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著名外交家张仪如何巧妙“造势”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

 

字数:2229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张仪为秦国组织连横,先去劝说魏王,言语之间犹如匕首投枪:“魏国的土地纵横...

字数:2229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张仪为秦国组织连横,先去劝说魏王,言语之间犹如匕首投枪:“魏国的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人,土地平旷,没有高山险峰,四方诸侯都能通过。从郑国到魏国,只有二百余里,人奔马跑,不到一日就可抵达。魏国南与楚、西与韩、北与赵、东与齐接壤。这样魏国士兵只好把守四方,守卫边界上的守望台和城堡的兵力就得不下十万人。”

魏王闻言,怒恐交加。张仪趁机营造各路诸侯大军压境、魏国山河破碎、危在旦夕之势:“如果魏国结交楚国而不结交齐国,齐国就要攻打魏国的东面;如果结交齐国而不结交赵国,赵国就要攻扫魏国的北面;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魏国的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南面。这就是所谓的四面受敌,能避免瓜分豆剖吗?”

魏王说:“苏秦先生曾为我设计合纵的路线,难道凭借这样的战略还不能保全社稷吗?”



张仪见魏王已经对“合纵”的成效产生怀疑,忙即趁热打铁说:“主张合纵的诸候,说是为了使国家安定,君主尊贵,兵盛国强,这是诱人的美名。现在主张合纵的人,统一天下诸侯的行动,相约结为兄弟之邦,在洹水上杀白马立盟誓,目的是为了相互安定团结。可是即使是同父同母的亲生兄弟,还要争夺钱财,何况这些诸侯?而你却要靠狡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献的计谋来保全国家,很明显这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大王不去侍奉秦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领卷、衍、酸枣等地,控制卫国,夺取晋阳,这样赵国就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魏国就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那么合纵的道路就断了。合纵道路一断,那大王想不遇危险是不可能的。再有,秦国若是胁迫韩国去进攻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不敢不听。秦韩联合为一个国家,魏国就会马上灭亡,这是我为大王忧虑的原因。为大王盘算,不如恃奉秦国,只要侍奉秦国,那么楚、韩一定不敢妄动;没有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国家也必定没有忧患了。再说如果大王不听从我的意见、秦兵出动,攻向东方,那时即使想去侍奉秦国也不可能了。况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多是夸大其辞,很少有可以信任的。这些辩士热衷于此,多半是因为劝服一个诸侯加入抗秦的队伍,就能跑到赵王那里索取一分好处!您有什么义务替赵王做嫁衣呢?”

魏王听罢,深以为然。

张仪临走之前又撂下一句:“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审计定议。”

魏王于是背弃盟约,侍奉秦国



张仪又去撺掇楚王,极言秦国土地兵马之盛,说:“秦拥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南有泾渭,右临陇蜀,左近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

楚王反诘:“楚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且兼地势险要,粟支十年。我成就霸业的资本,不下于秦王!”

张仪微微颔首,而后故作奉承之态,道:“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两国不相上下,旗鼓相当,这一点您说的不错!”



楚王闻言,略感得意。岂料对方忽然话锋一转,借韩、魏、秦三国之势以为谈资,出语铿锵有力:“如果大王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来攻,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党要道就被切断;他们进而出兵河东,占据成皋,韩国必然投降秦国。韩国投降秦国,魏国也必然跟着归顺秦国。这样,秦国进攻楚国的西边,韩、魏又进攻楚国的北边,楚国怎能没有危险呢?您还妄图以一挡三吗?”

楚王有些畏惧,但依然不愿服输:“以一挡三又如何?”

张仪笑道:“大王曾与吴国交战,五战三胜,你的兵卒已尽,又远守新得之城,居民深受其苦!臣闻功大者易危,而人弊者怨上。您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祸至无日!”



楚王不悦,却已无反驳之语。张仪知道对这种自视甚高之辈不能一味恫吓,还需动之以利:“在诸侯中坚持合纵联盟的苏秦,被封为武安君而出任燕相,暗地里与燕王合谋进攻齐国,瓜分其地。他假装在燕国获罪,逃到齐国。齐王接待了他,并又任命他为相国。过了两年,齐王发觉他的阴谋,非常气愤,便车裂了苏秦。一贯靠着诳骗欺诈,反覆无常来求取荣华的苏秦,想要图谋左右天下,统一诸侯,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显的了。现在,秦、楚两国接壤,本来是友好国家。大王果真听从我的劝告,我可以让秦太子做楚国的人质,让楚太子做秦国的人质,让秦廷的后妃做您的洒扫之仆,并献出万户大城,作为大王斋戒沐浴的封邑,从此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互不侵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认为没有比这更有利于楚国的了。”楚王于是与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仪见到韩王,还是一样先造韩国“岌岌可危、大命将泛”之势,劝他不要自贻伊咎、积薪候燎:“韩国地势险恶,百姓多居山地,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土地方圆不到九百里,存粮不够两年。预料大王的士卒连烧火做饭、养马、做杂役的统统在内总共不过三十万。而秦国单是上将,就不下五万,科头跣足、贯颐奋戟的虎贲之士,更是不可胜数!六国士卒作战时要穿上铠甲,戴上头盔,而秦国士卒不穿铠甲,赤膊上阵,冲向敌人,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臂挟着俘虏,猛锐无俦。秦国士卒与六国士卒相比,就象无敌勇士孟贲与懦夫相比一样;秦国重兵压向六国,更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样。”

