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吵吵吵吵吵吵吵!这么好的孩子都被你们给毁了!

 

如果出身可以选择,孩子会选吵架的父母吗?...





爱贝睿

基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儿童教育机构

作者介绍:那小石,爱贝睿内容主笔,未来脑计划成员

对门的小夫妻经常吵架。上周日一阵摔打之后,女的抱起孩子甩门而出。男的把她往家里推搡。

女的就在楼道里嘶吼。两个人撕扯之中,孩子被带倒,然后惊声尖叫,哭成一片。

忽然,楼下来了什么人,貌似是亲友中的权威,大喝一声:

   丢不丢人!就那点破事,每天都吵吵吵吵吵吵
这么好的孩子都被你们给毁了!

这句话被楼道的回音放大,让人振聋发聩,失去理智的小夫妻瞬间被镇住了。

隔着猫眼,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如果出身可以选择,你猜孩子会选你们做父母吗?
芬兰的一家儿童公益组织拍摄过一个公益广告,名为《孤儿院》(The Orphanage)。



创意是让一对姐弟去父母孤儿院挑选父母。孩子们可以透过玻璃罩,看到不同家庭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

影片的设计很巧妙,一名表情严肃的女士先带孩子们看了三组家庭:第一组爸爸在看书,妈妈在做家务,氛围和谐,孩子们跟他们微笑示意;第二组父母在餐桌上相谈甚欢,让孩子们很放松;第三组父母在樱花树下低语,旁边就是婴儿车,看到两姐弟走过来,爸爸蹲下身去,跟他们打招呼。

可是,就在两姐弟欣然前往的时候,引导他们的那名女士强行带他们去了第四组家庭(寓意还是出身不可选择)。

这是最糟糕的一组家庭,父母酗酒、争吵,家里一片狼藉,孩子们惊恐,不知所错,但最终却不得不选择他们做父母。就这样,这两个孩子走上了一条看不到未来的路……


夫妻长期频繁争吵,会破坏孩子的大脑发育
有一项针对婚姻冲突和儿童压力的研究持续了 20 年,人类学家马克·弗林(Mark Flinn)和巴里·英格兰(Barry England)分析了加勒比多米尼加岛东岸整个村庄儿童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样本。结果发现,那些父母经常争吵和打架的孩子,平均皮质醇水平高于生活在安宁祥和家庭的孩子。

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皮质醇呢?通常情况下,人只有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大脑才会下令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也就是说,它是在压力状态下,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没有皮质醇,当有猛虎从丛林里窜出来袭击武松时,他只会被吓得屁滚尿流、目瞪口呆动弹不得,而无法奋起与猛虎搏斗,甚至无法逃走。

所以,你可以直观地理解为,那些经常目睹父母吵架的孩子,心中其实住着一只随时会对他们发动袭击的猛虎

一次两次,对缓解孩子内心的压力有益,但长期如此,孩子应对压力的正常机制就会失效,孩子要么始终高度紧张,要么彻底崩溃。动物和人类的研究都表明,应激反应的慢性激活可以改变正在发育的大脑结构:

  • 打开或关闭调节压力的基因;
  • 破坏海马体,导致学习和记忆损伤以及应激反应;
  • 干扰影响神经信号传输质量的大脑神经髓鞘的形成。


我们的神经系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来协调各部分的机能。婴儿出生后头一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和完善这一功能。如果婴儿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能够给他安全感,那么婴儿的压力反应系统就能健康发育

反之,如果婴儿身处的环境充满了愤怒,且动荡不安,那么他那脆弱的压力反应系统就容易出问题。

马克弗林等人的实验也发现,那些来自冲突家庭的孩子容易疲倦,经常生病,睡眠也不好。而且,这些孩子上学后也不太能集中注意力,所以成绩较差。另外,由于这些孩子不善于积极面对新刺激,也没有什么办法来安慰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成年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和攻击性行为。

由美国医生FelittiAnda 等人发布的「童年不幸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长期处于功能失调,比如母亲长期被家暴、父母离异或分居等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其身心健康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此外,关于吵架,你可能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 不当着孩子面吵就没事吗?

