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之行余

 

恒之久,学之专。恒之久,爱之切。恒之久,兴之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恒之久,学之专。

恒之久,爱之切。

恒之久,兴之广。

恒之行余

机缘巧合,兴趣所向,年过四十有余方走进书馆,随后有幸加入书社成为会员。原先陌生的认识了,认识的熟络起来。一日两日,三月五月......横撇竖捺便有了模样。一年有余细细品味走过的墨香之路,便会感叹,因了恒,师有师之功力,生有生之毅力,行余便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有了绵长之劲力。

行余得以百年传承,自然是人之恒力所维系。远有故人,今有吾师之辈,书馆不仅仅是学书,更是吸纳师之德、传承行余之精神之所在。
恒之久,学之专。掰指算来,和郝继文老师相识已有二十一个年头。从认识就听说他喜欢舞文弄墨,爱写毛笔字。到后来单位创建廉政文化长廊,布置了郝老师的作品上墙,见字如面,尔雅文胜,悄悄据一副郑板桥的墨竹题图诗为己有,便想以后有机会一定拜师学艺,提笔蘸墨。随后便逐步看得见老师的作品见报见书,近年来更是作品层出,涉猎越来越广,研究求新求专,文与书一如经年包浆之瓷器,愈发恒力勃发,温吞润泽。

恒之久,爱之切。一眼清瘦,一眼仙风,笔下之墨晕染,遒劲道骨,自然是韩中明老师之印象。课堂之上,对我们这些中年学生遵从赏识教育,风趣多言,幽默自然,许多学书之道理提按之笔法在谈笑间感知。听课间,自会联想韩老师临水而立,麻衣芒鞋,一袍风一身墨,自成画。记得第四期开学典礼蹭课,韩老师开言谆谆,情到深处便哽咽不能自已,对书法对传统文化的接力传承,让人心生敬畏与感动。在介休在行余在笔端在墨间,恒之久,痴之久,爱之切,非常人能所及。
恒之久,兴之广。自古就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王爱登班长便是如此左琴右书兴趣之广。书,便在知鱼堂,挥洒自如;教,便在行余馆,点到为止;琴,便在大堂间,余音袅袅。由仕而文,由书而琴,由兴而学。默然间,墨香飘出浑厚,古琴鸣响古朴,背后是自得其乐的逍遥。

恒之久,气之雅。面对学生腼腆语短,蘸墨时笔走龙蛇,很难把武文峰老师如此反差的形象定格于一人。长久浸润于笔墨,人便自带儒雅,虽讷于言,却在指尖转动的笔墨中,让人在字里行间中体会不可言语的精神轮廓。一句“每笔每画要交代清楚,犹如说话咬字要清晰”;一句“手上动作要有精气神”,让人感知书法的节奏和旋律的美感,尽在笔端指尖,犹如他的散文,貌似内敛却热情四溢。或许这就是为师之道吧。

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开始”,于我刚刚好遇到行余,遇到这些老师,遇到一样孜孜以求的书友。学书不求成名成家,唯愿在百年行余浸淫书香,染以墨味,学以恒久,乃至学师之专、之痴、之广、之雅,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教书之人平凡,学书之人普通,行余之人却为自己赋予了庄重而恒久的意义,足以让平凡普通的日子散发光芒,让百年深藏的陈酿浓而劳冽。《芳华》首映日,电影院偶逢行余四位老师多位书友“偷闲学少年”,往日的沉静透着俏皮,文案的多思晕染着可爱,顿悟行余不老,芳华永驻,书墨悠远之深意。
恒之久,爱之切。一眼清瘦,一眼仙风,笔下之墨晕染,遒劲道骨,自然是韩中明老师之印象。课堂之上,对我们这些中年学生遵从赏识教育,风趣多言,幽默自然,许多学书之道理提按之笔法在谈笑间感知。听课间,自会联想韩老师临水而立,麻衣芒鞋,一袍风一身墨,自成画。记得第四期开学典礼蹭课,韩老师开言谆谆,情到深处便哽咽不能自已,对书法对传统文化的接力传承,让人心生敬畏与感动。在介休在行余在笔端在墨间,恒之久,痴之久,爱之切,非常人能所及。
再次翻看亲亲鱼LOGO,喜欢至极。行余一年有余,渐渐体味,那双鱼分明就是行余的前世与今生的百年之吻,是代代行余人的传承之吻,是介休文化与个人爱好的融合之吻,也是我四十年前浮躁激进与今后静以养心的转折之吻。

更懂得,恒之久,行更远。


更懂得

恒之久

行更远。


作者  ▏李明秀

审核  ▏武文峰

摄影  ▏魏永栋

编辑  ▏古艾娜

恒之行余


    关注 行余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