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是科幻吗?

 

想象力可以促进学习!...

吴岩



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
在知识爆炸的社会

想象力才是竞争力




前一段有报道提到,中国学生在某项国际测试中“计算能力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想象力是可以测试的吗?我没有看到这项调查是怎么做的,没有看到相关的测试题目,无法确定这些题目是否在测想象力。所以,盲目地说“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倒数第一”,我是反对的。

关于想象力是否可以测试,严格地说,各种心理能力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去判断。但是目前成型的想象力的测验是很少的,好的我几乎没有见过。

想象力是个经常被提到的热词,那么什么是想象力?我对想象力的理解是,它证实了思维的跨界能力。人们思考问题一般是有边界的,而且很清楚在边界之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但有想象力人的作品,总是会跨出这个边界,总能让读者感到陌生化,让人感叹:噢,我怎么没想过,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这种陌生化、跳出边界的思考,就是想象力。

我们的教育很少培养这种跨界思考能力,多数是让大家界内思索。而且,中国文化一般是局限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范畴,有人说《西游记》不错,是有一定想象力的吧?可它不是中国原创的,是来源于印度的创意啊!

以跨界思考为特征的想象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是尤为重要的能力。人们必须应对更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就越来越需要想象力这种跨界的思维去整合与拼接。
教育要创设氛围

保卫孩子的想象力


创造力或者想象力,有一部分是带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教育应该重视孩子想象力的培养,给思想以更大的跳跃空间。想象力培养有两个部分。第一个就是个性培养。在广东职业技师学校,有一门个性培养的课,课堂任务是让学生做禁烟的宣传,做舞台剧、图画、产品都可以。每个学生都在做,每个学生都会到台前展示自己关于禁烟的创意,在改变个性方面效果确实很好。

而北京人大附中的科幻物理课,则属于培养思维技巧的。他们把物理的知识加进科幻作品中,让孩子在想象中学习物理学。我去的那天,他们讲的是蜘蛛侠。老师问那些蜘蛛丝荡来荡去,能否加快行进速度;他们还研究了超人怎么拯救飞机;老师问学生能否算出超人有多大力量,学生们提出各种模型,匀速运动、减速运动等等,不同的模型算法真的能算出它有多大劲儿,教师再点评每个小组的做法是否合理。两个课程都是重要的,从个性和思维方法上培养跨界,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想象力可以促进学习,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学习方面,重庆有个小学校长和我谈过这样的体会,说很多孩子写不出作文,因为作文题目常常是“我的父亲”、“记一堂班会”之类的现实主义内容,孩子做不来。后来,老师发现,如果给孩子一个具有想象力的题目,孩子就能写出特别多的内容,比如让他们表达二十年后什么样。这位校长就想,让孩子先练习写想象作文,在写的过程先完成他们的语言训练,再逐渐引导孩子和现实接触,处理现实材料。我觉得这个校长的想法特别好,把想象用在一个特别合理的位置。
如何区分科幻科普和奇幻

《哈利·波特》是科幻吗?


一些家长并不清楚什么样的作品算是科幻文学,什么是科普,什么又是奇幻。科幻和科普是各自单独在文学中出现的两种品类的作品。科幻在西方一直属于文学,科普是附属于科学的。由于科幻属于文学,而文学是想象的天堂,是自由的领地,因此用来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比较恰当。而科普是依附于科学的,它可以教会人具体地处理生活的实用技巧。

这两种读物都应该读,毕竟,人既需要想象力、创造力,也需要现成的知识。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达科·苏恩文对科幻有一个定义,说科幻是以疏离和认知为宰制的科学。疏离和认知是科幻的两个特点。疏离就是陌生化,科幻永远是给人陌生的场景、人物、故事和新科技。科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认知,陌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科幻作品会给人解释。同时科幻还以创新为宗旨。疏离、创新、认知加起来就是科幻。

奇幻作品只有疏离没有认知,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之类,都是陌生化的,但却不能通过认知解释这些陌生化,只能说是魔法。而科普作品,则是仅仅有认知却没有疏离,不做陌生化处理,因此科普作品读起来常常乏味,鲁迅就曾经谈到过这一点。

我认为,每种作品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都应该读。读奇幻作品,应更加关注人格培养,其中的道德价值比较重要。读科幻作品,主要给孩子跨界的引导。读科普作品,就是扎扎实实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从中感受科学精神。

常常听到有家长抱怨孩子“想象太多了,不切实际”,听到这种说法我感到好难过。我觉得家长的这些观念要改变。想象力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在某些时候,想象力很有用,除了刚刚说的创意性解决问题,想象力还有疗伤功能,相信看过电影《超能陆战队》的人都会有体会。遇到事情解决不了,很痛苦,看些科幻的作品,心情会恢复平静。科幻作品中会涉及漫长的人类历史和地球历史,你就会发现眼前的困惑是非常短暂和微不足道的。世界上有那么难的问题都被解决了,眼前的苦恼根本算不了什么。不能小看这个疗伤的作用,这些都是科幻作品的价值。其实,科幻作品和奇幻作品都有疗伤的心理作用,但我觉得用奇幻作品疗伤,不如用科幻作品疗伤。看科幻作品时,孩子会不由得展望未来科技,这样能使孩子见多识广,更有帮助其成长的价值。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科幻阅读


孩子的阅读可以分阶段指导。科幻有两类,一类是少儿科幻,一类是普通的科幻。在当前的少儿科幻作家中,张之路、杨鹏等作家写得比较多,水平也不错。他们的科幻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儿童文学体系的,很有教育价值,会给孩子世界比较稳定的感觉,其中没有那种颠覆世界的内容,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小学高年级以后可以看普通的科幻,这种科幻想象就是无限的了,是可以颠覆现实的。

有一个很有名的美国天文学家叫卡尔·萨根,他小时候因为看了一套火星的科幻小说,于是对行星产生浓厚兴趣。他立刻找来许多相关的科普读物看,发现科幻作家很多地方都写错了。但是卡尔·萨根却不断跟人说:科幻作品很伟大,因为它让我爱上了火星,爱上了行星学。科幻小说中的知识是否正确是没有关系的,给人生活的动力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明白,如果某一个作品能启动孩子的某种生活动力,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人生里有什么比一种持久的动力更加重要的呢?



本期编辑:袁媛


    关注 大连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