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到多样,从最大到最准,从局部到综合 ——肿瘤学泰斗沈镇宙教授谈40年来肿瘤诊疗的变化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终身教授,乳腺外科沈镇宙教授从医61年,见证了肿瘤治疗的巨变,“改革开放以来,与40年前相比,如今我们肿瘤医生无论是对肿瘤的认识,还是肿瘤治疗的理念和手段,都有了质的飞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终身教授,乳腺外科沈镇宙教授从医61年,见证了肿瘤治疗的巨变,“改革开放以来,与40年前相比,如今我们肿瘤医生无论是对肿瘤的认识,还是肿瘤治疗的理念和手段,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改变,不仅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认识改变

从“单一”到“多样”

近几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肿瘤特性的了解,我们对肿瘤的认识不再单一化,开始认识到不同肿瘤的生物机制完全不同,认识变得多样化。

过去,人们对肿瘤发展模式的认识是肿瘤先在局部生长,,然后转移到淋巴结,最后转移到血道,因而扩大局部手术切除范围能提高生存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应针对肿瘤不同的生物学特性,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治愈率。

以前,乳腺癌的治疗在完成手术切除后,只能通过淋巴结是否转移对其愈后进行预估;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激素受体以及其他的一些指标的测定,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受体阳性的患者,可能愈后较好,有些患者不需要再进行的化疗,可以用内分泌治疗;受体阴性的患者,则需要进行化疗,对Her-2阳性患者可用靶向治疗。针对肿瘤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理念改变

从“局部治疗”到“综合治疗”

对肿瘤的深入认识,让我们意识到肿瘤并不是切得越多、越大,治疗就越彻底;也不是发现得了某种肿瘤后,手术或者放射治疗后就万事大吉,相反,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然而在临床上,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并不是指把所有的治疗方法叠加起来,就叫“综合治疗”。合理的“综合治疗”,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各项检测的结果,了解肿瘤的生物特性后,综合考虑“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比如手术治疗后对没有淋巴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一般不需要放疗;早期的、2厘米以下的、激素受体呈阳性的、年龄较大的肿瘤患者,也不需要化疗,而用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一定要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用;而HER2阳性的患者术后可联合靶向治疗。

手术改变

从“最大能切除范围”到“微创、精准切除”

起初,肿瘤治疗理念是最大范围地切除,以防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因此,临床上常见的就是患有肿瘤的部位,能切多少就切多少。上世纪60年代时,还曾出现过半身切除的报道。

现在,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腔镜下手术的进展,大范围切除已成功过渡到最小、最有效的切除。这也是肿瘤治疗的根本改变。
此外,药物在近十年也在飞速地发展,化疗药物、内分泌药物以及靶向药物的逐步出现,扩大了手术后辅助治疗的“队伍”,也增加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口述/沈镇宙

整理/蔡诗诗

本文刊自《康复·健康家庭》2018年4月刊,欲知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康复·健康家庭》杂志。


    关注 康复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