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遇见你,时光未虚度

 

无论相聚或分离,能拥有这样的温馨记忆,就已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01
在正式接触教育行业之前,我对“教育”的理解,仅仅只停留在学生时代对学校和老师的模糊印象。然而,由于自小就喜欢语文,当老师的想法始终不曾磨灭。毕业7年后,兜兜转转的,终于让我逮着机会向它靠近了一步——通过招聘,我进入了武侯区新教育办公室。

这是我真正与教育牵手的起点。然而在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起点其实多么高。因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追剧和书”,我对“李镇西”“新教育”的影响力毫无概念,懵然无知。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怀疑,难道真是傻人有傻福?
记得那是2015年9月末的一天,我正在家里做微信公众号,忽然接到一个电话。问我,你是邓茜媛哇?你是不是投了一个武侯区新教育建设办公室招聘工作人员的简历?

我愣了一下,想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大概两周前,看到这则招聘,觉得跟教育挂钩,而我又想考教师,所以就投了简历,之后也没太关心。

电话里的人又问了我一些拍照、写作、编辑技术等问题,然后通知说哪天在哪里来面试,并且友情提示了一些准备工作。后来我才知道,给我打电话的这位老师叫,刘鸿川。可以说,我能被招进新教育办公室,刘老师是第一介绍人。
02
面试那一天,我去得比较早。从我住的地方到面试点——武侯区教科院,交通非常方便,快速公交K2在科华路口站下就可以了。我到的时候,跟门卫师傅说是来参加面试的,师傅就热心地指引我上三楼307。后来我才知道,这位门卫师傅叫徐邦德,他现在都还在教科院兢兢业业地给大家开门、关门、收取快递包裹,是个称职的好门卫。

在307门口等了一会儿后,陆续就有一些老师来了,有几个年轻人,一看就是刚从大学毕业的。不久,一个干瘦干瘦戴眼镜的男老师来了,他先让我们签到,交身份证复印件之类的材料,然后领我们在隔壁309会客室等待。来面试的有十几个人,按抽签顺序,我好像是排在第8个或者9个,很中间。大家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少有交流,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去,直到我。
我第一眼见到李老师时,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当时坐在他左边的是一位看起来比较酷的年轻女老师,后来才认得这是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包虹婧老师;而他的右边就是刚才让我们签到的那位男老师,后来也才知道他就是武侯实验中学的刘鸿川老师。李老师坐中间,笑眯眯地跟我说,不用紧张哈,就随便聊一聊,你先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就开始按照简历上的说。说完之后,我还把我之前做过的杂志作品拿给他看,意思是,我是写过这些文章、照过这些照片、编过这些杂志的。李老师看了一看,笑着问我,你意思是我们以后可以编个武侯新教育的杂志哈?我就点头,对。

当时,我还自己设计了一个“武侯新教育”的杂志封面,因为刚去学过平面设计,就想展示一下。这个封面并不怎么惊艳,但是看起来很有书香味,倒也符合教育的形象定位。而后来,当我被招进新教育办公室,也的确做过一期“武侯新教育”,采、摄、写、编、排我一手搞定。不过,也就单单出过这么一期,因为当第二期完成排版、即将付印时,我们教科院由于经费削减,所有宣传资料印刷品一律暂停,“武侯新教育”当然也就停掉了。
回到面试现场。李老师看了我的作品之后,问我对新教育有没有了解。我说我在网上看过一些资料,知道新教育有六大行动。李老师纠正说,现在是十大行动了。接着又问我有没有什么想问他的。我就问,新教育跟学校日常的教育是否冲突?是否会耽误教学时间?学校搞这个,家长是否支持?会不会影响高考?等等。

李老师就开始逐一回答,当他说到新教育主要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搞的时候,我莫名地松了口气。因为这样一讲,道理就想得通了,基础底子打好了,进入高中阶段时就已经是厚积薄发了,再用三年来专注学习、参加高考,成绩如何,可以预见。当时,我就觉得新教育还真是挺好的。

