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百年·岁月如歌丨军乐亭的前世今生

 

军乐亭的前世今生...





“介眉亭”风波
在科学馆园区,有一座八角翼亭,2017年重建竣工。说是“重建”,那是因为这里曾经有过一座这样的亭子。





“介眉亭”缘起



1924年初,集美学校校长叶渊和12名教师倡议捐款建造一座亭子为校主陈嘉庚先生祝寿(50大寿),名字都取好了,叫“介眉亭”,语出《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为“助人长寿”。校内师生和校外校友踊跃认捐,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办理资金往来业务的“集通号”也捐了240元,并写信告诉陈嘉庚。



陈嘉庚很生气,要求“取消建介眉亭,捐款发回”



陈嘉庚收到“集通号”来信,见信中提到“捐建亭款240元”,莫名其妙,就问二儿子陈厥祥到底怎么回事,这才知道原委。陈嘉庚“闻之殊深诧异”,很是生气,立即发电报给“集通号”,要求转告校长“请取消建介眉亭,捐款发回”。同时,也给叶渊校长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清楚表明了他对“捐款建亭”的态度。





  陈嘉庚为什么坚决反对“建亭祝寿”?



1924年3月28日,陈嘉庚给叶渊写信,讲了这么几层意思:

   不是矫情,尚非其时
陈嘉庚在信中说,“招扬名誉,夸示纪念”,对有的人来讲是求之不得,甚至通过各种方式“运动得来或多方制造”,何况今日建“介眉亭”是出于诸君之推诚,而他反而“矫情不受”,未免不恭之甚!他说他不是“绝对不肯”,只是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他自己“每以实事求是四字为宗旨”,“若目的未达,遽邀钓誉,毋乃自背乎”。

陈嘉庚在信中说,现在集美学校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无庸隐讳”,培养学生的成效和对社会的贡献还没有体现出来。如果十年后,“果有裨益于地方社会”,那时要为建一亭,立一碑,就算花费万元为他立铜像表示纪念,则他“决无推辞之客气”。他说他的“仰望者大”,“绝非谦逊本性”,只有到了有相当的功德,才敢接受大家的祝寿。他要叶渊校长转告“诸君”,“弟非不愿留名,请勿误会”。
   “止谤莫如自修”
接着,陈嘉庚还在信中分析了眼下不接受“建亭祝寿”的理由:

首先,去年他受到“社会与报纸之讥刺”,特别是暹罗某报,其诬狂乱吠,比前年之闽报尤甚。如果他不是铁了心,是扛不住的(“决不能力自主持”)。

第二,扪心自问,办学六七年来,虽“未尝欺损社会”,却还是“招来屡次格外之教训”,现在要“立亭祝寿”,岂不是让那些人更有攻击的借口?

第三,学校中师生究竟“惠爱诚感于弟者”有几人?“无事时普通之称谓,则人人皆有,若遇有事故,吾知见爱者至为少数。”为什么呢?因为“校德”还比较“幼稚”啊。倡议“建亭祝寿”的,不过一二人,其他师生谁敢反对,势必“不得不勉从者居大半无疑也”。

第四,厦门大学今后一两年“非百万元不足为功”,如果自己有能力供给,何足介意?无奈“乏此巨款,故不得不仰望他人”。要达到目的,就要了解社会人的心理,“今日我诚无私,尚多不满人意”。俗话说“止谤莫如自修”,所以退回厦大师生为祝寿而送来的“贺仪”,这也是“自修之一端”。现在不愿建亭,就更是了。如果喜欢“制造虚荣”,必然影响到厦大,“为无益,损有益,岂不误哉”!
   “爱社会,爱国家,不为时欲所移”
他在信中还提到,自己如果“确能实行实事求是”四个字,加以“不急功誉”,终必显示“无我之大公”,“则助厦大者,必有其人,爱社会,爱国家,不为时欲所移,定表同情也”。

他跟叶渊说,“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望先生善说诸君,勿强立不满意之纪念。至荷,至感。”



