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爪哇: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跨海远征

 

浩浩荡荡的远征军~最后因为疏忽而功亏一篑~...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如何评价元朝的海上远征?
1276年,攻陷临安后的元朝,成为了东亚无可争议的霸主。深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忽必烈汗及其心腹贵族集团,几乎完整接纳了一个对于蒙古人来说相对陌生的朝贡-宣谕体系。蒙元帝国的战略方向,也就顺着东南沿海,延伸到大陆周边的区域性国家。

在这种大背景下,忽必烈策动麾下大军去不断征讨南方各国。日本、越南、缅甸等地,几乎是无一幸免。甚至远在南洋深处的爪哇,都成为了汗八里王城的目标。

战略需求

忽必烈需要联通伊尔汗国与西北的敌对势力抗衡
忽必烈在灭宋后的外交方向,是非常明确而现实的。反对他继承蒙古帝国大统的派系,以西北方向的钦察和察合台两个汗国为基地,不断肆虐蒙元的西北边境。在金莲川和汗八里之间奔走的大汗,必须和拖雷系的伊尔汗国建立起联系。后者几乎同时在于西方的马穆鲁克和北方的钦察汗国交战,也急需要中央的支持。

当然,由于陆上联络被敌对势力所隔绝,蒙古人必须通过南洋和印度洋的水陆,与控制着波斯湾的伊尔汗国通信。巧的是,那些在南方群岛间活跃数百年的阿拉伯航海家们,已经在泉州和广州向忽必烈投诚。通过他们的提醒,大汗注意到在广州和巴士拉之间,有一条稳定的海上交通路线。元朝之后的外交的重点之一,就是保持这条海上通路的顺畅。

中亚手抄本插图 伊尔汗国向忽必烈方面交好
1284年,忽必烈派遣著名的畏兀儿航海家亦黑迷失,从泉州出发,出使锡兰。到1286年为止,汗八里方面,已经陆续接受了南洋十国的投顺。不满足于此的元朝,又在1285年派兵驻扎占城国,作为向南方推进的基地。1287年又派人招抚了印度次大陆上的航海国家--朱罗。
北宋时曾经称霸南洋地区的朱罗
在海上贸易的利益驱使下,商路上的国家通常愿意以各种报聘和出使的手段,来维持和平通商的环境。这是元朝的朝贡外交,在初期进展顺利的原因。但一些强势崛起的新兴国家,就不可能轻易买账了。

1289年,元朝的特使孟琪,前往招抚南洋深处的爪哇国。当时的爪哇,正处在雄主克尔塔纳加腊的统治时期。受到印度-波斯文化影响的他,自称万王之王。不但派人远征附近的苏门答腊,灭亡了存国数百年的前南洋霸主三佛齐,还吞并周了边的不少小国。在元朝人抵达当地时,爪哇人已经将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东面的马鲁古群岛,都置于自己的统治下。
克尔塔纳加腊时期的爪哇势力范围
因为爪哇岛是南洋香料物产的交易中心,所以就算是不听大汗的指令,也不愁没有人来贸易。仅仅是来自泉州的中国商人,就能让爪哇从贸易里大获收益。在这种供货商心理的驱使下,克尔塔纳加腊以地区霸主的身份自居,让人在元使孟琪的脸上强行刺字。

对于使者受辱的事件,忽必烈当然是无法容忍。但外交风波发生后三年,元朝才动兵南下。一个原因是1281年征日本失利,水手和船只损失很多,进攻爪哇需要进一步征调民间的船只和熟练驾乘。另一个原因是南方占城,在1290年驱逐了元朝的势力,宣布了独立。这让元朝失去了向南展开行动的前进基地。
曾抵抗元朝统治的占城军队

迟来的报复

在日本的巨大损失让元朝必须花更多时间准备跨海远征
一直到公元1292年,忽必烈才全面实施了讨伐爪哇的作战。元朝政府表示,此举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在南洋各国中树立绝对权威。为此,忽必烈对讨伐军的人事构成,做了精心安排。他诏令史弼、高兴和亦黑迷失三人为平章政事,作为远征的最高指挥者。