整个面试过程,气氛很轻松,李老师很和蔼。结束之时,他说,很高兴你今天前来,之后如果有什么,我们再通知你。
我坐上K2回家了,不过人还在车上,电话就响了。一听,电话那头说,我是李镇西,我们现在把你列为头号招聘意向人员,你愿不愿意来呢?我当然高兴了,说,好哇。和我一起被招聘的还有个姑娘,叫赵涵宇,我负责文字,她负责财务。李老师通知我们,下午来教科院签合同。

这么快?当然不会这么快。李老师后来跟我们道歉,说自己没搞懂规则,招聘按流程还需公示7天才可以签合同。不过,正好明天要召开武侯区新教育实验推进会,问我们可不可以帮忙做一些工作?当然可以了。

于是,那天下午,刘鸿川老师、包虹婧老师、涵宇和我就在为这个会议做准备。包老师给每个学校打电话,通知派人参会;刘老师带着我和涵宇做桌牌、签到表、整理材料和奖状等等。由于新教育办公室刚成立,什么设备都没有,我们就借用教科院办公室的一应设备来做事,比如电话啦,剪刀啦,打印机啦,等等。涵宇说她永远记得这个日子,9月28日,因为这天是我们当天被招进、当天就切入工作的日子。
03
说起来,我们进入工作状态还算比较快,因为在此一个多星期后,我们办公室就开始组织武侯区第二批种子教师前往江苏海门培训。而一应报批手续、材料、财务、交通食宿联系,都是刘老师带着我俩做完前期准备,记得当时我们还专门乘了公交车跑到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去加班,准备这些材料并联系各位参训校长及老师。

在我以往的出差经历中,我向来只扮演随行记者的角色,只需要拍好照片写好报道就行,而组织参会、清点人数、沟通联系、安排车辆、招呼就餐这些,从来没干过,所以中间的沟通也出了些小差错,搞得内心十分忐忑。

那一次,李老师和刘老师都没有和我们一起出发,而是由武侯实验中学的衡智蓉校长带队,我和涵宇做后勤服务工作。终于,在海门“新教育之家”见到李老师时,我首先是赶紧去承认错误,表明态度。谁知李老师却安慰我说,没事没事,也不是太大的问题。随后还邀请我和涵宇一起去散步。
我们围着“新教育之家”的一个操场一圈圈地走。李老师跟我们说了很多关于我们办公室新成立所面对的问题,最记得他说的一句话是:我希望你们俩要争口气,尽快地成长起来,以后新教育办公室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要给全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老师服好务。当时我很受触动。

我对于新教育内涵的直观感受,就是从海门的这次培训中得来。尤其是去那几所试点学校参观,第一次觉得,教育居然可以做得这么丰富多彩,学生们简直太幸福了。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工作品,各种校本课程以及现场展示的社团活动掠影,都令我这个没见识的人开了眼界。原来,这就是新教育。后来再听祝禧校长、殷卫娟老师、许新海博士等等的分享讲述,感觉确实很振奋人心。

从这以后,我就对新教育生出了兴趣。所以后来我们参加新教育郑州国际高峰论坛,去看管城区的新教育展示时,两相对比、学习,内心无不充满赞叹和感叹。别人都做得那么好,我们区除了武侯实验中学和附属小学以外,似乎都还在起步阶段。事实的确如此,就在我和涵宇被招聘进来的前一个月,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刚刚完成了第二批实验学校的申报工作,至此,全区总共才28所学校搞新教育。可到了2017年6月,这个数字就已经变为了37,其中有公办有民办,有中学有小学还有幼儿园。
04
“37”这个数字,我是亲眼看着李老师是怎样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亲自去宣讲和走访得来的。我把这个前往学校讲新教育的过程戏称为“长征小分队的征程”,因为在大多时候,只要在步行距离不超过两小时的范围内,李老师都是背着重重的双肩包走路前往,我和涵宇就跟在他身后,一边走一边听李老师讲故事,从他的父母讲到他自己,从他考大学讲到参加工作,从第一天上讲台讲到现在做新教育......常常目的地都到了,故事还没讲完,只有留到下回分解。有时候街上噪音吵,我都没有听清楚,颇觉得遗憾。不过不要紧,后来我会在李老师的书里面将没听完整的内容,重新看完整。
我很喜欢走路,所以每每李老师说,走,今天到哪个学校去,我就很兴奋。成都的空气质量不太行,但李老师带我们走的路还好,要不就是靠近锦江边,要不就是尽量靠近绿化带。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走路去过教育局,去过十幼,去过红牌楼小学,去过双楠实验学校,去过红专西路小学,去过磨子桥小学,去过科华中路小学,去过武侯实验小学,去过桐梓林小学......而其他比较远的、位于三环内外的机投中学、机投小学、行知小学、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百草园小学等等,我们就只好搭公交车去。

