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尼康58/1.4、105/1.4镜头实拍体验(海量妹图)

 

相机笔记,帮你买到好产品。...



相机笔记,帮你买到好产品。加入微信群,第一时间了解促销信息。加群方法:添加微信号CameraNote,回复佳能、尼康、索尼、富士、M43(以上5选2),电脑、手机、滤镜即可。

(全文约4400字)
“我们把一切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称之为玄学。”

序言



作为一个9年尼康用户,今日面对这5个字母时候的心情其实有点复杂。

曾几何时,尼康厚积而薄发,D800/D800E树立像素和画质新标杆;24/35/85三个1.4定焦齐发,F4小三元并进,20/24/28/35/50/85全系1.8G超高性价比。仿佛一夜之间,尼康实现了镜头群的大和谐,“你有我也有,你没有的我都有”,机身除了风光党外,还吸引了一大票影楼用户。此中感慨,也只有经历过那个黑暗年代的人才能体会。

但也就一夜之间,尼康从“日系相机质量标杆”变为了“日系相机品控反面教材”——D600掉渣,D800对焦装歪,D810热噪,D4S固件,D750至今还有源源不断的新问题,总之没一个让人省心的,曾经的“军工品质”真变成了如今日本自卫队的军工品质了……
▲今日的“日本军工品质”

数码影像行业也是一场永无终点的赛跑,容不得你喘息,谁跑得慢就会立刻落后——适马连发一大堆ART定焦横扫跑分榜,大部分还是价格屠夫;佳能发布35L2让世人知道“你爹终究是你爹”,更何况50L和85L依然有着无敌的F1.2;大法把当年刷机身的功夫都花到了镜头上,短短数年硬是从无到有建起了FE镜头群,大小三元和1.4定焦都齐了,虽然不便宜但各个真能打。

反观尼康,除了残奥会冠军D500外,这几年拿得出手的新镜头,也就更大更重更贵但没好太多的2470VR,更大更重更贵但有口皆碑的电磁炮,更小更轻更贵的340PF。1.4定焦被适马打压严重,腾龙则一步一步地抢占1.8定焦的地盘。剩下的就是58/1.4G、105/1.4E、28/1.4E这几个偏门定焦了。D850够大够强,品控能否一雪前耻我们拭目以待。

购买理由



也忘了是在哪儿第一次听说58/1.4G,但由于常年对标头无甚好感(第一次买相机时被忽悠上了5014D结果血亏还不好用),自己还是习惯挂着35/1.4G拍同人展和私影。一直到用了一阵索尼的FE55/1.8后,突然爱上了标头的视角,外加身边好友入了一枚58G,搭配D4在同人展上无往不利,自己又对35有点腻了,就对58勾起了兴趣。

但58G的相关资料真心不好找,返图更是稀少,看来是个曲高和寡的头。最后终于在一篇105E的设计访谈里,看到了设计师对58G的描述(有些偏技术向,没兴趣的观众直接跳过吧):

拍摄人像等艺术照的摄影师追求的画质并不只是二维成像效果好,图像传感器是二维平面,被摄体是三维的,所以需要考虑如何将三维空间呈现在二维平面上。然而一般对光学系统的评价只停留在二维方面,我认为这是不够的,仅提高二维上的效果比较简单,只需要单纯地将像差尽可能消除就行了。我提出的三维空间高表现力这一理念是源于将三维的被摄体转换为二维时,根据转换的方法成像效果会发生改变这一现象。

例如,在无限远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当成无限远平面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二维对二维,尽可能提升MTF曲线就行了。但在距离有限的情况下被摄体是三维的,合焦面前后即形成虚化,如果虚化效果不好,就不能说成像效果是好的。总之,不是一味提升合焦处的MTF曲线,仅关注二维特性就可以了,而是要在设计上取得三维和二维表现的平衡,这就是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根本。

在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设计理念下,并非单纯令画面整体的画质锐利,也非仅提升对比度就可以的,而是要重视从合焦面开始,随着距离的变化形成过渡平滑的虚化,通过自然而柔和的虚化过渡来体现立体感。