史弼是出生河北蠡州的汉人,却精通蒙古语,是早期蒙古帝国的一位汉军万户。据说能举着数百斤重的石狮行走,武勇绝伦。出征爪哇前,他已经担任了浙东宣慰一职。在随伯颜南征时,表现非常突出,是元朝在南方的栋梁之一。忽必烈的原意,是希望让水军老将史天泽的孙子史燿作为统帅。可是这位出生将门的军三代,却以年纪太轻为理由,推掉了海外远征任务。最终,率军远赴海外的担子,落到了前线的实干型将领身上。这对于元朝远征军的结局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曾经为蒙古人打下手的北方汉军 成为了远征主力
高兴则是南宋降将,同样随伯颜攻占江南。在奉命出征之前的十余年时间里,一直忙于扑灭江南的各种宋朝遗民起义。他也是元朝当时最有南方作战经验的将领之一,以擅长水战和崎岖地形作战而闻名。

至于最为有名的亦黑迷失,与大汗有着不错的私人关系,深受忽必烈新任。从1272年起,就作为元朝的使者频繁进出南洋。由于是西域胡人出生,他在同泉州本地的穆斯林海商打交道时,比较能获得亲善感。这些番邦后裔,在南洋和中国之间,已经做了几百年生意。所以,对水文气象条件、航线选择和航行时间安排,都已经有了成熟方案。中国沿海的贸易,始终洋离不开阿拉伯引水员和翻译的帮助。忽必烈的舰队则更加需要他们的帮助和指点。亦黑迷失成为海道总领,职责就是帮助管理穆斯林水手和船只。
畏兀儿人 亦黑迷失的画像
在三位总帅之下,元朝还设立了进行此次远征的四个征行万户府。包括有史弼部下5000人、福建行省驻军里抽调的2000人,以及江西、福建、湖广三省的兵员,总共20000余人。大军还准备了远征所需的一年粮草,军饷四万贯。将领们随身携带着用于临阵升赏的虎符十枚,金符四十枚,银符百枚,金丝缎百匹。

远征军的核心,是自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就为蒙古作战的北方汉军。其他辅助部队则是投降的前南宋新附军。这些军队都已经在江南作战超过十年,熟悉南方的湿热多雨的环境。当然,相比起根正苗红的北方汉军,新附军的士气要低迷不少。作为新附军总帅的高兴,曾经像忽必烈建议多派军队,以壮声势。忽必烈却回答他:南洋土著,裸衣胆小,多派军队豪无用武之地!

忽必烈不愿意多派部队的真正原因,或许是来自海上远征的后勤压力。为运送20000多陆军去爪哇,元朝从福建浙江征调船只千艘。看起来平均每艘船只能运载20名士兵,其实出海远征和在近海作战区别很大。除了士兵本身之外,所需军械、军饷、医药、帐篷都必须用船运输。随即携带的十余万石军粮,也都必须用船供应。这样算起来,千艘战船的规模就不算夸张了。作为对比,宋朝北上袭击山东金军时,就以120艘战船载士兵3000人,平均每艘船也只能载兵30人不到。可见古代跨海用兵的难度。
宋元时期的大部分战船都吨位有限

乘虚而入

爪哇废太子威查亚 成为了元军的内应
忽必烈不肯多派军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认为此次出征是必胜无疑。原来在元朝出兵之前,爪哇方面就已经有人愿意充当内应。

爪哇王克尔塔纳加腊的强势统治并不长久,管辖今日印尼谏义里地区的葛朗太守查亚•卡旺,在一次突然袭击中杀死了万王之王及其宰相,夺取了爪哇王位。王国的大部分藩臣,包括克尔塔纳加腊的女婿威查亚都被迫向新王效忠。但这种效忠显然只是表面上的。