韩王的胆子不如楚王,吓得连问张仪该怎么办。 

张仪说:“如果大王不孝敬秦国,秦国就会出兵占据宜阳,切断韩国上党的交通,东面占据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离宫、桑林御苑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如果封锁了成皋,切断了上党要道,那么,大王的国家就被割裂了。因此,为大王考虑,不如去讨好秦国。秦国的愿望,就是要削弱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只有韩国。这并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而是韩国的地形使它有这种优势。现在,大王如果往西讨好秦国而又去进攻楚国,秦王一定高兴,还会给您意想不到的好处!”韩宣王听信了张仪的话。



张仪紧接着又去说服齐王,由于三战克捷,他在“势位”上有所提高,因此言语更显严厉峻急、雷霆万钧:“给大王出谋划策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及万世的长远利益。主张合纵策略的人游说大王,他们一定会说:‘齐西有强赵,南有韩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也!’大王只欣赏他们的一番游说之辞,而不去考察实际效果。”

齐王道:“愿意闻教!”

张仪说:“现在的形势是,秦国嫁女,楚国娶妇,两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秦,献出河间,他们纷纷向秦国表示友好。大王如果不向秦国表示友好,秦国就会迫使韩、魏南面进攻齐国,赵国就动员大军渡过清河、漳水,直指博关,而临淄、即墨就不会为大王所有了。齐国一旦遭到进攻,那时想要向秦国表示友好,也不可能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齐王同意了张仪的主张。



张仪下一个劝说的是赵王,发言伊始,即有箭在弦上,张弓待发之势:“现在我们秦国已经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两周,据有国宝九鼎,扼守白马要津。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久已心怀愤怒。现在敝国想要渡过黄河,据守番吾,希望于甲子之日与赵军会战于邯郸城下,仿效武王伐纣的故事,所以派使节先告知你的左右臣下。”

赵王道:“这肯定是两败俱伤的结果,非打不可吗?” 

张仪说:“如果是以前,秦赵相争,或许还是平分秋色之局,现在已经不可能了!日前,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友邦,而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也贡献鱼、盐之地,这是断了赵国的右臂,砍断了右臂,还想要与人相斗;失去盟国,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干道,通知齐国,使其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成皋,驱使韩、魏两国驻军于河外;一路驻军于渑池。四国相约共同进攻赵国。赵灭以后,必定四分其地,因此我内心不敢隐瞒,事先通知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和秦王会晤于渑池,当面交换意见,亲自决定问题。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裁决。” 

赵王一听张仪造势说四国联军要打过来,心慌意乱,忘记了其他诸侯是初附强秦,关系尚未稳固,还不能同心同德的共同发起军事行动,于是听从了连横的主张。 

最后轮到了弱燕。张仪开门见山的问:“燕国至今不向秦国低头,倚仗的是什么呢?”

燕王回答说:“倚仗的是赵国!” 

张仪讥笑说:“赵国怎么可以倚仗呢?从前赵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给代国国君为妻,目的是想要吞并代国,他约定和代王在边塞句注会晤。他事先要工匠做了一把大铜勺,把勺子把儿做长了一些,可以用来打人,并暗中告诉厨师说‘等到酒兴正浓的时候,端上热汤,立即翻倒,用勺底打死代王。’厨师就按其吩咐,在席间用勺底打死了代王,代王的脑浆涂了一地。他的姐姐听说后,把自己的簪子磨尖自杀而死。所以到现在还有个磨笄山,天下无人不知。赵武灵王更加心狠手辣,六亲不认,反复无常,大王已清楚地了解,怎么还敢委身与他?



燕王诚惶诚恐道:“我们应该怎样才好?” 

张仪见此,忙即抓住有利的时机,戮力营造燕国“孤立无援”之势,以动其心:“赵国发兵进攻燕国,两次围困燕都,胁迫大王,大王割地给他十座城赔罪,这才撤兵,此情此景,您还记忆犹新吧?现在赵王已经到渑池去朝拜秦王,献上河间来讨好秦国,其目的是用小利来蒙蔽秦王的双眼,让秦王按兵不动,而赵王就可以肆行其志了!如果您现在还不表明臣服秦国的态度,那么以后我们对于您与赵国的争执,只能作壁上观了!恐怕届时易水和长城就不会为大王所有了。”

燕王道:“我愿意听从您的安排!”


    关注 解密历史谜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