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碧螺村的早春味道

 

整个村子的气息都灌注到正在开采的茶树芽尖上面。...

有人说,绿茶是春天的味道。用绿茶来形容春天的味道,大概还是江南之春最为典型吧。

但此时还是寒风料峭的反复时节,江南天气如同后母的脸色说翻就翻,丝毫不顾忌身上那件防风外套的颜面。从洞庭东山的碧螺村,步行登顶那能远眺西山、俯瞰太湖的茶园,卡路里仍烧不过迎面扎来的透骨寒。



洞庭东山的茶园和枇杷、杨梅等花果树和一些蔬菜共同吮吸着土壤里的养分,共同营造着彼此和谐相处的生态链,当地人认为这是洞庭碧螺春让其他地区无法模仿的关键所在。特殊的气候、地理加上少见的种植方式,确实是洞庭碧螺春的“防伪标签”。

这种茶果间作,当然为果蔬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环境,也让东山人世代不会懒惰。老人说,碧螺春结束了就是枇杷,跟着是杨梅,秋天的橘子紧随其后,橘子上的时候,太湖的大闸蟹也要开始捕捞了。临近冬天,开始养护土壤和茶园。转眼就过年了,“想要富裕起来,只要勤劳就好。”



茶制茶是苦差事,清晨5点便要上山采茶。我到碧螺村的时候,刚开始小规模采摘茶叶。碧螺春的茶叶原料,主要由41家合作社种植生产和销售,这个时候,他们都在紧锣密鼓的联络采茶工和制茶师傅。吴侬专业合作社也是如此,这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无论是茶园管理还是制茶能力,在东山都是首屈一指。



我此行的目的是拜访吴侬的制茶总监金师傅,他是一位做碧螺春35年的老手艺人,管着吴侬生产车间的40多口杀青锅,对每天出品的味道负责。每口锅对应一位炒茶师傅,平均每40分钟出一锅,一锅3.5两茶,每4口锅配一位往灶台填柴控制锅温的师傅。金师傅的工作靠眼,靠鼻子,也靠味觉。

一般茶农家里做茶大多已改成了操作简易、成本低廉的煤气灶,鲜有使用传统土灶以一人管火、四人炒茶的方式来制茶了。但不管用什么生产工具,洞庭碧螺春是难以模仿的,全程手工炒制,亦无法用机器替代。



对一个炒茶师傅来说,高温杀青绝对是第一道须要克服的坎。炒茶人的双手和茶青在炙热的锅面上或高或低地舞动着,在手指与茶青耐热的临界点上下探索着一种极端的平衡。虽然不知道茶青浴火的感受如何,但炒茶人的双手肯定是十分难耐的。杀青时的锅温必须达到200度以上,采用快炒快扬的手法排出茶青的水分、青气和浊味,一面轻按让茶青与锅壁摩擦,大约到七成干时,将茶青挪至中温锅进行团揉定型,干燥的环节茶开始绒毛显露,茶芽的白毫开始像雾一般迷迷蒙蒙的在车间蔓延。

特别需要说一说碧螺春的“绒毛”。上等的碧螺春,白毫明显,轻轻捏起一小撮再放下,粉扑扑的。冲泡起来,茶汤自然是浑浊的。茶毫只生长在茶叶的芽头位置,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茶多酚等物质,茶的甜味,也主要来源于芽。采摘细嫩,采摘得早,芽头很多,人们才有机会看到碧螺春的“雪绒花”。



太湖畔洞庭山的灵秀之地,孕育出碧螺春清逸的气质,而风霜冻骨的寒冬和炙炎灼热的柴锅则粹炼出她有别于其它绿茶的风骨。如果说花果香馥郁、滋味清甜的碧螺春宛如绿茶中的女子,那她肯定是既能写出“花自飘零水自流”的细腻婉转,又能作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气十足的奇女子。

纯正的东山碧螺春,是乍闻无香细品有味的淡雅之茶,真正的茶香、花果香融在茶汤里面,滑过喉咙才回过来的香甜。投茶量不必多,也不必刻意降温冲泡或延长坐杯,随心俯仰便能感受到既饱满又淡雅的汤感,仿若置身空灵的太湖山水之中,墨色与留白之间又不知藏了几重天地,这也是茶的厚度与风骨所在。



绿茶大多追求鲜美,是春天的味道,也是生命力旺盛、成长的味道。太湖边东山碧螺村的风格是内敛的,好像整个村子的气息都灌注到正在开采的茶树芽尖上面。

春天很长,味道很多。碧螺春大概是寒梅独秀的早春味道,不算明媚,但个性鲜明。你觉得呢?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下图或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点击下图或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点击图片直通全部春季绿茶
客服邮箱

service@lifeweek.com.cn


客服电话

010-84681972

(工作日 10:00-17:00)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