威查亚一面到处联络前朝旧臣,一面在一个叫做麻诺巴歇的荒野里训练军队、积蓄粮草,准备复国。这时候有人献计给他说:现在有一艘中国的商船到这里来,可以就此和鞑靼人取得联系,说这里美丽的公主很多。您马上写一封信,劝鞑靼人出兵来攻打这里。等他们到了您和他们联合起来,就可以打败葛朗人了。

忽必烈到底对可以获得美女的情报相信几分,我们不得而知。但敌国内部有人响应,使孤军远征的元朝军获得了最大的战略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在皇帝的督促下,三省军马及粮草在福建的泉州集结完毕,于1293年的正月初一出海。

从泉州出海的元朝战船
舰队出发后,在海上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风浪颠簸。不习惯坐船的北方汉军,在数日内都不能正常饮食。虽然近代的西方人发现,船只在顺风情况下,从广州到马六甲仅需要约一周时间,但数量众多的元军却不能如此。船队必须沿海岸南下,经过今天的西沙和南沙群岛后,才进入爪哇海域。

按照蒙古传统,在交战之前要先投书爪哇各地的首领,以破坏他们的内部团结。结果有不少小邦派人前来归顺。元军主力则将战船停泊在今印尼坤甸市境内的交栏山。一面伐木造小船做沿内河进攻敌军都城的准备,一面派先锋军五百人和十艘船去护送使者,招降现任爪哇王查亚•卡旺。
在海上遭受风浪颠簸的元朝舰队
随后,完成准备工作的元军登陆在爪哇东部的重镇八节涧附近。全军分为水陆两部,分头前进。这也是他们在攻灭南宋的战争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战法。史弼率领的水军部队,将沿河而上。高兴和亦黑迷失将率领马步军从陆路进发。爪哇的守军将战船都一字排开,堵住了河道。元军则不紧不慢的在河流的入海口设立营地,随后再发起猛攻。将几乎全部兵力都放置在水面的守军,很快就面临被夹攻的危险,只能抛弃船阵逃跑。

远在克尔塔纳加腊的驸马威查亚,一直在谨慎的观察着各方动向。在确定元朝的目的是绝不仅仅是夸耀实力后,马上向元军派出了使者。使者携带来了爪哇地图和名册,一再向史弼和高兴申明,前朝驸马很愿意将爪哇献给蒙古大汗。但查亚•卡旺的军队也开始大举攻打麻诺巴歇,请元军速去救援。
元朝舰队进军爪哇的中转站交栏山 今天依然是一个华人集聚区 
亦黑迷失也通过本地人的关系得知,查亚•卡旺的军队当晚就会去袭击麻诺巴歇的威查亚军。于是派高兴率军前去交战。第二天早上,葛朗的军队以三路来袭。元军与之交战,杀死了数百人,将其击退。爪哇人在隔天又来袭击元军,依然被迅速击退。
石刻上的爪哇战船形象

横扫爪哇

近代欧洲人绘制的爪哇岛地图
挫败葛朗军的攻势后,元军也就地展开强攻。3月15日,他们以高兴的新附军为右路,亦黑迷失的福建部队为左路,配合成为中路的水军,同时逆流而上。威查亚的土著部队,则跟随在全军最后,作为用处不大的预备队。在几乎毫无阻拦的情况下,他们就合围了葛朗的首府答哈城。

位于今天泗水以南的重要河口八节涧
元史记载中的葛朗军,派出了十余万来交战。这显然是一个过分夸张的数字。并不是说爪哇全国动员的总兵力达不到这个数字,但当地的地形和物产分布,都决定了他们不能同时投放在一个战场里。后来的17世纪,已经有西方和中国商人为其提供补给的本土军队,极限出兵不过近10万人。元朝时,尚未完全占领爪哇全境的查亚•卡旺,显然无法在首府周围坐拥那么多军队。但通过紧急动员民力等手段,守军还是在数量上保持优势。但是在质量上,爪哇军就与元军相差甚远了。
南洋各地的军队 基本以装备很差的轻步兵为主
13世纪,正是阿拉伯商人和航海家大量进入南洋地区的前夜。在阿拉伯人带来先进的冶金锻造技术和武器之前,包括爪哇在内的大部分南洋军队,都是以轻步兵为主要作战力量。正如忽必烈所知的那样,临时动员的爪哇军大部分是当地农民。他们上身赤裸,腰间围一块棉布。除了弓箭,他们的武器大多以竹矛和短刀为主。

