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鸡汤我喝的心甘情愿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听说,你也在这里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被称为是一首沉睡了三千年的小诗,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被唱响了。

他叫梁俊,2013年去贵州市石门坎当支教老师。

石门坎, 百科上的介绍是“位于贵州省威宁县,在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梁老师用两年的时间教那里的孩子唱古诗,写作文,鼓励孩子们将来有一天走出大山。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溪流汇成海,梦战成山脉,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看节目的时候,很多孩子唱歌的时候都唱地很认真,歌声淳朴,干净。 唱完歌后好多人在里面偷偷地抽泣。这次的合唱是梁老师和孩子们分别后的第一次相聚。

被问到为什么想做这样一件事时,梁老师说,他希望用教孩子们唱古诗,写作文,以此鼓励他们,希望将来孩子们也能走出大山,去到更广阔的世界。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是出自清代诗人袁枚,这首诗的意思是即使太阳照不到苔花,但它也有自己的青春,也可以自己生长,苔花虽然小的和米粒一样,但也和牡丹一样自如快乐地绽放。



苔,隐花类植物,常生长在阴湿的地方,不易被人看见,但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形状也像花一样美丽。找到一些生命的价值,是他想告诉孩子们的。

相比牡丹,苔的生命力更加坚韧,牡丹是被照顾出来的,是精心细养过的才能绽放开来,而苔花,生长在阴湿的地方,也能野蛮生长,即使没被多少人知道,它也会活出自己的精彩,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做过支教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绝不是仅仅抱着一颗教书育人的心就可以的,在支教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环境的艰苦,教学的设置,如何真正做到让孩子们能学到东西。很多地方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学生们接受的知识有限,学习条件有限,如何把外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支教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能不能处理好各种问题,能不能坚持下去,都是很大的一种考验。

还有一种问题是,有些地方教学资源还算不错,但孩子的父母常外出打工,很少在家教育,有些孩子即使有教学资源,也不爱读书,去支教的老师们如何引导这类孩子也是一个问题。

对那些用心去做支教,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的人,值得令人尊敬。这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人大富大贵,有人贫困潦倒,当社会在讨论“读书有没有用”这种问题时,有些人在为了能读好书而努力着,对有些孩子而言,读书真的是他们走出来的唯一出路,只有接受教育,他们的人生才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前几年网上有篇很火的帖子叫《叔叔阿姨,请不要再来我们这里支教了》,有网友批判一些人去支教只是为了作秀,只是为了所谓的得体验生活,一两周短暂的支教活动,对大人而言没什么,可能就是多了一份不一样的体验,但对孩子而言,短暂的陪伴后要面临的是与支教者的分离,这对那些孩子们而言有点残忍。不否认有些人去做支教真的只是为了玩乐,体验一番而已。

但,想说,别因此去否定支教的作用,那些真正用心投入支教事业的人,是真的在为一些孩子做努力,在为有需要的地方献出自己微弱的一些力量,这些微弱的力量于那些教育资源很匮乏的山区孩子们而言,会不会改变以后他们的人生,不知道,但能确定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去教会孩子们,像梁老师一样,告诉孩子们,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好好读书,将来有一天能走出去,去看看更过阔的世界。

专业的支教者在去支教前,会准备好各种功课,做足准备再出发,不是想象中那种去到地方,陪陪孩子们,随便教给他们一点东西,然后到时就离开这么简单。如果想去支教,请在去之前,做好功课,是否有信心去克服支教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是否真的有想把知识去传授给学生的恒心,孩子们有时候需要的并不多,只需要去支教的老师们用心教他们,能让他们在有限的环境里学到自己未曾知道的知识,如此而已,如果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建议不要去做支教,别让孩子们对支教的老师失去信心。



梁俊老师带着他的学生梁越群在开场唱前有这样的对话:

梁老师:小梁,你还记得我们一起演唱过的《苔》吗?

梁越群:记得。

梁老师:还记得为什么要唱《苔》吗?

梁越群:因为要我们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



其实他们不用像牡丹,因为苔本身就是一种很有生命力,渺小却富于生命力,坚强野蛮地生长着,孩子们就像苔花一样自信地绽放就好。愿这些孩未来都可以自信且自由地绽放,没有太阳照耀,那就做自己的小太阳。


    关注 明星教你减肥瘦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