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家俩孩子就花了30万。”

 

没钱没资源,起跑线上的教育之战,是不是就输定了?...





一直觉得自己还算挺“富养”孩子的,你看,小叶子才多大啊,有专属的绘本柜、玩具柜、衣柜……

 
至于老二,还没生出来,我已经在考虑保险、换车……支出都不小啊!

可朋友说,nonono,你说的这些都不算啥,真正的开销,在教育啊!

她说刚刚过去的3月,光是给俩学龄前孩子报幼儿园、兴趣班,就花了30万,OMG,30……万……当下我很想说,亲爱的,这个微信对话太贵了
她说,3月的明细是夸张了点,很多新课要报,孩子也刚好要转去比较好的私立幼儿园,需要提前支付学费。但这在北京就是普通中产的支出,至少在她周围,很多家长都是这样的节奏:

“等你想到要换学区房,那就不是几十万的事儿了,是上千万的事儿……”

好吧,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最近看了新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听说这部片子碾压了《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获得了印度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什么剧这么神?

边看边觉得:天哪,这说的难道不是中国的事儿吗?

概述就是:一对印度中产夫妇,为了孩子能挤进私立名校、上刀山下火海装土豪又假装贫民的故事……来看下预告片:

妈妈米塔和爸爸拉吉是中产阶级,在老城区开了家精品服装店。可孩子要上学了,米塔焦虑了,她不想让孩子像他们俩一样上公立学校:

“在公立学校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女儿会害怕跟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语她就会很惶恐,她会不适应社会,然后她会孤独和沮丧,如果她开始吸毒那怎么办......而且……”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米塔说服丈夫举家搬迁,高价拿下了距离学校3公里内的“学区房”,他们学着和富人交朋友,假装上流社会……
早上5点去学校排队拿申请表,发现已经排到200多了,有人带着被子毯子还有接尿的水壶,头一天晚上就来了……





这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
(排队抢学校报名号的中国家长)


为了被学校选中,拉吉和米塔还花了高价,请专业机构包装自己的孩子,改简历、上满各种补习班……
自己也得接受“家长”培训,学习各种礼仪、应对学校面试的话术:



比如如果学校问,如何看待贫穷,你绝不能说“贫穷不就是贫穷,在印度很多地方都有穷人”,而是一定要答,“会带着孩子做慈善,分享即是关爱。”


为了让学校相信自己是富人、有实力,他俩还打扮成了这样,浑身“富”得快要流油,笑喷……

然而被顾问批了:真正的富人不这样,低调的奢华……低调……

可是,尽管他们做了万全的准备,孩子还是被4所名校拒了。
顾问直言不讳地说: “也许他们不想录用时装店商人的孩子。”

又是阶级!!

走投无路的两夫妇,听说政府会把25%的名额,分给贫民的孩子,又想出了假扮穷人、伪造贫困文件、搬去贫民窟住的主意……
 
为了通过“贫穷资格”核查、让孩子进去名校,俩人要忍受家徒四壁的生活,体验被雇主虐的劳工工作,还得和老鼠、各种可能传染疾病的虫子动物“亲密接触”……
可真是为了孩子操碎了心啊


……


教育的资源分配,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正:

即便拉吉米塔有买学区房的资本,在上流社会眼中,还是英语说不利索的“不入流”商人;

即便穷人享有名校免费配给名额,还是会因为日后上学时承担不起高昂的生活费、杂费,不堪忍受同学间的攀比选择退出……

在成为父母之前,我觉得为孩子砸锅卖铁太过愚蠢,可真当了妈,会更理解,很多人并不是期待孩子飞黄腾达多么了不起,而是难过心里关于“责任”的那一关:

都想在能力范围内,不亏欠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与环境。

所以无论是富人、中产阶级还是穷人,都停不下来,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去“爱”:

你看,《起跑线》中,一辈子买不起学区房的穷人,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付出,哪怕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为了别人的孩子“故意撞车碰瓷”……