换句话说,三维空间高表现力不是过度提升合焦面的锐度,而是达成基本的锐度后,将剩余的力量放在提升合焦面前后虚化的效果、连续性和立体感上。

例如,合焦于眼睫毛时,睫毛部分成像锐利,但耳环及脑后的头发大幅虚化后,一根模糊的头发看起来像三四根,整体看起来很不真实,成像效果并不自然,且虚化的过渡不平滑,缺乏连续性,比如从合焦面起突然出现大幅虚化,或者合焦面前后一定范围内一直没怎么虚化,紧接着突然虚化等。虽然经过长年的研究发现,这样的虚化特性由像差的残留方法决定,但一直以来并没有理清合适的像差平衡,现实情况就是,虽然可以定性,但很难定量。关于定量的部分,我在刚开始在开发AF-S 尼克尔 58mm f/1.4G时,想将像差的平衡设计得更大胆些,不过有人说用于AF-S 尼克尔 58mm f/1.4G上有些过了,不知道这次AF-S 尼克尔 105mm f/1.4E ED的设计大家会有怎样的评价。

AF-S 35mm f/1.4G、AF-S 尼克尔 58mm f/1.4G和AF-S 尼克尔 105mm f/1.4E ED三款镜头都基于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理念,不过成像效果各不相同。35mm镜头因为是初期阶段的产品,仍有发展的潜力,58mm镜头的效果对有的人而言太过了,而105mm镜头应该是实现了大家期待的像差平衡。

当然,从其他公司的像差平衡来看,也能理解一眼看上去合焦处的锐度至关重要这样的方向性,但是中远摄镜头在最大光圈下用于近距离拍摄时,一幅照片中合焦的范围不到10%,让人怀疑将这部分的MTF提高10%到底有多大意义。

而从合焦部分起虚化过渡平滑是不容易做到的,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诶嘿,有意思,居然是个追求焦外玄学的头。更让我惊讶的是,原来35/1.4G也是玄学家族的成员之一,只不过是早期的试作品,而58/1.4G是对“柔”的一次尝试,105/1.4E则是对“锐”的一种尝试。

这就好办了,毕竟35/1.4G是我第一只一见难忘、在2011年以13100地震价义无反顾地入手的镜头。为何那么拼,除了中规中矩的锐度,就是因为这个头有着我之前用过的所有尼康头都没有的氛围感。

这种氛围感,是由色彩和焦内焦外的过渡等因素共同组成的,难于量化,但深得我心。

好嘛,既然是继承3514G衣钵的,不用多说了。立刻跑到薪光弃财城,结果国行58G居然全场断货。万不得已,只能入了个水货,了却一桩心愿。
 
105E的故事则简单很多。自从看完那段访谈,外加使用了一段时间的58G,对于尼康工程师的“三维高保真”理念很是欣赏,于是对于玄学家族的第三位,在锐度和柔化上把控得更好的105E也念念不忘了起来。自己虽有画质无可挑剔的135APO,但MF毕竟很累,135mm的焦段也堵死了室内使用的可能,最后咬咬牙出掉了135APO。本想等新工作满一年后作为给自己的奖励,结果群里好友正好要出,还给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良心价,于是早买晚买早晚要买,买吧……

外观展示



58/1.4G是一支颇为短小精悍的头,整体尺寸和35/1.4G差不多,分量出乎意料的轻,整个镜头只有385克,差不多两台IPHONEX的重量。虽有72mm的口径,但前组镜片深陷于镜筒中,实际口径并不大。

总的来说,会让你有一种“我的钱花哪儿去了?”的错觉。
相比之下,105E整个就是一傻大黑粗,985克的重量,82mm的巨大口径,每次站着换镜头时都生怕单手抓不牢。硕大的前镜组,能给你只有大光圈定焦镜头才能带来的通透和满足感。





装在机身上的效果,58G配D750,105E配D500,本身就大了一圈的D500装上105E更显饱满,对长时间拍摄的臂力也提出了要求。相比之下D750+58G区区一千多克的重量,还不及一支竹炮,简直是跑展和外景的最佳组合。

