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小世界效应

 

我们一生可能会认识千百人,他们有的对我极其重要,有的对我无足轻重。...







理论概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米尔格兰姆把信随机发送给住在美国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信中写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名收信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这位朋友收到信后,再把信寄给他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最终,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经手6.2次到达。于是,米尔格兰姆提出六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6个人。

小世界现象(又称小世界效应),也称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隔理论(英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似乎很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六度分割" 而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A与B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现象。



发散性和聚集性

用学术的语言来说,六度分隔同时具备两个看似矛盾的重要特性:发散性和聚集性。

社交网络的发散性其实不难理解,反映的是比较快的信息扩散速度。一条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这反映的就是发散性。六度分隔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经过很少的几个人,就能联系到网络上的任何其他人,在这样的一个网络上,信息传播的速度是会非常快的。但如果我们关注的只是社交网络发散的特性,那就完全误读了六度分隔理论。我们的社交圈并不仅仅只是发散,反而会表现出聚集的特性。比如我们常常有这种经验,我们跟自己朋友的朋友还常常是朋友,或者换句话说,两个互为好友的人常常有很多的共同好友。如果这个网络是完全发散式的,那么一条信息的传播速度就是指数级别的,会特别快,但是由于有大量的共同好友,我们的朋友圈更像一个网,绝不是一棵树。



分析应用

我们一生可能会认识千百人,他们有的对我极其重要,有的对我无足轻重,我们联系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父母亲属这类生而固有的联系,也有因为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出来的。如邻里关系,还有因为共同学习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同学、同事关系。六度分割理论中只把他们统统归结于联系,却没有强弱之分。在网状结构里面,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加权处理,在这里,六度分割理论还是残缺的。

事实上,强弱关系并不仅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型决定,还会由六度理论的度数决定。可以理解的是:1度关系肯定要比2度关系强。此外,如果在SNS中,强弱关系还可能会根据建立关系的依据来决定,同好/同兴趣、同群组/同圈子、同应用,这类关系相对较弱,但同一类关系的交集越多关系则可能会越强。

我们真实生活中遇到的网络,不但会有许多局部信息,也常常会有大量的全局信息。如果是为了方便局部信息的传输,就要求我们把网络设计得更加去中心化,才能拉近我们和亲密好友之间的距离。在一个企业中,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在同一个部门内建立信息沟通的机制。而如果是为了全局信息的传播,就要求我们把网络设计得更加中心化,在网络的各个模块里都选出一些代表或者说“中心”,保障这些代表们都能和其它模块的代表有效地沟通信息。当然,真实的网络不会是单纯的去中心化网络或者中心化网络,而会表现出许多复杂的层次,它会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中间达到某种平衡。


    关注 创业集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