但其实,对孩子教育的紧张,本质上是父母自身的焦虑感

焦虑没什么不好,会促使我们更努力、更有行动力,比如我也分享了(我。又。要。当。妈。妈。了。)怀了二宝,我真的比之前更勤奋地工作,确实算战斗力很强的孕妇了……

但如果焦虑超过了合理的范围,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首先,焦虑会导致“失控”,为了不失控,我们就会越做越多、越做越过,就像拉吉和米塔,本来只是想换个学区房,最后要去弄假文件、欺骗学校欺骗政府……



其次,这份付出,容易转嫁成对孩子的高期待、高要求:有时你可能不想孩子太累、想让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可是想到她的同学报这个班、上那个班,“不甘落后”的劲儿就来了。

被这种比较心影响大的孩子,长大也更容易缺乏自我肯定、期待外界肯定自己……

最重要的,是无法活在当下、享受快乐,焦虑过度的人,会永远在担心那些未来还没发生的事,像米塔,动不动就想到“一步错、步步错”,然后幻想孩子学坏去吸毒……这种负荷,根本就是个无底洞……

我曾经自责过,孩子上不起13万一年的国际小学(拼爹妈真早,孩子一年学费13万……),选幼儿园的时候,一度也是很犹豫,最终还是选择了家门口的普通私立。

或许,如果我有随便换到哪个学区房、对高昂学费不眨眼的经济实力,我会少了这份纠结,但谁说,新的烦恼不会来……

我的一个朋友,千辛万苦换了个市中心的学区房,给孩子转到了深圳数一数二的小学,但去了才发现,这个班很多家长都是背景显赫,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敏感:

夸张到什么程度?家长只要对老师稍有不满,就直接动用关系换老师,一个学期已经换了3、4个,孩子特别没有归属感,朋友已经在后悔这个决定了……
所以我现在很笃信的一点是:永远没有最好的选择,当下我们所选的、能选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有条件的话我绝不会捂着钱包故意亏了孩子,但倘若我做不到,也不是说孩子的未来就黯淡了——

拜托!还有家庭教育啊!那些指望着学校、老师来改变自己孩子未来命运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会真的“成才”吗?
我就自我安慰:至少我还在持续学习正面管教、还有一大堆的“书”、“高质量的陪伴”来富养孩子,孩子所需要的连接、温暖、爱,我这里有,家里有

就像《起跑线》里,米塔和拉吉最后终于发现,比在一个利用贫富差距为自己得利的名校更重要的,是孩子不能缺失的诚实品质与言传身教

他们主动承认过错放弃了名校,让孩子转去了公立,还捐赠了一大笔钱,让穷人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而让我更更感动的,是拉吉米塔在贫民窟认识的那个“撞车碰瓷”的穷人:

他们被表面上抽签决定、实则暗箱操作的制度,挤掉了上名校的配额,小男孩哭着问爸爸,“所以我是不幸运的那个吗?”

爸爸抱着他,“不不,你是最幸运的那个。”他擦掉眼泪忍住难过,还想着为拉吉一家庆祝,告诉孩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那一刻,我看到了人性与父爱的光,照亮了孩子的心。

不管之后可能面临多少类似的困境,不管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多么能力不足,但愿我们记住,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最闪亮最美丽的那把钥匙,从来不在外面,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 End ——
吉吉的碎碎念:1、这两年我觉得自己做过的最幸运的决定是,学习正面管教,也决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人来学习和体验:

除了4月21、22日的第10期家长系统课,4月13日(周五),我会组织一场“战胜拖延症”主题的正面管教体验课&家长互助会,欢迎深圳的朋友报名参加。



2、咱们的亲子舞台剧赠票活动还在继续,恭喜shaine获得了《你是演奏家》的深圳场赠票,请加微信mancz321联系领取哦~~目前咱们还有杭州/宁波//南通场的赠票,欢迎大家来参与哈,说不定明天开奖的就是你啦~



- 作者介绍 -

吉吉,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微博/个人公众号:吉吉pure;微信:mancz321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词,一起做靠谱爹妈

【创造】你的“好心”,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梦想】神秘巨星:请用力去爱,你爱的人,请全力对待,你做的事

【数学】想教孩子数学却不知怎么做?这些好方法许多家长不知道!

【早教】没早教没挑幼儿园,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了吗?

【养育】如果生个女儿,一定要这么养!

【管控】不要再把我们儿时深恶痛绝的,加诸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


    关注 慢成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