这样数量庞大却素质不高的军队,核心战斗力源自数量有限的贵族武士。这些深受印度文化熏陶的土著刹帝利,通常怀揣利刃和长矛,身着白衣。他们作为全军的先锋,列阵在大军最前方,和庞大的后军组成倒T字阵型。号角吹响时,白衣刹帝利就带头冲入敌阵,以求在第一波攻势就击溃对手。
一名武装较好的爪哇武士
元军方面,作为战斗骨干力量的北方汉军,有着大量的对付轻步兵的经验。南宋新附军的披甲率也只有20%,北方军队则略多于此。他们都装备有大量弓和弩,拥有很多素质极高的射手,可以在野战中结成坚固的阵势。前排重装步兵,会使用长矛和重斧来粉碎敌人的攻势,掩护身后的同僚。可以说,在欧亚大陆战场上磨练出来的元军,同水平过低的爪哇人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不同次元的军队。
元军步兵大量装备弓弩 非常适合对付缺乏防护与训练的对手
在3月19日的决战中,葛朗军三次组织起大规模的攻势,都被阵列完整的元军打退。查亚•卡旺的部队,乘机杀入答哈城,查亚•卡旺在当晚就宣布投降。他的儿子、妻子与全部部将,都被元军俘虏。掳获的各种财物,价值5000万两。
深刻影响南洋的印度文化 虽然带来了刹帝利阶层 却无法改变落后的技术

惨遭暗算

一名19世纪后期的爪哇武士形象
4月2日,复国成功的驸马威查亚,宣称要准备金银珍宝,随元军去大都晋见忽必烈。元军统帅们派200人护送他返回麻诺巴歇去料理行装。但威查亚却并不打算真的放弃爪哇的控制权,而仅仅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藩臣。他设计杀死名为护送实则看押的200元军,并联络各地前朝旧臣,一齐夹击正在回师的元军。

遭遇突袭的元军,在慌乱中一面交战,一面沿旧路向八节涧的船只停泊地撤退。威查亚的策略也很简单,绝不和元军正面交战,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战术袭扰对方。元军在撤退时,还不断遭遇到敌军的埋伏。他们都是威查亚在作为后军,援助元军时就已经布置好的。

在伏兵与追杀中撤离爪哇的元军
元朝的指挥官在慌乱中决定将俘虏的查亚•卡旺等人处斩。在战术层面,这是阻止查亚•卡旺趁乱逃跑的临机决策。但在战略层面上,元朝却失去了对付威查亚的一个棋子。此后的元军,就只能在且战且走中,向东狂奔300多里,拔围脱出。撤退中,元军除了丧失全部的战利品外,还折损了大量兵力。仅史弼的5000人北方汉军,就战死了3000余人。战斗力还不如他们的新附军部队,则可能损失更多。剩余部队在海岸登船后,打退爪哇船队的攻击。又艰难的航行68天,才返回泉州。

在忽必烈看来,远征爪哇的失利,显然是前线的主帅们过于轻信所致。所以史弼和亦黑迷失在回国后被杖责,并没收了全部财产。高兴则因为事前对威查亚的背叛有所察觉,而免于处罚。
忽必烈死后得到赦免的亦黑迷失 最后在泉州终老
出征爪哇的受挫,对于忽必烈急于开辟通向伊尔汗国的海上交通线计划,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远征军刚刚返回,他就召见大臣刘国杰,准备再次组建10万人的讨伐军,二次出征爪哇。但在这个计划实施之前,元忽必烈就在第二年病死。再次远征的计划被全盘搁置,亦黑迷失则被新皇帝赦免。官复原职的他,最后在泉州的任上善终。
推荐阅读
南洋插旗:忽必烈的南方战线


    关注 最强冷吧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