上学期的某一天,李老师问我,我们还有哪些学校没有去啊?跟校长们联系一下,看看他们哪个时间适合,我们去给老师们座谈一下,讲一讲新教育。

我一翻记录,一年多里,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学校都快走访完了,没去过的所剩无几。其中有的学校还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李老师去看看他们的新教育搞得怎样,热情高得不得了。而李老师但凡在成都,一般都会答应。

李老师一直在为推广新教育努力,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每月一次的新教育阶段成果展示活动就是他的创举之一。
自从红牌楼小学第一个“吃螃蟹”,主动承担第一次展示活动后,慢慢地,全区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就开始纷纷报名要求承办了,并且到目前为止,大家排队做展示的预约已经排到了明年1月。

用承办展示活动来反促学校对自己工作的整理提炼,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大家在摸索中思考和进步,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研发,真的“动”起来、“活”起来了。

每一次观看学校的展示活动,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动。因为看到老师们的努力和创造,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和丰富,就想把这些美好的东西都记下来。虽然台上的几分钟所展示的只是学校新教育的“惊鸿一面”,只是一小部分浓缩的精华,但是从中可见学校老师在平日里的更多付出。

行动就有收获,付出就有回报。在去年和今年的新教育年会上,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区的多所学校和多位老师就获得了不同奖项的荣誉,有优秀学校,有智慧校长,有先进个人,有卓越课程,有完美教室,有生命叙事......看到老师们脸上的笑容,觉得世界以前欠他们一个拥抱。
05
这一切我都在冷静旁观,并记录在镜,整理成文。不过有时候也难以避免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个人记忆最深的是去年在华兴小学家校合作的展示活动上,几乎从头哭到尾,完全顾不了形象;其次是今年在武侯实小的展示活动上,回来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想去当那样的一名教师;当然,还有每一次去各学校所见到的新奇,还有平日里就被一点一滴所收服的对于王兮老师、蒋长玲老师、黄雪萍老师、卢晓燕老师等等优秀榜样教师的崇拜......

李老师曾经说,新教育就是要“动”教师,教师“动”起来了,教育就有希望了。于是,在“动”教师这条道上,他又想了个招儿——带徒弟,这就是“李镇西博士工作站”的成立。
其实当初在招聘我和涵宇的时候,刚好就是李老师卸任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的时候,他在文章中提过自己卸任后的去向和想做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带徒弟,带研修员。而这项工作的最终实现,却是一直等到武侯区教育学会的换届选举那次才一并办了。在这之前很久,我们就开始准备工作了。

起初,李老师先在网上挂出了研修员的申报公告,随后就收到来自各方的申请。还记得有一天下午,我们在机投中学,李老师要给学校的老师们讲新教育。开讲之前,他把我和涵宇叫到一旁分配工作,我负责给经他初选后的人员联系,告知大家前来面试;而涵宇负责接洽相关制作单位,准备“李镇西博士工作站”成立所需的牌匾和其他一应物事。

李老师给我的名单上,有几个是直接免试的,比如王兮、黄雪萍,因为她们做得太好,完全够格直接晋级。而其余人员,因为还不完全了解,需要面谈看看。
那天下午我就一直在机投中学的德育办公室打电话。所通知的人员中,有武侯区的,有青羊区的,有金牛区的,有天府新区的,有郫县的,还有都江堰的。有的打了几次都不通,有的是家人接通请代为转告的,当然也还有打错了的。还记得当时由于没有正确领会李老师的意思,错把一些没有加粗标红的人员也一并通知了,给李老师造成了额外的工作量,对此感到非常抱歉。可李老师最后还是全部接待了所有前来面试的人员,忙了整整一上午。

