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自发学习,有一个最偷懒的办法 推广

 

天赋的点燃和熄灭,都那么微妙,且往往无意识。多数家长都在摸索着这个黑暗中的开关,梦想能够按下它,或仅仅是不要无意关闭了它。...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
,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如果能够实现一个关于教育的愿望,你希望是什么?几百位家长中,几乎百分之七十的家长都选择了:孩子自发学习。

为什么不是“孩子变得更聪明”?因为哪怕只凭直觉,也能预感到只有高智商貌似没太大鸟用——聪明的熊孩子比比皆是

我小时候班主任就常常咬牙切齿地边扔粉笔头边喊:“你爹妈白给你这么聪明的脑子了,你怎么就是不学呢!”

某国内最著名的课外辅导机构(应该猜得到),我们跟其中一位资深教师聊天,这位老师说:“我们把学生分两类,资优班都是‘自己想学的’,其他班则都是‘被逼着来学的’。有发动机的汽车点下油门就可以跑得飞快,牛车你抽再多鞭子也只能快一点点。
对前者,我们其实没起什么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他自己的内在动力,对后者,我们也只能让他快一点点,仅此而已。”

那么哪些人是自带发动机的呢?

特斯拉和SpaceX的CEO马斯克从小就觉得人类需要拯救,做电动汽车、移民火星是必走之路,做这梦的孩子很多,绝大多数都成长为庸碌之辈。

但马斯克是真的当真了,因此他一心从南非去到加拿大,再奔赴美国求学,他把航天英雄当作偶像,先学物理,再学商科,后来的火箭发射则全都是自学,一步步创业挣钱,再把挣来的钱一股脑全投入到自己梦想的事业中,每一步都目标明确,没走一点弯路;拼尽全力,没浪费一点时间。成王败寇,他由最初大家口中的疯子,成了英雄。

1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教育事关人自身,也是人类对自己能掌控的有限未来的规划和投资。

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不比对宇宙的认识多多少,教育学想做的就是揭示人类发展的心理、生理规律,但取得的成果显然像是还停留在牛顿第一定律阶段的古典物理学,宏观而原始。每个新的教育理论出来,就会引起广泛的怀疑和争论,还没有物理学那么斩钉截铁。

广义的教育者们孜孜以求的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教育的目的,你觉得会是什么?

是不遗余力把他们塑造成理想中的我们吗?还是做我们能做的,然后静待宇宙自己的奇迹?教育者能够掌控的到底是什么,又将被教育者引往何处去?教育者会是万能的吗?——显然都不是。

如果说教育的终极目的,那就是:

协助孩子把内在和外在驱动力转化为自主意志。

教育就是要点燃孩子眼中的那把火,让他两眼放光。

2
引导并激发出自主意识


内在本能(内驱力)和外在的动力(外驱力),是所有人都会有或者会遇到的力量,经过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即可转化为明确、有力的自主意识。



蒙特梭利说,All life is urged irresistibly towards evolution, and this urge is called horme。

所有的生命都无一例外地依从设置在体内的密码进化,这种让生命前进的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

Horm是伟大的力量,是设置在人类自身的遗传密码,不但能够引导初生的婴儿找寻妈妈的奶头,也能引导孩子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而作为社会性动物,社会加诸在人类身上的力量同样强大,如竞争、恐惧、赏与罚,多少人毕其一生,为的无非是获胜或被人认可。

自主意志最初来源于内在驱动力,是一种超越了本能的有意识的力量,是人类通过自我意识把处于混沌状态的内在驱动力和来自外界的驱动力逐渐凝聚到一个方向上以后所产生的力量。

内驱力与外驱力需要制衡,内强外弱将让一个人如进入瓷器店的犀牛,自我到无视规则,外强内弱则会过于依从世俗的价值观,丢掉本真。

教育就是要将这两股力量调和、引导,如同以一定比例点燃氢和氧,形成奔流的水。而以自主意识为源头,人类才能够通过一系列自我管理、刻意练习,直至形成对长期目标的持久热情与行为,既最近横扫教育界的“坚毅力”的形成。

3
把学习由呛水的抗拒转换为渴水的渴望


说个我刻骨铭心的经历。

我爸是个语言学习热爱者,无论是大学时代学的俄语,还是自己自学的日语,都已经达到能够自如翻译的境界。他觉得他女儿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跟他一样。

等我长到七岁,他认为我该学英语了,我的噩梦自此开始。每晚七点,所有孩子吃完晚饭在楼下疯玩正酣,这是我一天里最珍惜最快乐的时光,我爸却趴着窗户大声喊我回家跟着电视学“瑛瑛学英语”,我只能垂头丧气上楼。学英语跟快乐这两件事,在我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对立的。

