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争鸣】王茵芬:情怀在场,抵达本真

 

王茵芬笔名:薄暮。女,江苏省常熟市人。苏州市作协会员。九十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近两百篇,散见于《雨花》《岁月》《翠苑》《太湖》《鹿鸣》《小品文选刊》《华夏散文》《散文世界》等。...



在场主义散文



情怀在场,抵达本真
——龚益成微散文《益木成林》赏读
文/王茵芬
早就听在场微散文赞助人龚益成讲,要参加第十一期主题“重返•出发”的征文竞赛。我想他平常点评微散文,言辞凿凿,发现独到,善于挖掘,并直接指出问题所在,他自己写的话能写好吗?临近月尾,午夜时分,发现这天的第一篇《益木成林》的作者竟是龚益成。首先觉得“益木成林” 一词很有意思,他把自己的名字与“木”和“树”连缀起来,非常独特。两个事物的列比意象,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在场,有蓬勃而发的意境。于是,抱着好奇的心理认真读了下去。

读《益木成林》,我固执地认为龚益成摒弃了一般意义的“返乡情怀”,带着女儿,选择这段他生命中的出发路回老家,有特殊意义。一是流淌在骨子里的朴素情感促使他重返童年经历,以获得更多的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二是希望长大的女儿更多地了解他的本初和真实的一面。童年经历往往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印象越来越清晰。作者行走在这条路上,其实是重返精神的家园,那些文字真正朝向自我,正如他在《因为感恩,才揣着文字远行》一文中所言:“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无论现实生活怎样呈现,我们都要‘在场’。因为时刻‘在场’,所以心总是要归于感恩的,感恩构成快乐的源泉。”他遭遇困境,面对十几年前栽种的一片树林,冷静客观地直面现实,梳理内心,同时,肯定女儿的鼓励和她的人生方向,呈现了个体存在的生命价值观和在场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一颗感恩的心。



细读品味,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平实中显张力,事物描写背后有意义指向。比如“路面杂草丛生”、“公司竟然举步维艰”,在这里,作者将路面情形隐喻了个人事业的受挫。另外,语言充满活力,潜藏着生命力。母亲说:“世事难料啊,这些将来会是你们年轻人的依靠!”这样的散文语言,既是叙述的需要,又是语言本身在场的体现,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带着地气和生命的温度。因而,语言特色显现出作者的真实情怀,蕴含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

龚益成在在场微散文群被一些文友公认为“龚情怀”,主要起因是他写过一个随笔系列《死了都要有情怀》,写到了他的经历和成长中的内在观照,有独到之处,“我明白了之前一直在思考什么,却不明白这些思考的真正答案指向:什么是真正的生活?生命的重量究竟若何?”那时,一个少年义无反顾地走出山坳。在这里,他也写到了这点,或许,这就是一个人能直面人生挫折所具备的勇气和胆识,这是一种怎样的出发呢?应是一种精神指向,我把它归结为作者自我定义的“情怀”。而因为他的出发地就在这里,一大片杉树林是一个强大的气场,散发出生命的能量,散发出一个群体的能量。这就是一个场,从场出发,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发挥作为个体的场量,以获得存在的真实感,把人生的真相、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命的体验揭示出来。比如“女儿劝我再搏一搏,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句话,非常有分量,呈现了生命承受之重的在场精神,也是他年轻时“生命的重量究竟若何”的最佳答案。同时,诠释了人生全部的意义在于一次次的重返和出发。最后写到他的女儿放弃军校,主动联系去了一所特殊教育学院,不能不说,是父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使她不忘初心,激发了在场精神。
上面谈了《益木成林》的情怀在场,接下来想说说本文的核心“抵达本真”。在场提倡“去蔽、敞亮、本真”。周闻道老师说过,落脚点是本真。龚益成在文后留言:此文内涵都是真实的。是的,真实才能更好地呈现本真。不管是当年承包荒地栽树,还是现今生意遭遇困境,都是以在场的姿态叙述。叙述中直接揭示赤裸裸的现实问题,包括自己丑的一面:面临一无所有的尴尬境地,被母亲当年的一句话不幸言中,以及和女儿略有惭愧意味的交流。丑,是真相,是事实。在一个特定的场景和境遇里,袒露内心,把那些遮掩物扒开,如同用刀子解剖,忍痛剥离出真实的自己。那么,他究竟想要什么呢?

透过“益木成林”这个意象,凸现了自然界的生命景象,有好树成林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独木不成林”。木,这样一个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最深的情怀,让我读到了他心底的感动,一种和过去的自己重逢的感动。而现在,站在这里的,不是一个人,还有长大成人的有抱负的女儿。他心潮澎湃,一句“十几年过去,树干粗壮笔挺,成材了”,道尽了所有的生命况味和内心的希望。由此,他要的就是回归自然,重返本源,让生命抵达本真,笃实地站在这片土地上。
《益木成林》也是一个隐喻,暗指文中祖孙三代,还有一起栽树的乡亲们相互影响和抱团精神,突出了个体和群体的生命在场;寓意世事万象和生活意义,具体而本真,有果必有因,十年树木终成林,一切都是有来处的,也自有去处。

在这里,只是肤浅地简略谈了我的读后感受,《益木成林》是一篇在场性和散文性相结合的在场佳作。

这篇微散文的不足之处,是在文本结尾,作者和女儿对话语言少了留白,不够含蓄,审美空间尚可拓展。相信龚益成下一期主题“月已破五”微散文会更完美。

(责任编辑:晓来轻酌  制作:刘珍)

龚益成作品链接

【在场微散文】龚益成《益木成林》海之魂朗诵



作者简介:王茵芬笔名:薄暮。女,江苏省常熟市人。苏州市作协会员。九十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近两百篇,散见于《雨花》《岁月》《翠苑》《太湖》《鹿鸣》《小品文选刊》《华夏散文》《散文世界》等。著有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青花瓷碎片》。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杨丽、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冯露西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

在场制作:刘珍(组长)、相相、王金梅、宋小铭、四季芳、谭丽挪

特约评论员:草原凤凰、乔民英
投稿须知

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微散文投票邮箱:zcwsw0838@163.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关注 在场主义散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