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皓:《曾近》 重写家庭相册系列访谈之九

 

“做一本能让别人感受你内心世界的摄影书是很难的,做出来了就有意义。”...



吴皓这本《曾近》(Once Close),从标题上就能体味到家庭关系的时间线和“变化”主题。从老照片中,他看到父母年轻时会有相拥、对视的影像,常常在不经意间展现无间的亲密,而在他的成长记忆中,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氛围变得越来越陌生。

在装帧设计上,这本书最大程度保留了“相册”的原貌。只是,它并非像普通家庭相册那样,只关注欢乐祥和的家庭影像,而是还原了家庭关系的真实变化。

吴皓

出生于广西南宁的纪实摄影师

作品关注快速城市化发展下人类的生活状态
《曾近》封面


在父母关系中探索自己

吴皓对家庭的记忆始于小学,那时候,父母常常带他去公园,周末吃饭看电影,一家三口与一般的和睦家庭并无二样。而真正开始观察父母间的关系,是从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的。

这与吴皓的性格有关。他认为自己一直是敏感而紧张的,不擅长探索内心和表达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际关系。于是他转向家庭内部,开始关注父母关系,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随着父母年龄的逐渐衰老,他们的关系正在变得愈发僵化。”在吴皓家中,母亲是更占主导地位的,操持着大大小小的家务事,而父亲“逐渐在家庭中失去了位置”,存在感持续削弱。

在吴皓选择的照片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种分别。父母年轻时的照片,两人面对镜头很自然,也会有搂肩、拥抱、对视等亲密动作。而在他后来拍的父母合照中,两人之间似乎总是有那么一点距离。
一开始为父母拍照,吴皓觉得很不自然,与作为工作的摄影相比,他会更在意父母的感受。父母曾对他拍照表达过不解,尤其是母亲,她理解的家庭照片一定是记录美好瞬间,而吴皓为她拍摄的,很多是不施粉黛、情绪低落的,还包括生病场景或是动作略显僵硬的旅游纪念照。父亲则更多是被动地接受。但在吴皓看来,“并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只有真实与否,我希望更多的面对内心。”

编排与思考

这本书结构清晰,前半部分是家庭相册中的老照片,父母年轻时各自的照片、相识之后的合影,吴皓出生后一家人的合影等等。在一张三人的甜蜜合影之后,猛然切入了父母当下生活的日常——左侧三张并列照片,是母亲在洗碗的背影,色调略显黯淡;右侧三张并列,是父亲小憩的画面,神情似乎也不那么得体。
吴皓所选取的,都是这些年生活中最日常的切片,也是最能表达他感受的照片。拍摄场景大多是家中,也有会友、生病住院、旅行路上等画面。在吴皓拍的这部分中,前面都是父母各自的单人照片,只有最后两页是父母的合影。这些不经意拍下的照片,与前面的老照片一起,构成了吴皓对家庭关系变化的认识。

吴皓常常用连拍、并列的方式体现一个场景。他希望以并列的方式看到更多家庭生活的细节,“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情绪和表情,有时才能更代表我对家庭生活的理解”。

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真实家庭生活中那些欢乐、温馨之外的平常细节,以及甚至有些冷淡的情绪。


老照片仍是这本书的主题,因此吴皓在载体材料上选用了真实的相册,将照片打印在纸上,贴入相册的覆膜中,从而成为“老相册的补充和延伸”。

吴皓认为目前他拍摄的家庭照片还不充分,这也导致他做书时,可选择编辑的材料略少。但工作坊的交流带来很大启发,大家分享的家庭故事让他觉得,那些情感挣扎都是相似的,自己面对的家庭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手工书的编辑流程和制作方式上,他也得到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尝试了以前没有试过的设计。

更平和地看待生活的复杂性

通过摄影对家庭关系进行的观察和梳理,能推动关系的改善吗?吴皓对此持冷静态度。他向父母分享了一些相册中的内容,但并不期待这本相册能解决任何家庭问题,“它也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不过,这次经历对他个人而言仍是有价值的:“我寻找到了看待这个问题的新的方式,会更平和看待生活中的复杂性”。
同一个窗口,母亲在晾衣服,父亲在吸烟。
平时,吴皓并不有意拍摄家庭纪念照片,也很少专门为父母拍照。这本相册里所呈现的,都是他对家庭的日常记录。“拍照是我与家人沟通的一种工具,”当与父母沟通不畅时,拍照就成了替代性的语言。

家庭影像对他而言,是正视真实内心和情感的素材,也是逃避现实的通道。制作摄影书,则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能够做一本能让别人感受你内心世界的摄影书是很难的,做出来了就有意义。”
访谈人
雀儿,新型图片编辑,拍照小学徒
愿在摄影和视觉的世界里,暗中观察


回顾往期访谈,请戳下面的链接↓↓

金华:《如果我掉进水里》

叶婷婷:《我们》

陈佳妮:《近》

徐刚:《丽丽》

梁子龙:《还乡拾物》

白墨:《童年录》与《西山叶落考》

张豪夫:《无法触及》

周娜:《奶奶与那些花儿》




    关注 OFPiX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