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巳节,你知道第一首“上巳诗”吗?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赵运涛
今日农历三月三,古为上巳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

每年的上巳日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所以从魏晋开始就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按照最初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在东流水中洗掉宿垢,叫做祓禊或者修禊,这也为适婚男女相会提供了契机。

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口大量减少,统治者为了繁育人口,往往会提供诸多男女相会的机会,如规定青年男女在仲春(农历二月)至季春(农历三月)上旬聚会联欢,在歌舞、遨游中区别姓氏后,相恋相爱。超龄的男女还未结婚的,甚至可以借着游玩的机会,自由约会。

《诗经·溱洧》即反映了郑国一群青年男女在上巳节这一天相聚,并互相表达相爱之情: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诗句的意思是:在水边,有男有女,好多人出来游玩,他们手里拿着兰花。女的说,咱们去看看河边的节日活动吧。男的说,我刚才去看过了。女的说,再陪我去看看嘛。洧河之外,真宽敞,让人心情愉快,少男,少女,互相嬉笑戏谑,还送一支定约的芍药。

这首诗被认为是第一首“上巳诗”。

从先秦到两汉,上巳节的活动内容不断丰富,除了男女交游、沐浴祓禊的仪式外,还有对水引吭高歌,以及“流觞”活动。流觞即一群好朋友坐在环曲的水流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取饮。最为著名的就是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相聚,他们流觞饮酒,赋诗写字,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

唐代的上巳节,临水游乐之风发展到了极致,杜甫《丽人行》描写当日长安曲江河畔聚集的美人: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唐代贵族妇女装饰,敦煌壁画,盛唐130窟

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对祓禊、临水游玩也有描述: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禊事修初半,游人到欲齐。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闹翻扬子渡,蹋破魏王堤。

白居易此诗前还有一《序》,说这一天他和刘禹锡等十五个人乘船游玩,看到洛水边,从早到晚,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

《墙头马上》《曲江池》《金钱记》这些表现唐代爱情故事的元杂剧往往将上巳节作为其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可见上巳节在唐代达到了它的顶峰,是男女交往的一个重要契机。大约在宋以后,上巳节基本与寒食节合并,随着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合并,上巳节的风俗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了。在杂剧中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羡慕、追忆的一种情景。

北宋柳永《小镇西犯·水乡初禁火》写到了这一节日:

水乡初禁火,青春未老。芳菲满、柳汀烟岛。波际红帏缥缈。尽杯盘小。歌祓禊,声声谐楚调。

路缭绕。野桥新市里,花秾妓好。引游人、兢来喧笑。酩酊谁家年少。信玉山倒。家何处,落日眠芳草。从词中可以看到流觞、歌唱、祓禊等习俗在楚地保留着。南宋杨万里的《上巳诗》写道:

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

秋千日暮人归尽,只有春风弄彩旗。

对比白居易的时代,三月三这一天是“观者如堵”,而到了宋代,游人热情似乎已经不那么高了,居然冷落了春光。

今天,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对上巳节习俗的保留,如壮族、侗族等。而日本的三月三“桃节”,俗称“女儿节”,即给女儿过节,实际上也是源于中国三月三的传统习俗。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艺术报


    关注 中国艺术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