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丨闹春

 

郭小宁 摄影,公元 文...





“在懵懂的童年曾做过摄影小模特,在少女时期曾利用暑假帮人冲印和上色,如果这一点点的接触就成了与今天的关联点,那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这是郭小宁在广州举办“山海情韵”摄影展与同名影集中的告白;而考之以“个人编年史”:作家郭小宁12年前曾发表备受关注的短篇小说《被上帝眷顾的女人》,同名短篇小说集被读者评为“2006年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一以贯之的文脉才是她的摄影根系。



龙的传人

海棠桃杏开都遍,山海情韵点绛唇。在郭小宁的影像序列中,民俗亦是其镜头所吟咏的。以往她曾发表散文《冼夫人俚族故里》,以1400多年前“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周恩来语)的冼太夫人,激活自身的历史情怀;在履行工作职责同时,节庆假日投身于光影视场,岭南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文化民俗奏响了她的摄影心曲,终于联缀成一出民俗影像剧。



过年啦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曾身处渔港一群渔民中,恰好海面漂来一个沙丁鱼罐头,一位机智的渔民针对拉康先前关于观者“主体凝视”(观者占有主体地位)的理论开玩笑说:“瞧,你看见那个罐头了吧?它可并没有看见你!”此语引发拉康对“我思故我在”式观看方式的怀疑,继而研究出:眼睛作为观看主体在面对客体世界时,有时会发现自身观看的客体对象以某种方式折返了自己的目光——拉康由此提出“客体凝视”的概念。



神爷出巡



孔明灯

的确,当郭小宁以丰渥的文学素养执念于用光影谱写岭南民俗文化影像时,譬如2017年元宵节创作于广东梅州的《龙的传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感应”概念倏忽产生。这是一种包含了镜与灯的“双向凝视”:其一为摄影者透过镜头对埔寨舞火龙这一拍摄对象的主观凝视,此为反映外界事物之“镜”;而之后《龙的传人》这一民俗镜像被读者注视时,其已转化为激发人们体认岭南客家民俗文化景象之“灯”。镜与灯这对形容心灵感知的隐喻,便是如此完成“双向凝视”机制的。



猎德春茗

观看郭小宁的岭南民俗影像:《过年啦》中的小女孩因仰望镜头而转拟为仰望上苍,成为汉字文化圈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迎禧接福的一种视觉象征;《百姓梦》中众青年抬海神祈福的急促步履,是追求幸福富裕安康的影像写照;《守护》中随机捕捉到门前三犬,在以花萼楼建筑影像昭示客家人圆满、团结、平等的生活理念中平添了生机。



舞英歌



跳火堆

具有传奇色彩的是拍摄《跳火堆》:当时广东揭阳蓝城区月城镇蓝头村六名小伙子抬出神爷跳火堆(寓意来年生活红火,且可驱邪避灾),郭小宁想进入一户农家楼顶拍摄不果,遂挤上已站有三人的长木凳子可角度仍不理想,情急之下她钻进人群趴在地上,镜头视线穿过别人两条大腿的“框架”激情连拍,意外拍到火苗爬上拍摄对象裤腿的精彩情景,人物姿势也恰好处于动作顶点的“决定性瞬间”。



百姓梦



守护

“俗信”(相对于“迷信”)是中国民俗学走向新范式中提炼的新概念,传承至今的中华民俗事象大多属于祈愿型俗信,寓意迎吉祥、庆丰收、贺团圆、祭先祖、感天地、明善恶的民族群体文化心理。摄影作为视觉文化核心,在记录展示民族民众精神意愿立场观念与构建民族精神内在凝聚力的民俗中,正可开镜于一瞬而凝结于永远。

公元 | 文字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18年·第13期·5版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中国摄影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中国摄影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