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比赛,父母的战场!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两天,又一部印度口碑神片——《起跑线》刷爆了朋友圈。豆瓣8.2分,猫眼9分票房逆袭直奔3亿,而片名便昭示了这部片关于孩子教育话题的主旨。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趣的是,看来很多印度人也认同这个观点。换言之,中国人认为,教育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印度虽然是与中国文化迥异的国家,但也认同这个观点。《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教育,只是一个切入点,《起跑线》以小见大,聚焦了印度社会现实的沉重话题,从多个维度探讨,包含孩子成长、择校问题和教育现状,具有揭露现实的说教意味。电影的表现手法和立意不算高深,但是看到印度中产阶级父母,为了孩子能上优质名校假装贫困户,借宿如《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般脏乱差的贫民窟,颇有深意。不由的想到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升学问题,直指当下“孟母三迁”大费周折,“可怜天下父母心”,引起深刻的共鸣,表现出强烈的关怀意识。
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他们怕孩子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失利,所以他们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填满孩子的休息时间。

这种行为遭到了反对者的批评,因为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竞争真的非常激烈。

如果你没能进入一所好的小学,你就很难进入好的初中(好的初中一部分是自主招生,一部分是摇号,自主招生竞争非常激励,摇号则完全看运气,并且概率也很低),如果没能进入好的初中,就很难考入好的高中,不进好的高中,就很难考到好的大学。

你会发现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一旦哪一个环节脱节,可能就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人生的起跑线在于父母的眼界、格局和资源。

如果父母一事无成,又哪来的底气去逼迫孩子努力?

就像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段子:

女儿成绩不好,妈妈常常告诫她,要笨鸟先飞。

女儿被说烦了,就问妈妈:“你知道吗?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是先飞的,第二种是嫌累不飞的,第三种是什么样的?”

妈妈问:“是什么样的?”

女儿噘着嘴说:“第三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足够努力成为优秀的父母。

你可以用你广阔的视野去帮助他少走弯路。

你可以用你的资源去给他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你的道德和三观去引导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这份育,不是侃侃而谈,而是身教;不是管教孩子,而是自我提升。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家长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让孩子出类拔萃,我们先充实自己;想让孩子内心强大,我们先学着宽容;想让孩子高效学习,我们先学会时间管理;想让孩子彬彬有礼,我们先礼待他人;想让孩子健康饮食,我们先远离垃圾食品。

如此,我们会发现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TA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自由而勇敢的灵魂,具备生活的能力,懂得感恩,清晰原则,保持善良,有自己感兴趣的事,并愿意为之努力,即使失败也坦然面对,始终如一,这就是教育最好的诠释。

李强365认为: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也最重视读书的民族。他们告诉孩子:智慧是永恒的财富,它引导人通向成功,而且永不会贫穷。

据说,当他们的孩子刚懂事时,母亲就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其用意在于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难怪犹太人成功的比例那么高,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充满智慧的家庭教育,全方位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早早就形成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岂有不成功的道理?

我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绝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子女上也是殚精竭虑,花费高昂的代价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学各种才艺,希望他们能有个好前程。

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父母有智慧,孩子传承智慧;父母努力,孩子跟着努力;父母是一棵大树,孩子也向往蓝天。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 智汇365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