有些父母火气上来,完全不顾忌孩子。也有一些父母很在意孩子,但无法做到不吵架。于是,战争要爆发的时候,他们会让孩子出去,然后关起门。

不让孩子看到,能等同于没吵架吗?当然不。

孩子在意的是家庭关系的和睦,而不是皮笑肉不笑的假恩爱。即便是婴幼儿,虽然不知道父母为什么吵闹,但他们也很清楚家里的氛围不对头。

表面的恩爱,背后的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都会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而这种表里不一、面合心不合给孩子带来的不安和恐惧,绝不亚于你们当面争吵

2. 孩子还不懂事,吵架不会伤害他?

一位妈妈说,「不是说孩子 3 岁之前不记事吗?我家孩子才两岁,将来肯定不会记得我们吵架。记不住就不会有伤害吧?」

另一位妈妈说,「我家孩子还不到一岁,话都不会说,我们吵架他也听不懂!对他应该不会有伤害。」

做父母的都不希望孩子受伤害,但为什么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抱着侥幸心理,任由问题发展呢?



一些研究表明,6 个月大的孩子就会卷入父母的冲突。6 到 12 个月的婴儿,即便是在睡着的情况下,也会对父母争吵时的语调有所反应。而从 1 岁开始,孩子就会掌握分辨父母情绪和感知冲突的能力了。

而且,父母争吵的频率越高,1 岁到 2 岁半的孩子越容易生气、伤心,并卷入其中。很多敏感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争吵而自责。女孩更可能出现情绪问题,男孩更可能表现出行为问题。

3. 不是不能吵,但请当着孩子的面和好

其实,即便是在关系比较和睦的家庭里,夫妻也难免会吵架。

有个比喻很有趣,说得是

所谓婚姻,大概是有时很爱他,有时想一枪崩了他,更多时候是在买枪的路上看见了他爱吃的菜,买了菜却忘记了买枪,回家想想,还得买枪!



有人做过统计,说即便是在幸福一生的婚姻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和五十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幸运的是,专注研究婚姻冲突与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卡明斯(Cummings)认为:虽然孩子非常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并会据此判断家庭环境是否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之间不能发生任何争执。其他研究也显示,夫妻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并不一定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但争吵后必须当着孩子的面做出和解。

关于这一点,电影《怦然心动》(flipped)里的一段情节可以拿来当教科书。

电影中,小女孩朱丽一家生活清贫,但和睦融洽。朱丽将邻居嘲笑他们穷得连院子都没钱打理时,触动了妈妈脆弱的神经。原来朱丽有个智障的叔叔,爸爸经常拿钱接济他,导致他们现在生活拮据,妈妈甚至要向邻居借洗衣机来用。

妈妈有点失控地质问爸爸:「难道你弟弟比你的孩子们更重要吗?」

爸爸受了刺激,也开始对妈妈大声吼叫。

朱丽觉得是自己引发了这场争吵,心里非常难过。但到了晚上,当大家都冷静下来后,剧情发生了转变。

爸爸妈妈分别来到朱丽的房间,爸爸解释了手足之情对他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他对妈妈和孩子们的爱意;妈妈告诉朱丽她一直都很欣赏爸爸,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





父母吵架后的态度,让朱丽很快摆脱伤感,并下决心为心爱的家人做些事情,她独自承担起了打理院子的工作……

所以说,争吵并不可怕。有研究表明,建设性的冲突能帮助我们明确边界、释放情绪,进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有爱做底色,夫妻之间在争吵后还能够彼此理解,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和爱慕,那么孩子反倒能在这种轻度或中度的,含有妥协和相互支持意义的冲突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 Mark Flinn and Barry England(1995).Childhood Stress and Family Environmen.
  • Felitti VJ1, Anda RF, Nordenberg D, Williamson DF, Spitz AM, Edwards V, Koss MP ,and Marks JS(1998).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Study.
  • Davies, Patrick T.,and E. Mark Cummings(1994).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16(3), Nov 1994, 387-411


相关链接

  • 难得的周末想吵架?先来吃点甜食吧!|情绪
  • 小心!你们关起门来吵架,宝宝也能感知到!| 儿童大脑


    关注 爱贝睿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