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乘法口诀表,能阻隔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爱吗?

 

乘法表,还是惩罚表?...



陈可辛《三分钟》视频



看完视频,我心好疼。

我开始假设:


倘若只有三分钟的时间

你会怎么向孩子表达爱和思念?
原以为,妈妈和孩子,是最亲密的关系,表达爱也是那么简单和直接。

会大胆说思念,会用各种亲密动作表达爱,比如拥抱,亲吻,黏糊,爱抚……

三分种太短,爱却很浓。



当倒计时开始,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情感。

说好的三分钟,可是真正见面的时间,只有1分45秒。

之前的一分钟,干什么去了?

导演陈可辛很聪明,用繁杂的火车站的镜头,拉长了见面的距离,让观众感觉到了“见一面可真不容易啊”,更突显剩下时间的珍贵。

这一分钟里,你是否和我一样,有点着急?有点担心?还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生气?

着急时间不够了;

担心孩子发生意外;

生气孩子中途还去看别的孩子的玩具,“都什么时候了,你在干嘛呢!”,也生气没有提前安排得更合理,比如站在妈妈车厢可能会停靠的位置什么的……



导演让我们体会这样的复杂的心情,也正好呈现了主人翁的内心冲突——表达内心浓郁的情感之前,会为此斗争一番。

因为直接表达情感,实在太难。

接下来发生的,就更印证了这一点。



见面一个拥抱,2秒之后,妈妈和孩子收起了笑容,感觉到彼此用力的克制,他们拉开了距离,彼此在等待着对方的回应。


正应验了开篇妈妈自己的讲述:“每次见他都忍不住特别严厉,可一分手就后悔了。”

妈妈的爱,堵在了自己的身体里,小心翼翼地不敢释放。她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却一直不停地问孩子,“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妈妈对情感的压抑和隔离,让人感到鼻子酸酸的,这是她的职业需要,不然怎么能连着好几年跑全国最长的线路,不和家人过年呢?



车厢里那么多团圆的身影和声音,她却只能把情感写在小小的日记本上,只有这样的压抑和隔离,才能让她胜任这份工作。

妹妹抱着孩子来了,见面第一句话,她对妹妹说:“等一下。”然后扶着最后一个人上车后,才和孩子有了拥抱。

若是你看到这里留下了眼泪,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对爱的克制,对工作敬业的责任,和对内心丰富情感涌动的兴奋。



孩子一张嘴,我们都震惊了,他背出了乘法表:“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他用他和妈妈都能收到的,恰到好处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浓郁的情感。

他用理智化的防御,述说着……

对于孩子而言,他真的在背诵乘法表吗?

不,他在说着他的愿望和情感。

 



对于孩子而言,真正在乎的不是生活在哪里,进入什么小学,而是最怕见不到妈妈,得不到妈妈的爱。

和妈妈分开,是孩子不能控制的,全能自恋会帮助孩子接受这个现实,所以,他把妈妈说的话“当真”了。

对孩子而言,能背诵乘法表,就能主动改变一些事情了,比如,和妈妈见面,让妈妈开心,永远不分离。对于孩子而言,为了得到妈妈的爱和认同,做什么都愿意!

让人心疼的就是,我们给爱加上了太多的条件,“只要你……,妈妈就爱你了。”成了一句咒语。

孩子们在这样经历中,总结出“只有满足了一些条件,我才配得到关注和爱。”

很多成人依然延续着这样的经验:

“只要我有钱了,就会有很多人喜欢我了。”

“只要我长漂亮一点,就会找到真爱了。”

“若是我考得了证书,就会被人看得起。”

“只有我满足了别人的条件,

才配被喜欢着,爱着。”

……




这到底是乘法表,做好了赏?

还是惩罚表,做不好就活该被罚?

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对孩子天然的母爱,是需要通过努力来换取的?

什么时候开始,需要那么多代价,才能遇见爱?

我们和孩子之间,隔着一张乘法表。

我们和爱之间,又隔着什么呢?

冷酷无情的数学公式,却满载了孩子浓浓的爱。

在仅有的1分多钟里,只有“委托”于乘法表来讲述。

视频拍摄的手法,很刻意地回避了孩子的感受,99乘法表成为了最刺耳的,又是听不清楚的背景声音……

妈妈,你听到孩子的心里话了吗?



我想妈妈听到了,她抱着孩子,眼神里充满了理解和悔意。

她努力让自己克制着悲伤,她似乎听不下去了,因为她看到了和她一样压抑着情感的孩子,如同看见了自己。

为了不让自己被悲伤淹没,她再次压抑了。

回到工作岗位,她需要理智。

关上门,孩子背完了。

他们只有眼神的交流,那份心满意足的再见,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傻孩子”却用妈妈最熟悉的,最能接受的方式,聪明地表达着爱。

作者  谭露
谭露,第二季传播师计划学员

谭露Lucia,主持过电视节目,做一手好吃的四川菜;会跳拉丁舞,玩一点心理学;讲超级爸妈父母课,独创《幼儿情绪卡片》,有个人公众微信号:LUCIA 超级爸妈。


把精神分析用到生活中


    关注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