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水也会中毒?!杭州54岁阿姨因“水中毒”被送到急诊室抢救

 

男友再说“多喝水”,你就用这篇文章怼他!...



都说喝水有益身体健康
“每天8杯水”早已是人们烂熟于心的健康理念
但你知道么
喝水也要适量
喝得太多可能会“中毒”!


近日,54岁的柯阿姨为了通肠道,每5-10分钟就喝100毫升白开水,结果恶心、呕吐、头痛、乏力……进了急诊室抢救,医生诊断为“水中毒”。
这是怎么一回事?
据柯阿姨自己描述,因最近频发排便异常,她到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做个肠镜检查。做好肠镜预约后,柯阿姨被告知检查前要做肠道准备,她把检查须知谨记在心。
下午的肠镜检查,柯阿姨晨起就开始准备了。

按照“电子肠镜检查病人须知”里的要求,下午检查的患者需要当天上午服用导泻剂,所需的水量约为2000毫升温开水,并在两小时内服用完,直至排便至清水样。

柯阿姨除要求的饮水量之外,自认为大便未达到清水样,自行5~10分钟喝100毫升白开水(相当于每分钟10~20毫升),直至检查前。

到了预约时间,柯阿姨刚走到肠镜室门口,便突感身体虚弱,恶心呕吐,头痛,腹胀并伴有乏力,烦躁不安,遂送入急诊抢救室,一查电解质钾2.8mmol/l,钠122mmol/l,氯81mmol/l,均低于正常水平,医生诊断为“水中毒”。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是一种因为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低钠症的中毒征状。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问,喝水也会中毒吗?柯阿姨也表示疑惑,自己不就多喝了点水嘛!

杭州市西溪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思泉解释,人体肾脏的持续最大利尿速度是每分钟16毫升,一旦摄取水分的速度超过了这个标准,过剩的水分就会使细胞膨胀,引起脱水低钠症,一般会导致头晕眼花、呕吐、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痉挛、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事实上,水中毒除发生在意外溺水中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发生,只是程度较轻未引起人们重视。

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大量出汗之后,体内的钠盐等电解质也随之丢失,如果此时大量饮用开水而未补充盐分就会出现肌肉抽搐或肌肉痉挛性疼痛。手臂、大腿和小腿的肌肉疼痛一般是轻度水中毒的表现,这时应提高警惕,引起重视。
张思泉主任提醒,水的需求量主要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人体一天所排出的尿量约有1500毫升,再加上从粪便、呼吸和皮肤等途径丢失的水,总共消耗水分大约是2500毫升左右。

所以,健康成年人每天需水量为2500毫升左右,其中饮水约占50%,食物中含的水为40%左右,体内代谢产生的水占10%。

水中毒现象在夏季最容易出现,除了知晓正常饮水量以外,水中毒救治常识也需了解。
一旦发现有人水中毒,轻型患者要在短时间内减少水摄入量,以减轻症状;重症患者一定要及时送往医院,注意一定不要再予以喝清水。此外,患者在水中毒时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应把患者放平,可避免因症状发作而引起意外伤害,同时也为救治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体位。
人人都会喝水,但是否都喝得对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科中医师梁健宁介绍,眼下天气渐热,水分丢失比较快,更需注意要健康科学地喝水。

梁健宁认为,夏天喝水首先要遵循三大原则:


一是要及时补充盐分。适当地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人体大量排出的汗液带走的无机盐。这样既可补充机体需要,同时也可防电解质紊乱。

二是要喝水少量多次。口渴时不能一次猛喝,应分多次喝,且每次饮用量少,以利于人体吸收。每次以100毫升至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个小时。

三是要避免喝“冰”水。夏季气温高,人的体温也较高,喝下大量冷饮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最好不要喝5℃以下的饮品。


梁健宁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喝水的种类和方式也不同

平和质的人阴阳基本平衡,饮水量宜适中;

阴虚质的人容易夜间盗汗,体内阴液不足,也容易生内热,故饮水量宜多,宜饮偏凉的水,以养阴清热;

阳虚质的人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饮水量宜少,宜饮温水,以温化水液;

气虚质与阳虚质的人有所相同,气虚质的人常白天自汗,稍作运动就会更加厉害,饮水量宜适中,宜多次少饮,避免冷饮,因冷饮过多可损伤脾胃;

瘀血质的人血液黏滞,易生血瘀证,出现疼痛性疾病,从美容的角度看也最容易出现皮肤粗糙,此类人的饮水量宜大,温水较好。对于血瘀质的人,饮水量多可能有美肤的作用;

痰湿质的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异常,表现为口渴,但饮水量不宜多,少量多次饮温水较好;

湿热质的人体内湿邪不化,加之热蒸,体内常缺水,但不欲饮,宜多次少量饮水,空腹饮水较好;

气郁质的人常有肝气郁结,空腹饮水可使体内津液流通,有助于疏肝理气;

特禀质的人根据缺水的程度适量补水较好。

需要注意的是,喝水是人体的生理需求,渴了,自然要喝水,建议听从身体的“呼唤”,关键在于养生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干舌燥才喝水。


记者:翁含露 通讯员:沈文礼

综合自:广州日报

监制:曹漪洁

主编:尉洁婷

责编:梁婧娴


    关注 浙江在线健康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