我痛苦不堪地学了两年,一无所获,后来甚至发展到一上英语课就腿肚子抽筋。所有的英语老师都纳闷我为何其他科目都不错,也还算伶牙俐齿,但唯独英语一般般。

成年后我因为种种原因开始学法语,这是我自己的决定。我这才第一次认识到一种外国语言之美,和充分使用它的乐趣,因此学得不亦乐乎,学了一年的水平就远超过了我学了二十来年停滞不前的英语。我暗自确认,原来我能学好外语,我有这个天赋。

天赋的点燃和熄灭,都那么微妙,且往往无意识。多数家长都在摸索着这个黑暗中的开关,梦想能够按下它,或仅仅是不要无意关闭了它。

如果游戏生产商都把精力用在教育上,学习虽然不至于像游戏那么盛行,也肯定要比现在受欢迎数倍。

原因在于他们深谙人类的心理,把内驱力和外驱力应用到了极致,玩家在游戏中找到了直接满足最深层心理需求的人生体验,并迅速形成大脑回路中的奖励机制,不断强化,形成所谓的“瘾”。

多年前我还在做IT行业的时候,做过一次对游戏业的市场调查,结果出乎意料,那些游戏里叱诧风云的领军人物,大多是普通民工,他们彻夜在网吧奋战,在这里获得了以现实身份在现实世界里难以获得的归属感、征服欲、荣誉和认可。

拿什么来让孩子从骨子里爱上学习,爱上奋斗的感觉?同样,给他最深层的渴望。

1、 找到,并树立更远大的目标

华人家长常被诟病的是把上名校作为教育的终点,殊不知目标越远大,你就走得越远越坚定。哈佛之所以成为哈佛,就是因为他鼓励他的学子从平凡走向卓越,从优秀走向伟大,在哈佛,如果只追求出人头地恐怕是要被嘲笑的,每个学生都在思考:我能为世界,为人类做些什么。

2、 证实他的价值

其实这招一点也不难,别抢着为孩子包办一切,让他做点什么,当孩子做点家务,帮你办了点小事,或者他有了点“新发现”,及时证明他的价值,告诉孩子:“谢谢你帮助我”“你帮了大忙”“你的发现特别有用”。

3、 给他一个新的形象

让他有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让他向勇于且乐于承担责任的人学习,告诉孩子你是强者,你是我的老师。

4、 帮助他自我超越

在挫折时或遇到“门槛”、“天花板”时,适时给那么一点“轻推”,让他感受到超越自己的喜悦。

5、 最最重要也是最偷懒的一条,让他有榜样。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别人以任何东西。”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文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礼物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造就他们完美的人格。”

孩子往往并不是走不到那么远,有时候他只是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远的地方。

同样,父母也不想让孩子止步于前,只不过父母的眼界成了孩子的玻璃天花板。

想让他达到,先让他看到。

如果榜样成功竖立,则家庭教育就将变得简单得多。

自发学习的动力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源自内心。

从萌生这个想法到现在已经有283天了,我们每天都在苦思冥想:要如何为孩子们找到这些高大的榜样,帮助家长为孩子提供诗和远方的美好图景,打破家长因为自身局限所无意设置的玻璃天花板。

这段时间我们访问了来自上百所名校人格闪光、成绩斐然的名师、学子们,我们希望让那些在学习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名师、名校学霸君或学霸君的爸爸妈妈们,现身说法,为孩子们讲述学习之道。

但是我们不希望孩子和家长们只听到励志故事,在碎片化的时间内,我们希望孩子和家长能有更大的收获。

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有大量知识的传输,但你从任何一个孩子的课表中都找不到关于如何爱上学习,如何会学的内容。苦学,想学,会学这三阶,绝大多数孩子止步于第一阶,低成效,没有快乐,人生从此走进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那么,学习方法有现成的吗?可以肯定地说:有!事实上,越是学霸,越在意方法的精进和效率的提升,在学霸云集的欧美名校,有大量课程是关于学习方法,名校推崇的方法不是简单孤立的解题,而是融汇贯通,让方法像通渠,带来内化的习惯,灌溉出知识和真理。

麻省理工关于写作方法就开设了八十门课之多,在哈佛,非虚构写作则是新生进门的必修课。

我们走访了一位又一位名校专家、学者、学霸,细细梳理了每一间美国名校的方法课程,有些不为国人所知,有些虽然经常听说却也别有深意,让你总有种:“啊,原来如此”的感慨。

最为难得的是,每次我们忐忑问起这些百忙的治学大家,是否愿意给我们的孩子和家长,讲讲这些在他们看来可能很初级的“学习方法”课程时,他们都异常欣喜地接受。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名校大家,引经据典,细细梳理,把名校学习法转化为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的实战课程,再由这些大家娓娓道来。让孩子爱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跟着崇拜的人学习。

因此这套课程中,既有学习方法,也有教育方法,既有孩子的榜样,也有家长的榜样。


(点击播放试听课)


品牌推广 


    关注 儿童心理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