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红衣舞雪唤“气龙”

 

在大庆管道人的冰雪鏖战中,这“气龙”从中俄的界河黑龙江蜿蜒南向,穿越中原大地,演绎龙的传说,助托九天凌飞的中国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读者之家”


空白

时令三九,千里冰封,雪落北疆。一伙身着红工服的大庆石油管道人忙碌在小兴安岭下。1422毫米口径的黑色管道,起伏于无边旷野,如龙欲飞。这是中俄边境上的施工现场:始于黑龙江畔,全长3370公里,跨越9省区市,最终止于上海的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从这里迤逦南下。

纷纷的飘雪中隐现着红色的身影。给21.4毫米壁厚的管子打着坡口,给打完坡口的管子对管口,给对完口的管子焊焊口——预热、根焊、热焊、填充焊、盖面焊, 8层9道,一个焊口下来50多分钟。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三大员”认真地采集着各种数据,严把着各道关口。50多人的机组,50多个身影,闪动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第三标段,大庆人的施工现场。

焊接棚里,俩焊工脚蹬梯子,俯身在1422毫米口径的管道两侧,对称地进行着焊接作业。焊帽里的眼睛死死地盯在焊道上的熔池,随时调整着焊丝的速度、摆宽,自动焊机发出的“嗡嗡”声,像蜂巢忙碌进出的群蜂轰响,而俯在管子上的焊工则像钻进花蕊专心采蜜的工蜂。
空白

90吨的吊管机,坚毅地扛着这“三九”的严寒,巨人般扬臂挺胸,矗立在冰雪工地,似飞雪中的峭峰耸天。

华贵的洋焊机,在这也闹起了“水土”不服,得给它吃点“小灶”,它才乖乖地和“皮实”的国产自动焊机携手大干起来,让“气龙”一根根地延长、延长……

工地上的小板房炉火通红,暖和着红衣人一双双冻麻了的手,融化着红衣人一张张挂着冰霜的脸。猛眼看去,无论是带褶子的沧桑脸,还是刚长出胡子的稚嫩脸,都有着冰雕玉砌的“北国风光”。若用手机自拍下来发到“朋友圈”,回话想必都是:“谁呀?”

“这旮瘩太冷了,风一吹,嗖嗖滴,眼泪都冻出来了……”轮换着进屋的人,边擦着眼睛边叨咕着,脸上却是不在乎的神情。

雪花飘落的午间,送饭的车来了,大伙脚前脚后地围了上去。一桶馒头花卷,一桶豆角土豆炖肉,一桶白开水。人们用开水把打饭的小盆烫烫,用筷子插起仨俩馒头,打上菜,挤进现场的大客车里趁热吃得倍儿香。

安上了热风机的车里,机组的人把菜放到膝盖上,一手拿着馒头,一手夹着筷子,边吃边和来工地看望他们的人唠着。“这回我们住到北安啦!屋里可暖乎了,四个人一间,每个屋都有厕所,全带热水器,晚上还能洗个澡,跟家里似的……”脸上尚存稚气的年轻设备操作手兴奋地说着他们的驻地。

“其实咱们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每天多出点活,别让人家给落下,别丢咱大庆人的脸……”说话的电焊工是2006年上班的,现在已经是工地上“挑大梁”的骨干了。
空白

“跟过去比,现在干活算享福了……”机组里年纪最大的,干了20多年管道的老管工边嚼着馒头边说。也许,此时他想起了8年前干第一条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线”时的情形,在大兴安岭的无人区里,住“马棚”、啃“冻土”的那些艰苦。

“管道人很容易知足。咱们这次干的‘俄气’管线,社会依托最好,在北安租了房子,是历来在外面干活住的最好的——想想干‘漠大线’时,咱们住的那瘪地方,遭的那份洋罪,谁去看了都感觉过意不去……”项目经理不无感慨地说。说话间,手机不停地响起,征地的事儿、伐树的事儿、老百姓阻工的事儿,一个接一个。“现在干管道,自己能解决的事儿都不是事儿,自己左右不了的事儿那才真是事儿……没有个三头六臂的‘章程’,真是干不了管道这活儿!”确实如此,早先干的那条“锦(州)—郑(州)线”,由于与地方上那些缠手的事儿,干了8年,还在干着,纠缠着没完工……

“的确艰苦、煎熬,收入也比不上其它干管道的队伍,机组的人也知道,但没有过多的抱怨,也没出现过闹情绪、摔耙子的事儿。私下里他们也有议论,有议论也是正常的,谁不想多挣点钱,过好日子呐?”项目经理说起这伙弟兄时表情复杂,有理解、有感慨。眼前这伙边吃边唠的机组人,确实没把艰苦和个人收入当成多大的事儿,倒像那位“老管道”说的,一脸的“现在干活享福了”的知足感。当然,这知足的背后,谁不隐含着管道人常年在外的那种“有家难回,有情难述,有孝难尽”的辛酸呢?
是啊,大庆的职工队伍毕竟是渗透着一种精神的。大家唠起磕来,也总是要说起点有关“精神”的话题,就像蜜蜂王国里的蜂房一样,是在外忙碌的工蜂心灵的归巢。人们或许以为 “精神”是个挺高深的话题,离工地上的人们很远,其实不然,他们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有着“现场版”的解读:“我们干的是国字号的工程,把俄罗斯的气输送到国家建设的动脉里,这是爱国吧?在这冰天雪地的小兴安岭下,焊接着最大口径的输气管道,这是我们创造的业绩吧?焊好每一道口,做好每一件事儿,这是求实吧?每天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干的很辛苦,挣的不计较,算是奉献吧?”机组长头头是道的释义,让大伙笑了起来。

吃了饭,喝了水,唠了几句,机组的人又匆匆忙忙地回到了各自的工位。

北风夹着纷扬的雪还在北疆的午后飘洒,繁忙的工地,吊管机不停地吊起、放下,远远近近的焊接棚里,不时闪烁的蓝色弧光幻化着红衣人的怀想……这情景,让人想起大庆会战时那幅名家现场创作的国画,那幅一群“铁人”雪中奋战井场、钻台的《石油工人无冬天》。眼前,画面上那灰旧的杠杠服,换成了鲜红的羽绒服;狗皮帽子换成了里面镶着“铝盔”的羊剪绒帽;工地上的苞米面窝窝头变成了馒头花卷;隆冬里的人,已是大庆会战人的儿孙,身体里流淌着画上人的血液。

白雪蝶舞,红衣人忙。焊丝引燃的1700多度的熔池,将对接的管口融化,连接起一根根卧龙般的管线,在大庆管道人的冰雪鏖战中,这“气龙”从中俄的界河黑龙江蜿蜒南向,穿越松嫩平原,穿越万里长城,穿越中原大地,穿越黄河、长江,扎向中国的大上海,演绎龙的传说,助托九天凌飞的中国梦……
1
END
1
— 作者 路远明 —
音频 | 黄璐婷

小编 | 刘阳

审核 | 徐玲玲  蔡萍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读者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