌贼是卷曲的内壳。头足纲中数百个种都具有退化的内壳,包括数十种乌贼,它们的贝壳是大家熟知的乌贼骨。船艄是没有贝壳的章鱼的近亲,其极薄的卷曲状壳是雌性船艄的卵袋。

单板类动物(单板纲)

通常个体较小(0.7—37 mm),卵圆形,两侧对称,具有单个圆锥形、类似帽贝的贝壳,以及8 对连续重复的肌肉质结构。单板类动物在之前被认为已经灭绝,但是1957 年至今,已经发现30 余种现生单板类,几乎所有的都分布于深海(174—6489 m),栖息于泥底、岩石底或碎石底。单板类动物以有机碎屑和底质中的小型动物为食。
本文内容节选自《贝壳博物馆》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贝类采集、收藏和鉴定的基本方法,并详细介绍了600多种美丽的贝壳,配有1800 余幅高清原色彩图,使其特征、特性跃然纸上。
在种类的选定方面,本书独具特色,尽可能涵盖更多科的种类,分布范围遍及全球,栖息环境从潮间带延伸至深海,极大地开阔了读者视野。

在内容设计方面,与国际上很多单纯展示照片的贝类分类书籍不同,本书并不一味追求种数,而是重点对所选600种贝类的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示分类依据,以便广大读者更好地认识陌生种,体现了作者在贝类分类方面的深厚功底。
本书既可作为贝类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收藏爱好者的必备工具书,还可作为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高级科普读物。

书名:贝壳博物馆

作者:

[美]M. G. 哈拉塞维奇(M. G. Harasewych)

[美]法比奥.莫尔兹索恩(Fabio  Moretzsohn)

王海艳 马培振 张振 张涛 译

张国范 何径 审校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

书号:978-7-301-27981-6

装帧:精装

定价:680元

售价:539元 

购书方式: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可进微店下单即可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微店下单购书


    关注 动物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