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分享】陈晓宁:上一堂有味道的历史课

 

特别喜欢一本草根历史书--《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与教科书和一些历史普及读物上完全不同的...





特别喜欢一本草根历史书--《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与教科书和一些历史普及读物上完全不同的历史:风格非常恶搞,态度相当端正。印象特别深的是当年明月在后序里写过的一句话:“幽默的从来不是历史,而是我。”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历史课。也许有味道的不是历史课,而是历史老师才对。这个“味道”就应该是历史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成为杂家,广收并蓄。同时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与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第一:讲历史,首先要把背景搞清楚,否则不会产生历史感。这里说的背景,或波澜壮阔或优雅娴静,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置身其中,如临其境。如金庸先生的小说,那深厚的历史底蕴、令人垂涎的美味大餐、诱人的大漠风光、各式建筑的多样风格、令人向往的桃花岛、玄妙的武功招式、源远流长的丐帮文化、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卦方位地理设置等等,带你走进一个个神奇的世界。说到底,就是历史教师要给历史课堂“造境”,学生才能对历史有更加深切的感受。

第二:讲历史要突出历史的差异性。差异是强调独特性、特色的部分,无论是人物、事件,还是过程、方法,不突出差异性,个性就出不来,历史就大同小异。比如说,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总论”中指出:“论史者率以汉唐并称,其实非也。隋唐五代,与后汉至南北朝极相似,其于先汉,则了无似处。”这句话说明了历史是有差异和相似之处的。在其中从秦汉到隋唐,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体制经历了从建立、巩固到瓦解、重建的第一个循环。后世每以汉唐并称,实则两朝的历史进程既有惊人的相似,又有内在的连续,更有显著的差异。其断续异同之间,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某些特点及规律。寻找差异,更能突出历史的特点,印象更加深刻。
第三,讲历史要重视历史发生的过程。我们一直就很重视历史的过程。问题是,历史课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一节课要讲太多的东西,老师不得已要简化过程,于是我们的历史课普遍“过程”不足。过程太简略,背景和差异就做不好,历史智慧就只能由老师告诉学生。这是我国历史教学普遍低效的关键性原因。我认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语文老师在讲述记叙文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在叙述或者学生自主解决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智慧,达到“学史明智”的目的。

总而言之,要讲一堂有味道的历史课,历史教师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教师的审美品位,应该是和谐而又优雅高尚的。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优雅高尚,让学生崇敬而向往。这种审美品位成为了一种氛围,一种力量,一种磁场,体现了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以美激情,以美发辞,以美育德,以美立人。通过富有美感的教育过程,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对学生情感以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中学

欢迎关注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中学官方微信平台!我们将为您实时更新学校的最新资讯与前沿信息,及时发布教学动态及师生风采!

长按指纹识别即可关注



本微信账号由微联传媒技术支持并同步发布


    关注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中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