使用感受



58G这个头,如各种评测所说,还真不是一个跑分头。你说分辨率,1.4全开稀烂无比;你说性价比,都够买俩S50A了。所以这头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儿,我觉得也只有用照片来展示了。

可惜最近忙于工作,周末除了带孩子和撸舞,也就跑了几次同人展,所以能拿出来的样张清一色都是场照(来自于萤火虫2,CP21和C93),也请大家见谅了。
首先是焦内,这个头其实并不如一些人以为的那样,“全开很肉”,恰恰相反,光圈开大的时候焦点其实非常“清晰”,但并非斧凿刀刻的那种“锐利”,此中区别,佳能50L用户应该深有体会。而如果将光圈收到F2乃至F2.8,这个头就又如传统尼康镜头般锐利了起来——只不过我很少这么做,毕竟,买这个头就是为了这种柔而不肉的感觉。


▲F1.8100%


▲F2.8 100%

其次是逆光,这是58G带给我最大的惊喜。绝大部分镜头逆光甚至冲光拍摄的时候,轻则雾蒙蒙一片,重则眩光鬼影,很难有让人满意的表现。58G估计是托了精简镜片和纳米镀膜的福,逆光下表现相当出色,很多场合我真敢和阳光正面杠,雾化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最后是焦外表现,这个倒不用多说。比起长定焦+近距离那种“如奶油般化开”的焦外,我更喜欢“虽然虚化了但还能看出环境”,这也是我之前沉迷35/1.4G环境人像的原因。58G的视角类似标头,进一步可横拍半身,退一步可竖拍全身,不论远近都能保持不错的空间感。
 


105E则更简单粗暴一些。直白的说,这就是个手持的空气切割机,咔嚓一下,你想要的刀切奶化就来了。全开都能让焦点附近锐瞎狗眼,同时焦外又能“如奶油般化开”。105mm的视角拍摄全身能带来不错的空间压缩感,拍摄环境要求也比135mm低了一些。





▲F1.6 100%





▲F1.6 100%





▲F2.0 100%





▲F2.0100%


105E的另一个用处是搭配我的D500,等效160mm+F1.4+几乎覆盖全屏的对焦点+10FPS+永远都用不完的缓冲区,这个组合在舞台拍摄时简直就是神器——当然,前提是得找一个不错的机位。
 
▲以上舞台照均为F2拍摄

总结



58G和105E算是目前镜头研发全民跑分氛围里的一股清流,两者都拥有过目难忘却难于用文字和数字直观展示的表现力,以及超低的性价比(相比S50A和S135)。近万/过万的售价,注定了小众的结局。

如果你只是想要一枚普通的干活用或高性价比或高分辨率镜头,这两个焦段都有无数更好的选择:5018G好用不贵,S50A料多实在,8518G超高性价比,8514G价格也已非常良心,S135/1.8更是超越原厂。

但如果你认同这两枚镜头的设计理念,喜欢它们的表现力,那就果断下手吧,它们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知乎上有人提问58G,也看到了不少不错的回答,这里做个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18762),欢迎移步观看。里面提到了从MTF上能看出,58G的“玄学”是有科学依据的。
▲58/1.4G MTF

说实话,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日常主力已经换成了R3+2470GM。D500和D750还留着,说不准哪天也会出,留着它俩的最大意义,就是给58G和105E提供一个原厂机身。虽然转接也可用,但毕竟不如原厂舒服。

不开玩笑,58G和105E现在是我没有灭门尼康的唯二理由了,或者说,唯一?
谢谢观赏
呃,等一下,还有一个广告。如果觉得这两个镜头价格太贵,或者有冲动但还没下定决心,可以来租一下^_^
▲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小程序码
▲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小程序码
(完)
求留言、求分享、求关注
★推荐文章★
a7III画质测试成绩 | 适马FE口ART镜头FAQ
超级轻薄本领券减千元 | 指纹鼠标售价199元
↓长按图片选择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戳阅读原文查看相机笔记推荐产品↓


    关注 相机笔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