致信陈延庭,嘱劝阻建亭



在给叶渊的信寄出两天后,心里不踏实的陈嘉庚给与叶渊关系“至契”的陈延庭写了封信,要陈延庭劝阻建亭。

陈嘉庚在信中说:“集美学校不知何时发起要为弟建祝寿亭,迨近天弟始闻知,足见弟之作事,尚未能以诚感人,故诸君每以为此种时好,乃弟所默认欲望,是以承迎奉行耳。呜呼!诸君不见夫厦大掘人万家之塚,生者不敢以义务而抗拒,死者亦当以公益而让移;集校掘塚虽称少数,幽明心理不过如是。今日厦、集二校,若不明此事,屡以过爱或误会见加,弟亦妄自承领,何殊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抚心自问,其何能安?况二校虽略有此规模,至于欠备尚多,基金未固,若论成绩可以实益地方社会者,则尚远之更远,况有裨国家者乎?!”

他还指出:“夫荣耀于一时,或流芳于远代,人无贤愚,谁无此性。然当有相当之功绩,庶乎受之而无愧。设不如此,致阻助款之来。弟居洋久,略知此间社会人心理,本勿以无益阻有益。集校与厦大略有连带,故亦不可也。厦大他人捐巨款,应该留纪念,若弟者万万不可,盖露一何项纪念,更招憎嫉之人之图,但以捐款举办,便可享受,绝少诚意于其间,是乃贸易交换之流,何足贵哉?况新国民应尽份子之职责,将云何几乎?”



陈嘉庚说,对于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诸君之厚意,非真有拒绝之矫情,弟留以待也,俟十年后,弟能克有终,二校毕业生确有裨益社会及基金巩固者,许时不唯区区一匾与一亭耳!”

在1924年年初,陈嘉庚也曾经致信陈延庭,不同意厦大“送礼祝寿”,并退回了厦门大学师生送的各种寿礼。他在信中指出:“际此乱世之吾民,社会腐败,道德丧没,强邻环伺,虽未能吞我疆土,然莫不吸食膏血之野性。以此而言,稍有诚意爱乡爱国者,自当卧薪尝胆之不暇,而何事自居生日,招人制造虚伪无实之虚荣;如此回厦大寄来各寿仪,实届无谓。盖寿之短长,若非定数,只有招致。如为可祝,则权富之家,当人人享期颐矣。弟非矫情,盖此风诚不可长,否则互相效尤,大非乐愿,是以将各物帖,谨以奉还。”

叶渊校长接到“集通号”转来的电报和陈嘉庚寄来的信以及陈延庭的劝说后作出决定:取消建“介眉亭”,内外捐款一概发还,改建“军乐亭”。

 







军乐亭是一座美观的八角翼亭,面积1320方尺,建费3500银圆,1925年4月落成,专供集美学校学生军乐队晨间练习军乐之用。也称“音乐亭”。抗日战争中军乐亭被敌机炸毁,1946年9月修葺竣工,后来于1959年毁于“八二三”台风,仅留基座。







原址原貌重建



重建时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一直参与其中,施工过程中,因为原有的基座已经不是很牢固,在拆除过程中先把石头一一编号、拍照、清洗保存,在混凝土基础做好以后,按原样恢复,位置还是当年的位置,基座还是当年的基座,石头都是当年的石头。军乐亭的外观、高度,还有很多细节都是庄景辉教授根据历史图片仔细对照建设的,可以说是与当年一模一样。


重建军乐亭用材都非常好,八根柱子原来是石柱,重建选用了珍贵菠萝格木,在施工工艺上还是采用了传统闽南建筑工艺。亭内的图画,延续陈嘉庚先生教育后代的理念,选用了二十四孝图、花鸟图。





重建过程中才注意到亭子周围有十几棵盆架子树,十分粗大。前年莫兰蒂台风来时倒了两棵,一往南倒,一往西倒,一点都没有碰到亭子,后来清理过程非常小心,将两棵盆架子树一截一截锯掉抬走。





“军乐亭”(“介眉亭”)的修复重建,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嘉庚先生的崇高风范永昭世人!





素材参考丨《集美学校百年校史》、微信公众号:影居、《集美报》

责任编辑丨林嫦娥

摄影丨刘金昆、范春乔

编审丨华晓春


    关注 集美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