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毕业季 秦耕: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2017公管毕业季系列采访告一段落x0a道一声珍重,我们仍将继续前行...

秦耕

编者按
01
国际政治专业是一个对英语要求较高的一个专业,有很多课程都是全英文教学。当被问起为什么当初选择了国政这个专业时,学长解释说,自己比较喜欢接触这种全球性的知识,而全英文的课程能给自己的英文水平、思维能力以及思路拓展带来提升。

初次修读全英文的课程,很多同学都会感觉不适应。学长说,自己其实从高中开始就有意识地加强自身英语能力的提升,“那时侯学校会邀请一些学者到学校开设讲座,自己都会去听。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教授受邀来学校做讲座,讲座结束之后我问了他很多问题。” 同时,高考时为了申报一些美国的大学,他也比其他同龄人更早地接触了托福、SAT(美国高考)等课程,对提高听力和扩大词汇量有很大帮助。

“当然,我觉得我英语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沟通交流上。” 他认为,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你看懂外文书籍、文献,与别人顺畅地沟通对话。学长告诉我,自己的口语能力更多地是专业课上在与国外的教授的交流中慢慢提高的。“在浙大的很多外国教授是非常有耐心的,即使你的语言有各种各样的语法错误,但他们都会认真地倾听和猜测你想表达的意思,然后再复述你的问题并为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渐渐学会矫正自己,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地提高口语的语言组织能力。”
02


与其他毕业的公管优秀学长学姐相比,秦耕学长最与众不同的应该是他在大学期间丰富的实习经历了。与很多把实习经历仅仅看做是充实简历的同学不同,他更愿意把实习经历当做一个近距离接触社会、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他说,“刚刚从象牙塔里出来走入社会,你可能会不断地碰壁,你的言谈举止、行为处事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考量,你的知识能力也许会受到别人的不认可甚至质疑,这时你会感到很大的落差。”为了使自己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后少一些这种“落差感”,大学里的每个假期学长都有给自己安排实习的岗位。

大一时,学长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做过讲解员;大二的假期实习,跟随学院政治系的老师在杭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做过一些社会调研的项目;大三时,学长参加了学院的“展翅计划”,被安排到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的局长办公室担任助理。“那个职位可以说是一个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的职位,在那儿我承担了整理涉密文件等工作,并协助举办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这些经历都对我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可以说是大大提升了在学校里所涉及不到的实践能力。”大四的时候,学长又在广发银行北京分行任职金融市场部的分析员助理。

“在实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有兴奋和新奇感,有时候也会有无助感,会觉得心很累。当你试着做一些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确实对你的能力是一个挑战。”面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学长说,“像我是学国际政治的,在校学习时对金融方面的知识接触很有限,但一旦着手一些金融方面的工作,会发现自己还是能做的。刚开始会遇到很多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这时只要你自己学着去查资料,然后多跟带你的导师交流沟通,寻求一些帮助和指点,困难是可以被慢慢克服的。”
03


除了坚持每年假期的实习,学长在学业、社团方面同样有很出色的成绩。加入过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也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创建了“浙江大学学生国际关系学会”,并在这样一个学术科研类社团中担任副会长。“有这样一个参与社团从建立到运行的机会,对我来说是相当宝贵的。”学长说。

当被问到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学长坦言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效率”的问题。“举个例子,我觉得大一可能是我大学四年中最辛苦的一年。因为我碰到了很多专业要求必修的数学课,像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对数学能力要求普遍很高,但我学这些东西相对学文科的知识来说效率很低。比如看一本政治类的书籍,我一个小时能看好几章,但是如果把这个时间投入到数学上,我可能一个小时就只能做半道题,还不一定能完全弄懂,弄懂了有时候也算不对,内心会很受伤。”

学长坦言,他在大一、大二时的效率其实不算很高,大三的效率就比较高。因为进入大三后都是专业课,获取自己擅长的专业课方面知识,对自己来说难度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学习效率就比较高。
04


在学业上,学长不仅通过了浙大的免试研究生,被公管学院的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录取,同时还收到了来自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因此,对他而言,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将分为两个部分,“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专业,这个专业主要面向外国留学生,所以是全英文授课,这样的课程能让我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员,这些人员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思路。”

即将在帝国理工学院学习的是环境技术专业。“这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学科,相对于我目前的社会科学,也是我的一个尝试。”学长说,“这个专业不仅涉及环境技术,还包括环境治理和环境政策,这方面和我们目前国际政治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息息相关。在一个全新的、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大环境下,我还是想去多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环境、授课方式是怎样的。”

之后硕士读完,学长可能还会考虑去读博士,去接触不同的领域。当被问及为什么要选择一直坚持看似艰苦的学术道路时,学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与自己对自身的定位有关。如果现在我就去工作,我会有很多社会工作经验,我能把房子填得更加充实,但一个房子总会有装满的一天,到那时就再也装不下更多的东西了;而我如果拥有更高的学历和更宽广的视野,我就能把自己的天花板提高,这样你今后就有更多的机会把你的房子装饰的更好。”

05
一路走来,学长说遇到了很多“贵人”,他们帮助了自己很多很多,特别感激他们。对于刚进大学的同学来说,写好一篇严谨、规范并且有价值的论文是不容易的。在这方面,学长很感激当时自己的新生之友,他是一位研究日本史的历史系老师,他让我学会了如何查阅电子文献库,如何从选题、结构等方面构思一篇论文。当面临保研、出国、外推等选择难题时,班主任老师、辅导员和专业的教授都给了自己很多指导与帮助,父母则可以给了自己更多的实践经验。

采访的最后,被问到有什么想给公管的学弟学妹的建议时,学长热情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点是开卷有益。作为社科领域,一定要多看几本书,而且是各种类型的书。多看书可以让你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同时这也是你学业上的基础,没有通过一定量的看书、看文献的“输入”,很难会有“输出”。

第二点,在相信自己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领域,这一过程中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失败与成功。从大一到大四,我本质上的心态是多去尝试,其实始终是没有改变的。唯一的改变是你见了一些人,学到了一些知识,拥有了一些经历。这些经历会让你的思想更加理性化。

第三点是要能始终相信自己,走好自己的路。既然你选择了一件事情就努力去做好,不要有什么遗憾。没有什么事情一定好,什么事情一定坏,你现在认为好的事情、好的选择,四年之后可能就不是那么好了。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差的选择,但你回过头来看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采访后记
▲采访 / 周子晗   庄赟卿

毕业季系列采访往期回顾:

01 公管毕业季|刘娜:风起九万 伏久飞高

02 公管毕业季 |孙科:打造自己的一方风景

03 公管毕业季 | 黄张迪:矢志不渝 砥砺前行

04 公管毕业季丨赵皓月:世界需要“务虚者”

05 公管毕业季丨张琦琦:愿你有毅力,也有温柔

|  2017公管毕业季采访活动至此就结束了。有遗憾,也有很多惊喜。

道一声珍重,我们仍将继续前行。
编辑/ 周子晗
文/ 林荫大道
图/ 秦耕 东呗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新闻媒体部


    关注 ZJU公管学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