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婷婷:《我们》 重写家庭相册系列访谈之七

 

小时候,父亲给她拍照;长大后,她给女儿拍照。...



叶婷婷的这本《我们》,是三代人、两个家庭的亲情影像。她把自己儿时的老照片与给女儿拍摄的童年相片对照起来,在这种对照中,感受着两代人拍摄家庭影像的不同出发点。而作为书作者的她,就是联结三代人影像与亲情关系的纽带。

在工作坊期间,叶婷婷没能有机会到北京与其他成员一起编辑,独自完成了制作。前后历经半年,在数次线上线下交流和修改之后,最后这本定稿的《我们》已经是第五个版本。

叶婷婷

两个女儿的母亲
《我们》封面
母亲与女儿:并置的童年

在结构上,这本书清晰地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叶婷婷自己童年时期与父母的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是叶婷婷父亲在1984-1988年之间拍摄的,记录的是一家三口在母亲曾经工作的卫生院的生活。随后,有两张照片作为过渡,分别是叶婷婷一家三口的合影和一张她怀二胎时与母亲、大女儿的合影。接着,第二部分是叶婷婷为自己家庭拍摄的生活照,主角是两个女儿。最后一部分,是一寸老照片的集合(即第一部分的老照片)和几本彩色家庭相册封面的集合。

在封面和中间的过渡部分,女儿对照叶婷婷的老照片手绘的两幅画很有特色。女儿用自己的想象力再现了母亲的童年景象,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情感连接。
上图:母亲推着自行车,叶婷婷坐在车前杆上,在卫生院的二楼平顶。下图:大女儿的临摹。
上图:穿着白大褂的母亲牵着叶婷婷走在田野里,身后乌云密布,将要下雨。下图:大女儿的临摹。

因为自己为孩子拍摄的都是上小学之前的照片,叶婷婷在探索老相册时,也只选了自己小学前的照片,都是黑白的。这些一寸老照片放在信封中,是当年叶婷婷父母用黑布自制小暗房,“自助”冲洗的。书末尾展示的几本彩色家庭相册,存放着叶婷婷小学之后拍摄的彩色照片,“这是一个待挖掘的宝藏”,她想随着拍摄和学习的深入,再来重新解读。

黑白的老照片,是她将父母与身边的朋友以及他们所共同构建起来的生活按照空间(宿舍、花园、屋顶平台以及卫生院周围)编排的,通过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展示,叶婷婷渴望“重塑那一段30年前的微观历史,为探索家庭生活提供一份典型的档案。”而30年后自己在家庭中的拍摄,拥有更多个人化视角和展示情感的空间。
这本《我们》其实不是叶婷婷的第一本手工书。此前,她曾将女儿六岁前的照片做成了一本叫《亲密家庭》的手工书。在“还乡计划”的契机下,《我们》成了那本书的延续。“就想看看爸爸拍的家庭生活的关注点在什么地方,是不是跟我的有什么不同。”

她的结论是,父亲的关注点在于记录具体事务,而自己挑选的图片则更侧重于表达内心。暖心的家庭记录者

叶婷婷拍摄家庭已经有七八年了。

在大女儿刚出生,自己还在坐月子时,叶婷婷就开始用卡片机记录孩子。“那时候觉得孩子好神奇啊,每一天都是一个新样子。”出了月子之后,她买了一台单反,一面摸索学习,一边拍摄。那时候,她会把这些照片传到QQ空间,在外值班不能经常回家的丈夫,就通过她的QQ空间来了解孩子们的日常片段。

在这本《我们》中,叶婷婷拍的孩子不是一般母亲晒娃的那种视角。她不仅会拍高兴的、可爱的孩子,还会拍下孩子的坏情绪、小邋遢、小窘迫,以及日常生活深处的小细节。相机在她的家庭中,已经成为一个有足够安全性的观察工具,女儿们是母亲营造的相机环境中的“原住民”。“孩子们已经对我的拍摄觉得司空见惯了,平时她们做自己的事情,我可以在旁边随时记录。”


一开始只是纯粹带着爱意拍摄,现在随着女儿的长大,叶婷婷也会邀请女儿加入家庭小拍摄项目的制作或拍摄。比如让女儿在她拍摄照片旁边画上自己的感想,或者共同拍摄一个小题目,“比如假装今天是一个忧郁的人,或者其他天马行空的想法,我们都可以尝试。”

孩子们慢慢长大,开始有自己的小天地和社交圈子,叶婷婷叶开始产生父母们的普遍的担忧——孩子们有一天将离开自己的世界。

这种担心促使她更加努力地去拍摄,“我不知道,如果没有相机的记录,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将我们与家人们共同拥有的这段时光留住。摄影不仅仅是记录对叶婷婷来说,30年后重写家庭相册,“是以旁观者的心态再去观察,试图将个人体验置入社会变迁的集体记忆中,在对周边人物进行梳理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份也来一次重新确认和巩固。”

摄影书是有重量的。叶婷婷看重用摄影书来展开想法、深入探讨问题的功能,“我记得有句话说:展览是个大喇叭,将人们吸引到面前,如果他们想进一步交流,摄影书才是最好的媒介。”
书中出现的一寸照片
待探索的六本彩色相册


从《亲密家庭》到《我们》,叶婷婷的这些尝试,体现了照片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不再单一。摄影、摄影书,对她来说,是用来进行回顾和自我确认的渠道,是记录和留住美好时光的手段,现在还成为了与后代沟通感情、甚至是启发后代的好途径。

那些与女儿合作的项目,叶婷婷还在思考如何继续。但可以预计的是,摄影将为这个家庭的内部沟通带来更多的成功。
访谈人
雀儿,新型图片编辑,拍照小学徒
愿在摄影和视觉的世界里,暗中观察


回顾往期访谈,请戳下面的链接↓↓

陈佳妮:《近》

徐刚:《丽丽》

梁子龙:《还乡拾物》

白墨:《童年录》与《西山叶落考》

张豪夫:《无法触及》

周娜:《奶奶与那些花儿》




    关注 OFPiX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