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养育:从孩子的情绪里看见自己

 

我的图文...

在上一篇《为何孩子的情绪容易失控》的结尾里,我提到要把孩子的“情绪问题”,当成是一个信号。一个提醒我们此刻正是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同样重要的,父母还可以通过这些入口看见自己身上隐藏的问题。这一篇,我想深入谈谈如何借由孩子情绪的提示看见我们自身。

先来听一个妈妈的小故事: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好人,直到我有了孩子。 杰西卡的双手在身体前不安的舞动。在怀孕以前我总是信心满满的知道该如何去做,我认为我会是一个好妈妈,肯定好过我自己的母亲,比身边的大多数朋友都要好。而且有了孩子,还可以拉进我和丈夫之间的关系。

我以为我会找到一种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是我前所未闻的。一种共同的温暖,一种理解。我也确实找到了,但我不知道,有时一个小婴儿,也会让我感觉如此生气。

我记得一个特别的晚上,孩子还不能吃固体食物,大概六个月左右。我那时仍然在哺乳,我努力想让孩子遵守作息时间,能够睡上一整晚。自从有了孩子,我的睡眠被完全剥夺了,还一直涨奶。我感觉如果再有一个晚上不能好好睡一觉,我就会疯掉。十点钟左右我给孩子喂完奶,然后把她哄睡下。但午夜时分,孩子开始惯常的哭闹。我伸出手臂,摇晃她,觉得这样她就可以再次睡下了,但她并没有。于是我的丈夫起床把她抱起来哄了很久,但孩子仍然平静不下来。我丈夫认为,孩子需要喝奶。我记得那晚,我和他大吵了一架。

我认为,丈夫不仅不支持我正在帮助孩子遵守有规律作息的努力,还蓄意破坏。他擅自从冰箱里取出来一些牛奶喂孩子,不知为何那晚孩子闹得异常厉害,我对丈夫说: 我认为她总得慢慢学着自己解决,学着自我安慰。夜晚变得很糟糕。孩子终于睡下后,我们也返回床上。我开始哭泣。我期望丈夫可以用臂弯搂住我,每次我感觉自己很糟糕时,渴望他的支持和鼓励。但是他没有,而是转过身去,背对着我。我问他: 你为什么不能安抚一下我。结果他说: 我认为你应该可以做到自我安慰了。

那一刻我恨死他们两了。以后的日子,当孩子半夜不睡觉,还有一次她在沙坑里咬了另一个孩子时,我发现我非常生气。我控制不住的吼叫。真的,我一直以为我是个好人,直到我有了孩子。这真是太可怕了,每一次吼叫都好像是一次自我羞辱,在说我是一个多么糟糕的母亲。”(节选自《咨询室的秘密》)

这是一位母亲的倾诉。这个故事在我脑海里久久停留,它让我不得不思考: 关系就像镜子,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彼此照见对方的过程。孩子来到世间固然是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但同时,他们的存在也逐渐点亮父母在成长过程中落下的功课。育儿中,很重要的一步其实是育己。

孩子情绪化的时刻,最容易勾起我们自己的情绪来,其中一大半是勾起对儿时过往的记忆。Hyman有一天晚上跟我说: 昨天回老家,见到爸爸教训侄子的模样,一下让我回到了自己小时候被爸爸教训的那种氛围里,非常的不安和惧怕。我们的过去以非常强大的方式存在着。在《婴儿研究和神经科学在心理学中的运用》这本书里,作者Judith Rustin认为:我们的记忆中有一部分叫做情绪性记忆。情绪这一词特指那些意识难以觉察到的,基于身体体验的那些感受。这种记忆通常都是持久性的,因为它们浸染了、密封了那些具有强烈情绪反应的体验。

一个提醒曾经引发恐惧的相似情景,会自动激活相同的恐惧反应。如果个体在未来处于一个类似的状态时,这种记忆通常会自动被唤醒。尤其当我们成为父母后,自己年少时类似状态的相关记忆最容易被激活。
早年的经历塑造大脑,很难去除,早年认定为危险和恐惧的事情,成年之后会持续从记忆中发出警报。但从成年人的角度看,我觉得这是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并不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不用着急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爆发,而是转而向内看看自己为何会跟着失控。抓住这个机会去感觉,去思考。我们的困扰,不管是焦虑还是抑郁,其实都有一些通用的方法:

首先是觉察自己为何在这个点上容易被激怒(比如杰西卡不能容忍孩子半夜哭闹),把它当成一个信号,先用“情绪”定位出自己敏感的地方。然后分析这种情绪的深层次来源(为什么觉得孩子不能规律的作息很糟糕?),也即试图听到情绪背后的内心声音。再深一步,发现自己潜意识的基础认知是: 过度依恋和失控很危险。再进一步发现来源在童年: 经常被忙于工作的父母忽视冷落,不守规矩被严厉责罚。

有一次,我看到侄子又拿着棍棒打他爷爷奶奶时,当时我忍不住脱口而出两个字:打他。一说出口,我自己都被自己吓到了,立马意识到。我仔细想了一下,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我的潜意识里尊敬长辈几乎是一个跟万有引力一样存在的基本原则。我记得自己每次去外地上学前,或者放假回家,进家门前,父亲都要叮嘱一句:你去看过爷爷奶奶了吗。但我那时不太守这些规矩,会忘记。有一次,一向温和的父亲忍无可忍,恶狠狠的数落了我一顿。这就是当我看到孩子的这种忤逆表现时,整个情绪也跟着失控的来源。

当我们觉得自己无法容忍孩子时,不妨多追问自己一句: 是不是自己以前的自由没有被温柔以待?对孩子的紧张态度多半来自于自己早年经验的投射。情绪最重要的并不是处理,要拿它怎么办,而是去理解它。
要想做真实的自己,做人生的主人,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任何深刻的改变,都来自于每一次这样的警报响起时,你对自己做的一次反省,一次重新构建,这个过程可能是持续一生的。这个功课也不可能有别的人替你来做。

说到这里,让我想到一些找我共同探寻的朋友,我发现目前为止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急切的心情: 我把我的困扰一股脑都告诉你,接下来告诉我该怎么办。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我们受了太多流行文化的影响,市面上的书籍要是没有一个“几分钟教会你什么”法门的title,是不会畅销的。我们把问题累积了几十年,却希望可以通过看一本书,一次谈话,一次反省,一次静坐,就可以通通解决。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鲜少有耐心。

我很少会直接给出建议。我很清楚我需要负责的这个部分:是放松,陪同,接纳和理解人性的各种层次。而对方要学会自己做选择,自己去深入理解自己的生命,自己为自己承担责任,这也是每个人之所以为独特的个体,最宝贵的地方。我不会代替去做。如果被追问得多了,我会说一个建议: 去做冥想。因为我知道,冥想的本质,就是要你去面对自己,去理解你的存在。
当我们自己通过努力,能意识到情景背后正在发生什么。这种发现通常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解脱和自由。当你无数次放佛命中注定似的被卡在一个责备和自我责备的网中,如此之深,以至于你无法质疑它。突然有一天看见了这背后的运作模式时,就拥有了自己主动选择的力量,这是一种非常大的解放。那一瞬间,你可以洞见人性的平凡和伟大。

人的一生都是自己塑造自己的过程。尽管童年的记忆会给我们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的大脑是可以改变的。最新的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以前那种大脑在某一阶段后不再改变的观念是错误的。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

Judith Rustin在这本书里说到: 记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件物品。它每次回忆时都会被重新建构,加入提取线索和个体过往体验的记忆。我们以为记忆就像一个一个盒子一样被封存,三岁那年经历了什么,十岁那年是什么。记忆并不是一个又一个我们保存在电脑里的文件夹。它们是一幅不断更新的画面。我们的每一次回忆,其实都是一次主动构建的过程。
我们可以认为父母扼杀了我们,然后潜意识里又把这种模式传到下一代。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他们用尽一切努力,用他们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真相无法重现,重要的是,我们有能力按照现在的方式去讲述过去的故事。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新自己,而不是被过往那些经不起推敲和审视的潜意识卡住,再次束缚。我们永远都可以积极的重建自己的经历。

我们今日对自己所做的这些努力,最终会决定着我们如何养育我们的下一代。



【正念养育往期文章】

婴幼儿启蒙

谈谈养育的初心

生命故事

我的人生VS你的人生

分娩启示录

给未来的小宝

儿子你妈妈是一枚文艺女青年

为人父母我们只能做一件事:分享你的生命

为何孩子的情绪容易失控
文 | Rodin
图 | Unsplash
文字就是写给你们的

谢谢关注

随缘喜欢


    关注 RivaRodin的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