到面试那一天,当我拿着签到表,组织大家在309室休息时,瞬间有种恍惚:三个月前,我在这里被招聘;三个月后,我就在这里组织招聘了,世事真是变化得太快。
“李镇西博士工作站”第一期研修员共有20人,都是区内外的优秀教师。成立大会那天,教科院学术厅坐满了人,教育局、教育学会的领导们和李老师一起为工作站揭牌,气氛很热烈。杭州师大的张华教授是第一个被邀请前来授课的工作站特聘导师,李老师自己是第二个,杨东平教授是第三个,兰继红校长是第四个,程红兵教授是第五个......后来还有冉云飞老师、流沙河先生、宋石男老师、陆枋校长、罗崇敏督学、黄全愈教授,等等。“李镇西博士工作站”这个名字,还是陆枋校长给取的。

“李镇西博士工作站”的成立,给我的直接福利是——旁听生。李老师请专家学者给研修员们讲课,我可以一字不落地听,比如流沙河先生、黄全愈教授;李老师组织研修员们外出学习考察,我也作为工作人员随行,比如先锋学校、华德福学校,以及北京十一学校等等。虽是工作,但更是难得的机会。
06
我总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要在每一次锻炼中才会增长。就好像写文章,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得很好,需经过每一次全情投入地感受、思考,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往外吐。所以,每一次无论是新教育展示活动,还是工作站的研修活动,我都给它记录一笔,这样慢慢练起来。

当然,除了在写作上锻炼外,在沟通协调、组织服务等方面,我也得到了锻炼。去年5月的武侯区新教育全国开放周筹备,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今想来,可用“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来形容。
在这之前,我和涵宇都没有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经验,也不知道凡事都要按照行政流程走,需要各方协调。虽然这件事在3月份就提上议程,上级也知道有这事,但是由于没有按照流程来,很多事情就滞后。幸亏早早定下了3个分会场和拍摄新教育宣传片,将最重要的这几件事情着手准备开来,也幸亏后来请了教育学会的秘书长李雪凤老师牵头组织,否则真是要哭鼻子的。

因为亲历了整个筹备过程,对于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原因都能理解,也汲取到了很多经验教训。记得开放周正式开始前的一个多星期,李雪凤老师跟我们一起接连几天都在熬夜做事,活动的前一天晚上12点过了都还守在主会场门口等待广告公司摆设喷绘。而我最感纠结的,不是会务资料的印刷设计赶工,也不是宣传片脚本写作的困难和拍摄的沟通联系,而是活动方案差点把我改吐。我一度不能理解这样做的意义,但后来有人跟我说,这个方案看起来是没什么实在的意义,可如果一旦有事了,它就有用了。瞬间,我就释然了。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经历过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该避免什么,该采用什么,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所以,在后来的时间里,每一段经历我都有可收获的东西,无论是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是和一线教师的交流交往,无论是上传下达的沟通连接,还是活动安排组织策划,无论是看待事物的眼光,还是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非常大的进步。
当然,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非常感谢每一位曾经教导过我的人。比如教育局办公室的朱老师教我跳公文格式,标题是小标宋三号,行距是固定值30;比如教育局的阿苏老师教我如何在装订好的材料上用剪刀胶水剪切复制,完美替换;比如教育学会的李雪凤老师教我收取各校的“一师一优课”,如何分类如何统计;比如我们办公室的满泽洪校长教我如何写总结、讲话、课题报告,如何取小标题;比如我的小伙伴涵宇还教我如何数钱,如何订票,如何找餐馆;当然,还有李老师教的就更多了,说不完。

在新教育办公室的两年,认识了许许多多人,也不同程度地被他们影响着、感动着,如果要一一写出,不知道要写到何年何月了,像退休回老家的勤杂工廖忠顺师傅,像厨房煮饭的李师傅,像门卫徐师傅,还有教科院楼顶那个花果飘香的花园,都有很多故事。真是太多回忆了。

跟新教育同行的日子,一直在成长。能与新教育相遇,是人生一大幸运。无论相聚或分离,能拥有这样的温馨记忆,就已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感谢所有与我相遇的人,也怀念我们一起走过的路,我很开心,因为有你们,这两年未曾虚度。
此情可待成追忆......



    关注 西媛出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