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社区理论二十年回顾与评述:新时代、新发展

 

从探究社区理论始创者的角度全面系统回顾、评价和归纳这个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是这篇文章有别于同类文章之处。...



原题:《探究社区与数字时代的教与学》导读

作者:肖俊洪

刊期:《中国远程教育》2018.3

加里森等三位加拿大学者所提出的在线远程教育“探究社区(Community of Inquiry)模型”①在国际远程开放灵活学习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完全可以与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开拓者穆尔的交互理论相媲美②。探究社区的理论框架、方法和工具是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的一项课题的研究成果(1997-2001),该课题旨在研究教育环境下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会议的特点。探究社区模型正式发表至今还不足20年,但是其被引量已经超过10,000次!关于这个理论的研究成果,有兴趣者可以登录其专门网站了解详情(https://coi.athabascau.ca/)。

《探究社区与数字时代的教与学》一文作者特里·安德森教授是探究社区模型理论的始创者之一,在即将迎来该理论问世20周年之际,应第27届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ICDE)在线学习世界大会主办方Contact North的邀请撰写此文并在会议前夕正式发布。作为本刊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德森教授一直对本刊“国际论坛”关爱有加,已多次赐稿。我第一时间拜读这份报告并在与安德森教授交流看法之后提出把它译成中文发表在“国际论坛”的想法。安德森教授欣然应许并希望我能够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因此经他本人确认,最终的版本与Contact North发布的版本③有少许不同之处。在此我们也要向Contact North表示衷心感谢!

探究社区模型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克服“早期函授型远程教育的认知-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在社会交互上的不足和一些技术性限制,缩小远程教育与常规教育的“距离”。探究社区旨在“有效促进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共同建构、发现和培养”,适合在学习管理系统和协作平台使用或应用于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活动中。

安德森教授在其文章中首先回顾了探究社区模型的发展,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六个方面阐述这个理论模型在数字时代的教与学中的应用:

①融合新技术——虽然这个模型是在线会议环境的一个产物,但是同样适合新兴技术环境;

②主题讨论——这似乎是该模型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一种活动,但他也指出移动应用程序的日益广泛应用也许会对这种交流形式带来影响;

③提高学生发帖质量——虽然主题讨论的形式缺乏创新,但是教师们一直致力于通过其他方式方法提高学生交互的质量;

④新旧技术相结合——在数字时代,除了传统的技术以外,还有很多新技术可用于教学目的,这意味着教师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教学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

⑤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所涉及的问题是否具有真实性并且与学生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尤为重要,直接影响认知临场的形成;

⑥融合社交媒体——今天,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网络临场,他认为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在社交网络上创建和管理自己的网络临场,建设个人学习环境,发挥网络临场的作用和增强其真实性。

探究社区模型包括三种临场:社交临场、教学临场和认知临场。有研究者认为这三种临场不能全面反映教育体验,因此提出必须增加其他临场,但这些新临场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原来的探究社区理论侧重教学视角,而鉴于学习者对教学效果同样有直接影响,因此安德森教授认为应该增加谢伊和比迪杰拉诺提出的“学习者临场”④,以显示学习者的“努力、自我效能感和其他形式的自我调节”的重要性,把探究社区发展成一种学习模式,使这个模型更加符合自我导向学习的理念。

在“社交临场、教学临场和认知临场的最佳实践经验”一节中,安德森教授分别从这三个方面阐述数字时代的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技能和能力才能最充分发挥探究社区的优势,并讨论有效学习的前提。本节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剖析建设这些临场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措施,很有启发意义。

“同侪学习和评价的发展与探究社区”一节指出同侪学习和评价有助于发挥探究社区的优势。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如今远程、分布式教育的质量或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够得以保证,因此探究社区理论应该在同侪学习和评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学习分析技术、个性化学习和自适应评价”一节则主要讨论自适应学习和自适应评价的新兴技术方法能在哪些方面促进探究社区的实践。探究社区理论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学习分析技术、个性化学习和自适应评价似乎更加侧重认知-行为主义。然而,研究表明,学习分析技术也能够在支持小组活动和社会交互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包括组建小组、搭配成员、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等)。至于个性化和自适应方面,安德森教授认为,作为一个社会性模型,探究社区理论在个性化方面会有自身局限,但是,“完整的教育应该包括有质量的自学、小组学习和以网络形式开展的学习”,因此个性化学习和自适应评价这些活动完全可以与探究社区学习并行不悖。

文章最后阐述了探究社区的未来与新兴技术的关系,指出探究社区模型与其他社会建构主义模型一样存在难以规模化这个挑战。比如传统远程教育把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小组通常有20~30名学生,很少超过40或50名学生”,并配有辅导教师,因此如果大规模推广探究社区模型的学习,学校的办学成本会骤增。安德森教授认为,虽然小组学习在数字时代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正式学习形式,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和“群组”学习模式都是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和尝试的有益之举,符合新时代对终身学习的诉求。关于“小组”(group)学习、“群组”(set)学习和“网络”(network)学习,他则在另一篇“国际论坛”特稿中有过专门详述⑤。

从探究社区理论始创者的角度全面系统回顾、评价和归纳这个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是这篇文章有别于同类文章之处。作为始创者,不管是对原理论的理解和阐释还是对相关研究的评价,安德森教授的述评毫无疑问是最权威的。同样的,对于探究社区模型在数字时代的教与学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他的展望也是富有指导意义的。2010年这个理论正式发表10周年之际,三位始创者曾经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一次全面回顾⑥,今天安德森教授又在探究社区模型即将迎来20周年之际再次回顾这个理论的新发展。我衷心希望《探究社区与数字时代的教与学》一文能有助于我国远程、开放、在线和灵活学习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好地领会探究社区模型的实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尤其是诸如文中所述及的这些成果),开拓新思路,积极开展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教学创新,为探究社区模型增添中国元素,在下一轮的回顾中出现中国本土化的研究成果!

最后,我们谨向安德森教授致以深深的敬意!感谢他对本刊的支持和信任!

①Garrison, D. R., Anderson, T., & Archer, W. (2000). 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 model.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2-3), 87-105.

②Moore, M. G. (1989). Editorial: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3, 1-7.

③https://teachonline.ca/sites/default/files/pdf/e-newsletters/how_communities_of_inquiry_drive_teaching_and_learning_in_the_digital.pdf.

④Shea, P., & Bidjerano, T. (2010). Learning presence: Towards a theory of self-efficacy, self-reg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ies of inquiry in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55(4), 1721-1731.

⑤特里·安德森, 乔恩·德龙. 2014. 远程个人学习和社会学习: 方法与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2): 24-31, 95.

⑥Garrison, D. R., Anderson, T., & Archer, W. (2010).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A retrospective.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13(1), 5-9.

(本文系摘编,未标注参考文献等,详阅及引用务请核对原文。)

责编:郝丹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阅读原文


    关注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